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船拳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危险境地,内有文化断层及传 承人的问题,一是现代化进程中,强大的经济冲击力,村落文化的 凝聚力逐渐散落,二是生存环境的改变,三是船拳自身受到了外来 拳法的影响,四是船拳的价值也在发生改变;外有竞技体育的排 挤,船拳变迁是现代化进程中,应对文化冲突不可避免的结果。 船 拳产生在民间,还应还原于民间,培养更多的受众,进一步激活船 拳的活力。 民间文化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在迈向文化全球化、文 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全然固守原汁原味的文化已然不可能,不可 避免地要经历孕育的阵痛,而后才会有适应现代文化环境的新文 化诞生。 面对船拳文化的困境,解决的方向应包括如下几个方 面: (一)加大船拳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力度; (二) 面对文化 全球化的形势,要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营造氛围,加强传统船拳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传承; (四) 建 构适合传统武术的传承空间。 同时,还要注意船拳下一代的培 养,将船拳从民间的健身休闲深入中小学,使传统武术技艺和精 神后继有人。
第 一 节 变 迁 的 特 征 、原 因 及 规 律 分 析
有学者指出,从民间文化自身的特点来考虑,目前船拳面临 的现状是:(1)经济发展导致生活方式改变,陆路运输发达,而以 跑船运输为业的船民越来越少;(2)保护措施不健全;(3)推广力 度不够;(4)民间拳师和民间组织缺乏。船拳发展到现代的多元 特色,与目前发展状况的村落分散有直接关系,首先是受众基础本 身比较缺乏,而拳师之间无从交流,对后辈也无从传承,导致了目 前船拳分散的现状,船拳历史原貌的恢复只能通过记忆和坊间传 说,没有可靠翔实的资料导致了船拳的式微,而缺乏江南地区的合 力之势。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西方竞技体育进入中国后,逐 渐淡化了武术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奥运文化的现代冲 击,使传统文化的民间力量逐渐滑落,正如学者所说,“中国武术文 化变迁的深层根源是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双向诉求,其直接动力 来自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中国武术作为 传统文化之根中重要的一脉,西方竞技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曾将中 国传统武术文化处于贬斥的地步,“贬低、批判和否定传统,不仅是 批判和否定我们的祖先,也是批判和否定我们自己。 自我反省是 理智的,自我解剖是勇敢的。 但是实在没有必要贬低、批判和否定 自己,以及自己的祖先。 这样做的后果是使我们失去自我,无所适
- 姚应祥: 《具有地域特色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湖州船拳文化 探究为例》,《浙江体育科学》,2010年第1期。
- 宋德剑: 《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武术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5年第3期。
从;同样也失去自信与尊严”。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前进的过程 中,经过了一系列的文化断层,从武术至体育,特别是体育进学堂, 使得传统武术蕴含的精神力量被削弱,更多的是技术上的演进,文 化本身是内容与形式相契合的整体文化,而今精神内容剥离后的 形式,加深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裂痕,“反思近百年中国 武术文化的处境,今天近乎处于一种社会化情感资源的状态,我们 对待传统武术的感情往往是暧昧和淡漠的。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 在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之间,已然形成了一种分离对立的思维定 式”。那么如何看待文化断裂的现象笔者认为,民间文化是活 态的文化遗产,全然固守原汁原味的文化已然不可能,在迈向文化 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孕育的阵痛,而 后才会有适应现代文化环境的新文化诞生。 正如张岱年所说,“一 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高的不同文化相接触,便易走入衰落之 途,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亦不易即趋灭亡。 一 个民族的文化与较高的文化相接触,固然可以受刺激而大进,但若 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全然西化的 文化姿态,也将陨落中国文化之根,使中国在世界文化中失语,而 目前学术界逐渐认同武术从技术向文化的转向。 船拳的文化价值 表现在历时性的传统文化方向,在共时性上表现在地域文化的方 向。 船拳的现代变迁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力量的削弱和对民间地 域文化、民俗的忽视。
船拳作为传统武术的样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环境滋生的结果,
- 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散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 骆红斌、方国清: 《关于中国武术发展中文化断裂现象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08年第5期。
张岱年:《张岱年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100页。
体现了江南人民一系列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民族认同感 和凝聚力的文化整体,而向传统文化回归,正是船拳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下,走向再生的必经之路。 “经济学家们通常将资本分 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三种类型,但澳大利亚的 戴维•思罗斯比又提出了一个‘文化资本’概念。他认为:一个民 族的文化资本对于这个民族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 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本民族文化资本的保护,是一个国家制定 文化政策必须要考虑的。戴维•思罗斯比所说的文化资本的‘文 化’,就是指传统文化。”具体到船拳的文化研究,如下方面的原因 解释了船拳的变迁。
船拳变迁的第一层原因是现代化进程中,强大的经济冲击力, 使得村落文化的凝聚力逐渐散落。 船拳的表演与其他的民俗文化 共同组成了民间文化的繁盛与活跃,民间信仰、民间仪式、民间表 演的共进力将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而在这个过程中,村落是最 小,也是最有力量的组织结构,村落中的宗族一般是村落社会的主 导力量,其中暗藏的是长久血缘关系的纽带,“村落武术,首先具有 整合村落秩序,教化村落成员,娱乐凝聚族人等社会功能。 其表现 出了较强的‘聚族性’特征,符合中国武术传承的基本特点,成为中 国武术得以纯粹发展的主要原因。 村落武术具有文化认同力和获 取文化自豪感的功能。 村民往往把掌握武术技术看作是对先民智 慧的继承和尊重,视为炫耀村落身份和村落文化的资本”。 由于城 镇化的进程,村落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村落的组织结构变得 松散,而家族的血缘关系也渐渐地失去了精神纽带的作用,农村生
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 第1期。
活悠闲的生活状态被现代经济的焦虑笼罩着,外出打工成为农民 较好的选择,从而使农村生活的习俗失去依托的人与物的基础,民 间习俗的缺失使得船拳文化也渐渐走向式微,特别是随着拳师高 龄化,船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绝不是其 组成要素———民族、语言、宗教、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 维特征等———的简单拼合,而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制 约下,由各要素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 的文化综合体或文化系统。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互不 相干的文化要素杂乱地混合而成的。”村落空间环境的丧失,使民 俗文化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当民间文化无法形成合力的时候,船拳 也处于濒危的险境。
船拳变迁的第二层原因是生存环境的改变。 船拳的产生源于 人们“生存”的迫切需求,无论与海浪的搏击,还是对倭寇的抵抗, 其实质是一种海上搏击的实战拳术。 如今,生存条件随着社会发 展已然不再迫切,船拳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表演和舒展筋骨的体 育锻炼,用途上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社会环境的变异是当前 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最根本障碍。 社会变迁最为显著的表现便是 人文环境的遗失与重整,而民俗体育舟山船拳的成长所需要的恰 恰是已经遗失的环境氛围。 回首往昔,中国的武术得以发展完全 倚仗特定社会环境的持续推动力。”船拳是一种水上表演,水上船 拳与高山拳法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有的学者对此做过相当精微 的比较,“水系武术流派的形成。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出于不同历史 环境,同样武术文化遗产的产生、起源与特定环境休戚相关。
浏览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