萌生于农耕时期,与战争、军事密不可分。 发展到传统文化大集 成、大提炼的明清时期,中国武术才真正糅合了诸多传统文化而得 以完善成熟。 对武术文化来说,自然环境决定着武术表现的形式 抑或本源。 多雨气候或多水系地域,有限的土地和水上运输方式 造就了多拳少腿,步法稳固,发力深沉,手法多变,近身短打的拳种 流派。 如船拳特点:步法稳固,动作紧凑,出拳脆快,步步紧逼,桩 法稳固,脚趾抓地,少跳跃,善低腿攻击;技击理念强调先发制人, 擅长短打近攻。 其技术特点与‘套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稳马硬 桥、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沉气实腹,步法稳健,一步多手’的南拳风 格相一致。 受水系地域文化影响的拳种有咏春拳、五祖拳、洪拳、 蔡李佛拳、鹤拳、侠家拳等拳种流派。 而高山系武术流派地域 海拔高,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少。 如此恶劣环境迫使人们在长期 生活实践和狩猎活动中造就了‘善于攀登’和‘较为规范’的武术技 术。 一方面因‘善于攀登’而形成了蹿蹦跳跃、闪展腾挪、倾向腿 法、放长击远的技法;另一方面,因环境缺氧使身处其景的习武者 除去了多余动作,技术规范,动作柔缓,‘剑走轻灵’。 更重要的是 如此环境较为生态,不受外人打扰,所以常成为‘至善若水’者抛开 人世凡尘,追求性养的好去处。 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棍棒成为习 武者的常用之‘兵’。 如受此地域影响的武当流派技法就集拳法养 身为一体,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静如山岳,动如流水,刚 柔相济,含而不露”。江南是个依水而生的地区,舟楫水道曾经是 江南主要的出行方式,随着现代生活的转变,陆路交通的发达,河 道阻塞污染,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舟船为主的交通方式改为 陆路交通,船拳失去了与水的关系,也逐渐失去了其江南船法独特
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6页。 的韵味。
船拳变迁的第三层原因是船拳自身受到了外来拳法的影响。 船拳是一种融合性的拳法,较早总结船拳拳法的学者这样说:“船 拳套路结构严密,技击性强,活动范围小。 练拳时要求气由丹田 吐,力从腰腿发,上顶青天,下注地隔,吞阴吊肚,含胸通天,身如车 转,下似石墩,肩对跨,肘对膝,拳掌对脚尖,鼻尖对一线,头勿偏, 眼盯前,架喉筋,舌顶上,进带攻,攻带闪。 在技术风格上兼收了南 北各拳种招式之所长而自成一脉。 一套套路以南方拳系中手法见 长为技术特征:要求架势低、拳势四平八稳、出手刚劲、短小精悍, 主要以上肢攻击为主。 如:西川拳、五虎拳、南大洪拳、燕青(南)短 打、地煞拳、大梅花拳等。 还有一些套路则要求动作长直动作 潇洒、舒展大方,此为北派拳的特点,如:西川拳、57式金 枪拳、拱钵,另还有一些套路则将南北特点兼收,如罗汉刀、大刀开 四门、地煞拳、拱钵、57式金枪拳。”无论是南派派系的拳法, 还是南北兼收的拳法,都给船拳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船拳成 熟是在融合其他拳种的基础上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可以 认为明清时期武术拳种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文化 传统的影响,使得武术从本质到形式基本上摆脱了原始攻防格斗 技能和军事武艺的拳法(或械法)时期,逐步求得了武术体系自身 内部的完善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技击方法,规范了拳理和 拳法体系,从而促使了武术在根本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这种转 变使得武术在本质属性上,由外向实用性的攻防格斗技能,转变为 求得内向操作性的攻防格斗技术;在传承形式上,由社会集群性的
毛逸伦:《江浙地区船拳历史源流及特征的探析》,《中华武术(研究)),2011年 第5期。
继承,转变为民间师徒制的传承;而在形式内容上,则由传统的单 一拳术或器械的承续,开始走向多种拳术或器械技击方法的整合 继承,并且能根据自身的武术特点和社会的需要去重新组合,而形 成全新的格斗技术体系。”船拳面临着传承问题的同时,其他拳种 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比如菠家拳产生于河南记水县,而只能在家 族内传授,而盛传于保定雄县的鹰爪拳只能传授本门派的徒弟,或 如太极拳在当时也只是地区性流传为主,造成了地方拳法传播范 围的限制,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拳法本身就面临失 传的危险,因而在融合的过程中,也只能是不彻底的融合。
船拳变迁的第四层原因是船拳的价值也在发生改变。 船拳在 传承中改变了传统武术的宗派传承方式,“摆脱过去单一的家传、 宗族传,或仅在一个秘密结社中传授的状况,而是面向社会,在适 应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公开地采用团体及个人传授并举的方式传 授各种门派的拳械”,从而使船拳从精英地位走向大众化,突破了 传统宗派束缚与限制,致使船拳多元化的改变与发展。 从历史的 角度分析,传统武术以家传、师徒传的方式教授武术、拳术,讲究门 派正宗,清末民初,武术成为国术,各流派拳师进入会社展开武术 教育,打破了民间武术的门派之见,而传统德艺双馨的传授之道转 变为单一的技术传授,直至现代的武术逐渐转变为表演艺术,弱化 了格斗的勇猛,降低格斗的意义,从刚劲拳发展为花式拳,更注重 船拳的观赏性。
布尔迪厄的“次场”理论告诉我们:“在高度分化的社会中,社
①彭芳、吕韶钧、孙富强:《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 第9期。
②林伯源:《中国武术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16页。
会的和谐统一体是由一些相对自律的社会的微观世界组成的,社 会的微观的世界就是客观关系的空间,是逻辑和必然性的场所,这 一逻辑和必然性对于那些控制其他场的东西来说是特殊的,不可 简约。”以上对船拳微观变迁的分析,意味着在民间文化的历史发 展进程中,无论是外在的客观环境,还是具有主体性意义的传承 人,还是民间文化依托的文化心理的演变,都将对原有文化带来巨 大的冲击,原有的文化丛、文化集在时代的变革下分化、分散,而拾 起船拳文化的可靠途径是回归到传统文化的文化场中,形成自己 的地方名片,像“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河南登封县塔沟(少林 拳),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的京梅村(蔡李佛拳),广东潮汕地 区的揭阳县渔湖镇的陇上、陈厝(凤联)、南厝、京北、港口、广美、长 美、富远、乌石、仁辉等村落(南枝拳),福建屏南县甘棠乡际下村 (虎尊拳、罗汉拳、八卦棍、梅花棍),湖北黄梅县大河镇赵家畈村、 濯港镇柳名家村、蔡山镇曹坝村、杉木乡文沟村等村(岳家拳),山 东莱州后桥村(太祖拳、螳螂门)等地,都将本村落流传下来的传统 武术视为本村的文化符号和宣传名片”。
第二节 江南船拳文化的发展对策
如今的船拳研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各抒己见,岱山县文 联主席丘宏方建议:“其一是动静结合,挖掘一些历史性的故事或
① 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7年,第142页。
②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0页。 是武术套路,通过连环画、书籍的形式出版发行,让更多的人了解 熟悉舟山船拳;其二是将舟山船拳有关的历史知识、船拳套路等用 音像资料记录,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发布,扩大它的影响力;其三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展示馆,馆内配备一些实地道具,如时代性强 的木帆船等,还可以将展示馆作为一个景点同海岛旅游相结合,让 游客参观并动态体验参与,增强舟山船拳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岱 山高亭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徐明辉,是一位传承和发展舟山船拳套 路的习武爱好者。 他建议:“可以选择一处适宜的水上场地举办船 拳邀请赛,让各地船拳爱好者组队参赛。 在海上摆放几艘船只,中 间搭上木台以做擂台,选手在擂台上搏击比赛。”徐明辉说,如今沿 海各地都有了自己的船拳,并以此打造各自的文化品牌,岱山本地 可先行组织一支参赛队,在比赛规则、场地安全性等方面做好各项 措施,继而吸引更多参赛队,进一步打响舟山船拳这一文化品牌。 各地船拳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空间很难再复,如蒋村在清代 咸丰年间是河渚一带最兴盛的集市,“近三百米长的石板路,很兴 旺,早市时路人拥挤;老街上有7家茶店, 3家药店, 1家染坊店,2 家打铁店,还有酱油店、豆腐店、点心店、剪团店、南货店、羊肉店, 并有1家船厂。 蒋村老街以兴福桥为中心,有7家茶店,主人为杨 有宝、石兆林、张老猫、周蚕法、蒋春桂、王德法、夏荣记。 蒋村有六 社,以桥为名,广福社(桥)、王福社(桥)、赐福社(桥)、庆福社(桥)、 永福社(桥)、兴福社(桥)”。现在蒋村在城镇化进程中面目全非, 物质形态的历史面貌很难保存,但文化遗产却以不同形式传给后 代,比如船拳在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有所反应,这也是挖掘船拳
《蒋村集市(水浒孕育地)》,http:// www.hzxh. gov. cn/ portal/ message-displayl. jsp? article_id=20070215000033o
文化,向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目前,有专家研究认为,《水浒 传》小说孕育地为西溪一带,“《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杭州人,书中 所描述的地理环境与杭州西溪一带相似,景物特征、语言特色都有 浓浓的杭州影子,蒋村亦有小梁山地名”。马成生是浙江水浒文 化研究会会长,他认为:“西溪是宋江攻打杭州的战役中,调遣将 领、兵马奔驰最为频繁的地方。 如水浒传中描写的宋江先‘分拨水 军头领李俊、张顺、阮小二、阮小五、孟康带领水军,从北新桥、取古 塘,截西路’,又‘直过桃源岭西山深处’。 这里的古塘,即如今的古 荡,加上桃源岭、西山深处(北坡)等,都是古西溪60平方公里的地 理名词。 西溪也是宋江水军扎寨的地方。 如《水浒传》中记述:‘李 俊等,在山北面西溪山口,亦扎小寨’,如今的西溪,还有‘水浒文 化’遗存。 据传说,水浒水军平方腊后,看到西溪湿地有鱼虾可捕, 有土地可种,有一部分便留了下来。 他们为了保卫生产,人身安 全,便在船上习练拳脚,终于形成一套完整的‘船拳’。 多年以来, 西溪一带船舱两面的装饰画,就是水浒故事的图案,西溪蒋村龙舟 的‘满天装’,上面全是梁山108将的图案。‘除了地理上的一致 外,西溪的不少事物,也被移入《水浒传》中’,如西溪一带的竹子、 枇杷之类,不可能生长在山东的梁山,只可能出现在江浙一带。 另 外,杭州西溪一带的方言土语,尤其是‘儿尾词’,更在《水浒传》中 有大量运用;西溪地区法华山上的法华寺,也在《水浒传》中的曾头 市出现;西溪湿地的港、湾、滩、荡、芦苇、杂树等,也可在《水浒传》 中的‘梁山泊’看到其风貌。 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施耐庵这个常住 杭州,并不熟悉长江以北的《水浒传》作者,只能从自己所熟悉的生
《蒋村集市(水浒孕育地)》,http://www. hzxh. gov. cn/portal/message-displayl. jsp? article_id=20070215000033o 活角度出发,利用移花接木手段,把水泊梁山的故事,从西溪艺术 化到了梁山”。依次,有专家建议,拟复建集市和渔市,并建比武 擂台和船拳表演地,发扬当地的水浒精神。 嘉兴武术团教练韩海 华说:“这是嘉兴古老的拳种江南船拳,源于春秋吴越交战嘉 兴一带,隐于民间,属于短兵相接的对打套路,因地制宜,以渔叉、 船桨等为武器,是一种敏捷、稳健的武术拳种,刚才表演的便是江 南船拳中的一路,再现金庸小说江南七怪的武术形象和武艺,在金 庸大师武侠小说中,就有嘉兴江南船拳的影踪。”《江南武魂》舞台 剧就是韩海华老师在此武侠小说的基础上对船拳的艺术加工和改 造,曾多次被搬上屏幕并到国外演出,反响热烈,效果奇好。
浏览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