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在史籍中被称作“西蕃”、“西番”、“普英米”等,“俗尚勇力,善射”⑪。日常生活中,“行必带刀执棍以为护”⑫,或“腰系短刀”⑬,或“左右常佩刀……群聚之日则取刀之锐者以相夸”⑭,“遇有怨仇,不知鸣官,惟以报复相寻”⑮。

①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见云南行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50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②杨斌铃:《云南北界勘察记》卷三,见沈公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川一辑0510》,164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③(明)杨慎:《南诏野史》,164页,台北,成文出版社,1961。

④(明)杨慎:《南诏野史》,164页,介北,成文出版社,1961 „

⑤(明)杨慎:《南诏野史》164页,台北,成文出版社,1961。

@ (清)七层等:《云南通志》卷一百八十四,见石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79页,昆明,公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公南土司二》卷三百一十四。

⑧《中国地方志集成•行志辑•公南》,99页,南京,凤照出版社,2009。

⑨[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170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⑩(清)刘文徽:《滇志》卷三。

⑪《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公南》,102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⑫(清)王燧等:《公南通志》卷一百八卜四,见公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90页,昆明,公南民族出版社,1986。

® (清)陈布也:《永北府志.燕蕖》卷二十五,姐公南省编辑组编:《公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 编》,89页,昆明,公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⑭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六八一・史部》,87页,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002„

⑮(清)三岚等:《云南通志》卷一百八十四,见公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90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藏族在史籍中被称为“吐蕃”、“古宗”等,“生性强悍尚武”①,“出入乘马,爱驰骋。……佩五尺木鞘刀于左腰间。“…•弓、矢、火器亦能为之。……稍不如意则纠党互斗”②。

哈尼族在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哈尼”、“阿泥”、“窝泥”、“和 泥”、“哈泥”等。哈尼族传统上“女事耕凿,男佩枪刀”③,“一言不合则机弩引弓相问”④;“哈尼厚养死士,名曰苴可军,出则令为前锋”⑤。

苗族支系众多,“善用强弩”⑥,“尤为最悍,轻生嗜杀,睚毗之仇,虽久必报”⑦,“两相斗敌”时,“背牌护身,远以标枪,枪尽挺刃而前”⑧,直至把对方打倒为止。

布朗族云南地方志中被称为“濮”、“朴”、“朴人”、“蒲”、“蒲人”、“扑子蛮”等,“性尤悍恶”⑨,“勇健”⑩,“好斗轻生,兵不离身”⑪,“徒跣短甲”⑫, “善用枪弩,首插雉尾,驰骋如飞”⑬。

瑶族祖居在贵州与湘、桂毗邻的地方,在外族的侵扰下,他们不断向今滇黔的东南部、南部迁徙,这些地区就成了瑶人在滇黔的聚居地域。“催人性犷悍”⑭。为应付外敌,瑶族先民练就了一套高超的搏杀技艺。搏杀时,瑶人“持短枪、控大弩毒矢,攻剽墟落跄踉篁薄中,飘忽往来不可踪迹,拒敌则比耦而前,执枪者前却,不常以卫弩,执弩者口衔刀而手射人,矢尽便投弩,挟刀与枪俱奋”⑮。

①段绶滋:(民国)《中甸县志稿》,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八十三,50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②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见二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83页,昆明,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③(清)王松等:《云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五,见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65页,昆明,有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④(清)刘文徽:《滇志》卷三1。

⑤(清)罗惠恩:《嘉庆临安府志》,据清嘉庆四年(1799)刻本影印。

⑥(民国)沈牯、缪云章:《邱北县志》,十九,昆明,云南新文石印馆,1926。

⑦ 货州省镇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镇远府志》卷九.62页,郑州,中州占籍出版社,1996。

⑧(宋)朱辅:《溪蛮丛笑》卷一,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1。

©《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云南》,102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⑩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六八一 •史部》,11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⑪方国瑜主编:《二南史料丛刊》第六卷,70页,昆明,天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⑫ 《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石南》,102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⑬(元)李京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96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⑭(清)玉炭等:《本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五,见云南省编辑组编:《公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116页,昆明,公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⑮ 方国瑜主编:《公南史料丛刊》第四卷,611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伤佬族历史悠久,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濮”和“僚”,以及此前商、周、 西汉时期的“百濮”,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传佬,栗悍尤甚,善敛百物之毒以染箭,办当人立死”①。由于伤佬族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打仗时勇做先锋。明嘉靖年间伍佬士兵被征调去抗倭寇,并在浙江王江泾(今嘉兴) 战役中勇立战功。伤佬族的武器“先党”,“小者尤格利”②,并且“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

壮族旧称“撞”、“僮”、“沙人”、“僮人”、“仲”、“土人”、“土僚”、“侬人,等,性“剽劲”③、“刚直”④、“剽悍”⑤、“强猛,,⑥、“刚悍好斗”⑦,每当遇见战事的时候,总是“争先”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出入“佩刀”⑨,“携镖弩"⑩,“刀盾枪甲寝处不离,日事战斗”⑪。

侗族,古代文献也称为“炯人”、“洞家”,性“喜杀”⑫,出入“无不带刀者”,称练习作战和格斗,为“田子甲”⑬。宋朝时,五溪地区,有战事即“众庶云集”,负弩矢出征。当时黔南的社会情况,“诸蛮族类不一……每忿则推刃同气,加兵父子之间,复仇怨不顾死。出入腰弓矢……相攻击,鸣鼓以集众,号有鼓者为‘都老’,众推服之。”这与《新唐书•南蛮传》所记“将战征乃屯聚”⑭的情况相对应。“溪耐”是自治性、自卫性很强的集体,遇事击鼓相召, 以掌鼓者为“都老”,为“众推服”,“将征战乃相屯聚”,“复仇怨不顾生死”。

①(明)小汝成:《炎徼纪闻》,见《中华野史》编委会编:《中华野史•卷七•明朝卷(上)》,62 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②(宋)朱辅:《溪蛮丛笑》卷一,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1。

③(清)王民峰:《阿迷州志》卷一,康熙十二年刊本。

④《公南通志》卷一百八十四,见公南省编辑组编:《有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116 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⑤(明):《公南图经志书》卷三,见二南省编辑组编:《有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91 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⑥(清)郑绍谦、李熙龄:《普洱府志》卷十八,十八页,清咸丰元年刻本。

⑦ 贵州省镇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慎远府志》卷九,63页,郑州,中州占籍出版社,1996。

⑧(清):《普洱府志》卷十八一二十八页,清咸丰元年刻本。

© (清)王楼等:《公南通志》卷一百八十四,见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94页,昆明,与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⑩(清)王松等:《公南通志》卷一百五十四,见公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91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⑪(清)范正勋等:(康熙)《公南通志》卷二十七,见公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 琐编》,92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⑫(明)川汝诚:《行边纪闻》,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卷,606页,昆明,公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⑬(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33~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⑭(宋)欧阳修:《新唐书》。

所以,人们“出入腰弓矢”①,“无不习战”。

拉祜族古称“保黑”、“黑蒲”、“古宗古“苦聪”等,“挟刀弩”,“善操弩 矢”②,随身携带枪刀弩弓,不事耕作”③。

浏览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