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中的唯识思想《楞伽经》是唯识宗所依根本经论中的六经十一论的六经之一。成观法师撰注之《大 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解楞伽经义贯》云:“《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禅宗初 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 一「《楞伽经》诠释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的道理,而这些都是法相唯识宗的根 本思想。唯识学理论依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以及八识:眼识、耳识、 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的体、相、用而建立。唯识依相、性、位而说,诠释 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核心理念。《楞伽经》和《解深密经》都是唯识学派所依的根本经 典。而《楞伽经》更是一部性相圆融、各宗共尊的圣典,不论在性宗禅宗或相宗唯识宗都 依《楞伽经》和《楞严经》为所依。特别是二宗共依的《楞伽经》,在阐述相、性二法上具有非常明确的见解。所以,《楞伽经》对修学所有大乘佛法的人以及性宗或相宗来说,都是 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口《楞伽经》中提到:“在染中的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的本源「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根本 区别在于,阿赖耶识被有漏的无明所缚,而如来藏已经彻底地摆脱了无明困惑,转第八阿 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而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称法身或大圆镜智 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诸种子,包括由真如所生或由外熏习而成的阿赖耶 识种子,它具阿赖耶识能藏、所藏等种种功能。关于阿赖耶识的性质有两家不同的说法, 说一切有部的妄心派认为:“以虚妄心为染净的所依,清净法是附属的「大众、分别说部 的真心派受如来藏思想的影响而认为:“当阿赖耶识摆脱了人、法二执,破除见思、尘沙、无 明之惑后,就脱离一切虚妄而证得真如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性无相的法性真实境界。 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即是真如。
(二)《楞伽经》的传法心要《楞伽经》结合了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强调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造成了人 们的生死沉沦,不能如实地了知诸法实际上是自心的显现。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二 如果能够彻悟舍离能取、所取的对立性相,就可以获得无所性的解脱境界。而正是这能所 双妄的证灭境界,成了禅宗顿悟理论的根本所在。据方立天在《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的序言中所述:“早期禅宗对经典的传授非常重 视,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四卷《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成了禅宗历代相授的心要典籍,这部 《楞伽经》收藏于大正藏第十六册②禅宗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与二祖慧 可,并嘱他:“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③慧可依言奉行,并令弟子们常 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卷二十五《法冲传》 所述:“谓慧可依南天竺一乘宗讲四卷《楞伽经》,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 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④从达摩传慧可四卷《楞伽经》之后,历代禅宗祖师 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经典传承于后。直到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时改用《金刚经》传授,从 此以后,《楞伽经》由《金刚经》所替代。禅宗对《楞伽经》的埋没,反而让《楞伽经》成了法 相唯识宗的重要根本经典之一。唐代净觉撰于景龙二年(708)的《楞伽师资记》又称《楞 伽师资血脉记》,详细记录了《楞伽经》所传的八代传承经过 由此可见,《楞伽经》对禅宗初期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据乘果的《〈楞伽经〉的真义与达摩禅法的修证境界》一文所述:“《楞伽经》为印度佛 教法相唯识系的重要经典,被誉为六经十论之纲宗。”①四卷本《楞伽经》中的《名一切佛语 心品》,指出了《楞伽经》的经文内容是一切三世诸佛借言语诠释自证的如来藏实相心地o 乘果在《〈楞伽经〉的真义与达摩禅法的修证境界》一文中指出:“菩提达摩祖师以四卷本 《楞伽经》授人,并且作为借教悟宗的法本,用来印心。但是菩提达摩祖师对于《楞伽经》 的真义,与门下弟子的问答授受,则是站在开悟证道者的立场上进行讲解的。”②菩提达摩 祖师的传法心印要旨可以从《菩提达摩四行论》的内容中看出,而《菩提达摩四行论》也成 了后世学者认识达摩的禅宗修行指导理论的根本。
(三)《楞伽经》大义概述“世尊说法,说空说有,乃至于未曾说一法,皆是方便善巧,行者对于经教不应当执 着,,③菩提达摩指出:,,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人。,,④ 所以,后世禅宗弟子将心印传授法要作为自己证悟修行的见证,从而,禅宗的“更不随于文 教”的不立文字之宗旨,成了教外别传的心要法门所在。《楞伽经》是佛于大海龙宫说法七日,佛人山顶的楞伽宝城时,以大慧菩萨为上首,而 请佛演说此经Q大慧菩萨用偈赞总结了佛的自证境界,随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佛法禅修、 佛、外道、凡夫知见、修行者的见地等等问题。佛对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共同的、本质的问 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佛对心识与对境的关系进行了阐释,由此引出五法(名、相、妄想、①乘果:《〈楞伽经》的真义与达摩禅法的修证境界》②同上③(梁)菩提达摩撰,编者不详,《少室六门集一卷》。又作《小室六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FE续藏》 第一一三册,第365页。④同上正智、如如)、自性(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 自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等核心概念,指明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唯识思 想。佛陀指出,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佛还诠释识,识的性与相,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因果关系,提出现量与现识的关系以及认识这关系者的妄想境界,阐述 了圣智三相的真义。大慧菩萨提出“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①”的问题,佛说禅法修行是渐净 非顿,证悟实相则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②《楞伽经》以慧观透见寂灭实相为 宗,以自觉圣智证人心体如如为趣。所谓五法、自性、八识、二无我俱遣,若有若无有,是二 悉皆离。众生不明白三界唯心,诸法唯识的真相,则妄执人法二我,为二障根本,则起惑造 业,妄见生死之相。若能证悟心性实相,则人法双忘,二障顿净,唯一圆成,则生死之相不 可得。近代学者汤用彤认为:“《楞伽经》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所明实在无相之 虚宗。所谓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义。”③《楞伽经》是世尊从自证的如来藏本 体境地上而说的,并不是说实在无相;也不是虚宗。这和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是有区别 的,般若思想诠释的是佛菩萨的圣智和观慧,提倡“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般若性空的缘 起思想。
(四)达摩所传《楞伽经》的得失据《景德传灯录》所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 开示悟人。”④又道:“吾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⑤道宣律师《续高僧传》 云:“因为四卷楞伽是达摩祖师所传,用以印心的,所以后世虽见有二种译本,但大都只是 当作参考用,而且一般谈到《楞伽经》时,也多是指最初宋译的《四卷楞伽》而言「⑥自达摩 祖师以后,正法眼藏的传承,即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后来,正如达摩祖师所预言者, 一百多年后,到了四祖道信大师以后,楞伽之学渐渐转为只是名相之学,因此五祖弘忍大《唐高僧 传》,三十卷,唐释道宣(596-667)撰,《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重出二部,一部作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释氏类 重出三部.两部作道宗撰;均误。师才开始以《金刚经》为禅宗印心之经典,如《六祖坛经》所述:“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①“《楞伽 经》由六祖慧能时期进而被《金刚经》所替代,而《楞伽经》从隋末、初唐开始,便渐渐失传 了。”②此后,到了北宋仁宗时期,朝廷大臣张安道(乐全)先生,偶然之间发掘出《楞伽经》, 才让《楞伽经》重现于世。如苏东坡在《楞伽经》序中说:“张公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 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墨,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 四偈,发明心要。”③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达摩以四卷《楞伽》心,慧能改以《金刚经》印心从禅宗的 发展史上看,无论南宗还是北宗,对《楞伽经》以及《摩诃般若经》的引用逐渐减少,而对 《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经》的引用越来越多,此外还引用其它如《华严经》等经典。印顺 法师通过事实论证指出:《楞伽经》为《起信论》所代,《摩诃般若经》为《金刚般若经》所 代。后来《楞严经》盛行,《楞伽经》再也没有人注意了。而慧能以《金刚经》代替了《楞伽 经》,那是根本的错误所在。
(五)小结从达摩提倡《楞伽经》让禅宗弟子认识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用意来 看,达摩所宣说的禅法目的在于让修习者断惑证真。在《二人四行论》文中,理人和行人 是修学禅法的根本要旨。所谓的理入,即悟入谛理,借教悟宗,体悟真性。行人即体验生 苦并修行六度,并借以禅法来体悟如来藏或佛性的清净境界。禅宗的顿悟和渐修法门,诠 释的是不同的境界和谛理。顿悟悟到的是诸法的实相,而这实相所显现的就是驱除了烦 恼杂染的顿现清净无为境界。而这种境界,需要经过长期的戒、定、慧和种种善法的熏习 而成,这也是渐修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所体现的渐修和顿悟境界,是相辅相成的,渐修依 顿悟而过度,顿悟依渐修而成长。禅宗的顿悟和渐修是依明心见性而说的,所谓的明心见 性,就是见到清净的自性,而这种明心见性的果位,相当于阿罗汉见道的位次。在这见道 之后,还需要破除人无我和法无我。所谓人无我,指离了妄想自性所执着的我,和由我引 起的所作所为所想等等。因为由五阴人聚所构成的我的身心作用,都是由于痴和爱欲引 起的业力所生起。而所谓法无我,则是指觉知五阴、十八界、十二人等等的妄想情状,洞察 阴界人等,远离我和我所。唯识学认为,一切诸根和能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都是自心 所显的现识,由于妄想执着,便显示出种种妄相,寻其根本,都是在刹那不停地生灭灭生犹如河流、种子、灯、风、云,刹那之间,辗转迁变。其实这都是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所形 成。善于观察这种状况,了解本无实我的存在,就是人无我智,它重在对主体世界的否定。
浏览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