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诞生的文化类型来看套路的价值追 求。人类文化大致不外乎游牧、农耕、商业三类型。游牧、商业型均 源于内源不足、需向外寻求,其文化特性都常常表现为侵略的、扩张 的、外向的特征。与之相比,农耕型则可自给自足,无须外求,其文 化特性也多表征为和平、安定、内向等特色。“农业民族是苹果,苹果熟了,骑马民族就来摘‘果在具有和平特征的文化氛围中形成 的套路自然也具有了和平的色彩,如《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技击之 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等。可见,套路关于格斗的刻画,不是为了打人,如果为了打人也就不会有套路存在的必要性和余地。 当然,套路由于是对格斗的叙事,它升华的背后还是有一些防身之 法的,但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更高层次的,是为了人生的完善和人格 的塑造。我们可以将套路用来防身、健体、娱乐等,但当在最初起点 (或防身或健身等)继续走下去的时候,我们最终仍然会会聚于人格和 人生的诉求。其次,我们也可以从传统文化对“完人”的期待和培养来看套 路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将习武融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之中,将习武看成培养“文武双全”的一个环节。因此, 在文化传承看来,除了掌握一定的防身技能之外,武术(尤其是套路) 还担负着伦理的教化和审美的熏陶之重任,通过习武来修身养性, 成为一个会武却不粗野、善武而不蛮横的君子。“中国人意识中最强 者为伦理观念,其次为美感”,这种与道德化和审美化相互作用后的 套路,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技艺,而是一种态度、心境和对生命的 承诺,是武术个体“内圣外王”的途径之一。国民族习性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法伦理要求人们崇古重老,对此,我们可以 从《论语•为政》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看到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从“愚公移 山”寓言中北山愚公,“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 孙孙无穷尽也”的移山的坚定中可以发现,中国人将个体的有限融 入种族延续的无限的倾向。并且,我们还可以从这种倾向中推演出 中国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武术传承是一种血缘或近似血缘的传承,恪守宗法制度,一方 面形成了老师与学生的父与子或近似于父与子的关系,另一方面也 需要有一些固定的模式作为传承的基础。为此,武术通过套路把上 辈关于格斗的经验和想象传给下一代。这是民族习性的反映,也是 套路传播之必然。国外武技对格斗实用性的关注,没有形成套路这 种运动形式,以及从实用角度的抽象所形成的简单、实效等技术,也 形成了他们对传承的忽视,下一辈可以通过再训练掌握的武技,不 需要世代经验的积累和传承。 论中国武术的价值及其世界意义中国文化与文明,无论作为世界八大文化之一,还是作为21种 文明之一,它的发达、成熟与深厚,足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使异 国文化对它注目而震惊。然而,正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 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 贡献,到今天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认识”。甚至连中国学者 本身也“往往忽视了他们自己祖先的贡献”。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曾 处于这样一种状况,武术在世界体育中也没有应有的地位。武术以 其悠久的历史,根植并生长在中国的民间,始终渗透了中国传统哲 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等诸多文 化形态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 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 在武术文化形态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碰撞、融合的大交流 时期。愈是民族性浓郁的优秀文化,愈能够被人们所接受。西方的 文化科学恰恰需要东方的文化科学来平衡。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健 身育德价值的武术在世界体育中应有一个无法替代的位置。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文化之所以发展和传 播,是因为它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上的某种 需要。武术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延续至今的事实说明武术经过了历史 的选择,能满足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 作用。意)技击价值东西方都拥有技击特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绝非武术一家,而武 术的技击价值又具有其独到之处。首先,中国武术的技击体现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和孙子兵 法的战术思想。武术技击讲求“贵柔守雌”,以柔弱胜刚强,不露声 色,不动则已,一动则如雷霆万钧,一发而不可收。孙子兵法中的避 实就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欲放先收、欲 要先给等战术思想,充满哲学辩证法。不仅可用于攻防技击项目,在其他竞技运动项目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其次,武术技击“尚巧”,即讲究方法巧,运用妙,丰富而多变。 在空间上有上、中、下三路,前、后、左、右四方;时间上讲快、慢、 疾、缓、顿、挫;劲力上有刚、柔、脆、绵、抖、化等。攻则七拳并 用,防则千变万化。这与西方技击项目的讲究快狠、技法简单、重标 准化、重打击效应的特点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门类 繁多、极其丰富的东方武技宝库。其三,武术技击“轻力”。在武术传统技击中,多强调练功为 主,交手比试,点到为止,做到“打拳人不知,出手不伤人”。习武者 在对抗中醉心于切磋技艺、相互提高以愉悦身心。这一特点不仅有 益于人类健康,也有益于心灵的净化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武术的技击性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格斗运动和套路运动之中, 前者被直接体现在瞬息变幻的攻守之间,后者被形象地表达于淋漓 尽致的演练之中。励文化教育与伦理道德价值武术的本源是一种攻战伐杀的技击术,却演化为一种崇德尚礼 的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中,角斗、击剑演化为体育项目,似乎不足 为奇。但对于武术而言,其不同凡响在于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心路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 武术不仅在技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以和为贵、“仁义”忠恕之 道,其技术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伦理道德。它倡导人们顺 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与西方主张的与自然作斗争,征服自然有 一种互补意义。武术注重性命双修、德艺兼备,成为启迪人生的入 世之学。当西方的“知识之树”结为硕果时,人们开始注目于东方的 “生命之树”,追求乐于人间养身延年和人伦道义。苏联的远东武术 研究所曾在信中说:“我们希望从武术中学到中国哲学和懂得人生价 值。”这正体现了武术文化内涵中的伦理价值。长期以来,武术不仅有丰富的哲理,在技术传授中无不充满着 东方伦理的道德观,对人际关系的和谐颇有启迪,它既讲克己正身, 宽厚谦让,又求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武术传统的“择徒”和教育之 中倡导的武德,诸如爱国,正义守信,坚忍不拔,谦和忍让,惩恶扬 善的品质是历代武术家们信奉的第一要义。一种近似残酷的技击技 术,却成了育德修性的良好途径,令人叹为观止。一位美国朋友说: “让孩子学武术,主要是让他学纪律,学做人。“武以德立”,“德艺兼 修”是武术教育中的至理名言,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习武练艺的 主要目的更多地在于表现灵与肉的完美统一,表现尚礼仪、重情感、 勇武豪迈的英雄气质。格斗技术一旦具有了道德价值观念上的意 义,它反映的就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人生哲学的缩影。可 以说,伦理思想影响着武术,武术已作为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修持 情操的手段。墨西哥的安东尼奥•佛格雷泽的研究认为,武术在世界 各国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教育与文化”的价值高居首位,恰恰就说 明了武术的文化魅力和道德精神。“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最 重直觉,最实际的。但所有这些都需要靠练习者亲身实践去体验和 感悟,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追求最理想的境 界到没有穷尽。学练武术正是如此,不论浅层结构的运动技术,还 是深层结构的文化形态,都需要去学、练和揣摩。学会一个武术动 作似乎没有太大的难度,深入之后,那上下内外的高度协调,那劲力 技巧的体现,那心神意气的配合,以及它所赋予的哲理,让人琢磨不 尽,玩味不止,需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去体悟、修炼,方能心领神会。 武术中有一句谚语“拳打千遍,身法自现”,说明仅仅一个身法就需 要千锤百炼方知其中奥妙。民间有的老拳师倾毕生精力研究、精练一套拳术,恐怕决不在于对运动表象的把握。要达到出神入化、 “无形无法”的自然境界,才会愈加感到探之不易,其乐无穷。武术 不妨说是以运动实践来体悟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浏览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