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主张识的自体一分说:“在此自体上显现的见相二分皆是遍计所执,非有体 法①从安慧论师的一分说中可以看出“唯识无义”的核心理念,安慧认为外在的境界是 我人所计度执著的虚幻心识,没有一个实在的境界相状和能见的心识,只有心识自体所证 得的一分圣义。从安慧的一分中可以认识到,我人眼见达摩渡江这一现象的所依和所缘 不是五根和五境,而是心识自体的一分。那么在这一分说中存在的问题是,既然没有见分 和相分,那么我人所居的处所器世界和识所住的色身又如何解释呢?安慧认为,色法不是 有体的实法,而是依他起的因缘所生法,没有一个实在的自体可得,犹如空花一样是个假 法,是仗因脱缘而起的缘生法,这是从识所认识的角度来看的。从相上来讲,眼见达摩的色身是识所显现的一个虚幻自体,而达摩的色身是因缘和合 而生的因缘法,有显色、形色等许多条件和四大假和而生,这是在识的认识角度上存在的 那么这识体的本身呢?却是有着自己认识、分别、洞察外相的功用。从圣义谛上来说,识 体所认识的本生就是真理,没有所障碍的东西和条件。识具备了别一切万法和流转生灭 的体性,主宰这世界的识体的相却犹如虚空不可见。一分说的建立否定了境界存在于外 或内的说法,明确了心识的主导力量是认识的本源,脱离一切迷执,显露了识体的纯真的 一面二分说看境界难陀认为我人唯有见分和相分相互之间依赖而生,这一说法依《摄大乘论》的“唯二 依他性……唯量唯二种种,皆名依他起自性「这二者而立.唯二种依他指的是唯有见分 的所依相分因主体见分而生起,除此之外从见分的角度上看,心识是主观的能认识,它所 认识的相分就是所要讨论的达摩渡江境界的有无。从依他起的角度上来说,所谓的达摩 渡江的境在心识的主体上是一个虚妄的影像,便不是实有的。我人在缘外境的相分上所 显示的一个达摩影子,而这影子却是见分所缘才得以生起的,如果没有主观的见分,那么[日]井上玄真著、其峰法师译:《唯识三十颂讲话》,福建莆田广化寺,第48页 所缘的达摩身体的相分也就没有了主观所认识的对象,所以说达摩渡江在心上说只是识 所显的一个影像口见分是依相分而起的,相分是依识体本生所变现的,这俩法都是虚假 的,不同于实有的识体法。《摄大乘论》说:“故有依他有体的境,而能缘心才生起;这能缘 的心体名见分,所缘的境名相分;二分俱是依他法J这是见分和相分之间的关系,而在二 分说上所要阐述的是识是如何生起的,因为在二分的观点上没有提到还有其他的存在,那 么这见分缘达摩色身的相分的境的那一刹那是从何生起的呢?这就要提到种子的问题, 唯识家认为一切见相分的生成和消亡都存在于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第八识具有能藏和 所藏的功能业用。二分说的观点相当于二元论的物质和人我的相互对立统一的思想理 论,有主观的能认识和客观的所认识的两个载体,是相互依赖的存亡关系。唯识家的二分 说提倡的观点虽然没有一个实在的外境存在,却指出了相分这一说法,是区分我人和外在 物质实在自体的根本区别所在。
三分说看境界陈那论师主张唯识三分说,也是唯识学派因明学逻辑的代表人物。《集量论颂》云: “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陈那随顺世间哲理的基本观点,认 为外在的境界是相似于影子的所量境,它之所以产生是由于自体认识所得。陈那在能量 和所量的基础上提出量果的说法,量果是所量所推度出来的结果,也就是第三分自证分。 这个理论依据是由没有外在的实境的相分经过见分自体的所缘经第三分推度所得。而这 个推度就是自证分,它能够识别见分所缘相分的境。从达摩渡江的现象看,见到这一现象的人在看到达摩渡江这一事件是一个靠第一认 识后推度出来的一个境界,这个现象还没有构成第八识的储存作用,所以说达摩渡江在现 见者看来构不成种子的现显作用,也就不是现量境,因为不是现量,现量所推度的比量也 就无从种子生起。只能说,在凡夫的有漏心上认识达摩渡江,是一个错误的虚妄分别。而 从圣者的角度来看,那就构成达摩渡江的现量认识,这一认识,也可以证明达摩所变的真 实境。所以说,在量的角度来说,圣者和凡夫是有差异的。
三分理论依然没有提到外在的境界是实有的说法,而是更加细致的说明了心识的活 动范畴,这对建立唯识学的三界唯心观思想更加具有说服力。能量、所量和量果都是实在 的识体,它们相互之间依所量的境次第而生,由心识缘所量的境界经过自证分的推度产生 量果,它们之间是有生灭次第的在凡夫对境的认识和圣者对境的认识比较中发现,它们 之间是有所不同的。凡夫对事物的认识有迷执,就如所缘的达摩渡江境是有邪执的虚妄 分别法,认识不到当下的那一刹那是分别心所得,所以才有了达摩渡江是外有的境之说。 而胜义菩萨已经认识到依他起的缘生法是没有自性的,是心意识的分别所得,是故在认识 量果的时候断除了依他起的遍计所执,认识到法界真如的实相,从而真正的得到达摩渡江 是心识所生的真实一分境界观,这归功于自证分的认识作用。
四分说看境界护法认为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可以互相证明彼此存在的,所以护法论师提出了第四 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证明第三分自证分存在的根本点,陈那论师和护法论师认为三 分和四分都是有实体的,护法在四分的认识上并没有说离识以外有一个实有的假体存在. 境界和心识活动是一个虚幻的假体,不是实有的物体,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在这个问题上 首先要知道的是既然没有外境,那么达摩是如何去完成一苇渡江这一系列动作呢?唯识 家认为这一切皆是由识依根、境而次第生起,它们就像芦束一样是不可分离的,离开单一 的根、境,那么识就无从生起,离开主导的识,那五根五境也虚无不有。在达摩一苇渡江的 一切现象都是自识所变现出来的。欲界有情所依的是色法,长养色身的是四食,四食即触 食、段食、思食、识食,所以欲界众生的身体粗重不堪,无法飞行。而作为登地菩萨的达摩, 却已经具到了意生身的境界,达摩的身体是意识所生的虚幻身,轻盈而犹如虚空般神通自 在,这两者是有差别的。
四分的架构是见分缘相分,由自证分推度后得出证自正分存在的结论,而四食中的触 食是由见分缘相分所得,段识是因为心识的刹那生灭性产生的,思食由自证分分别而得, 识食是证自证分证明识所活动存在的结果。主导这一系列活动的是识所变现出来的,所 以唯识学突出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的思想,而证明这些变现存在的就是证自证分。四分说 的理论比较细致周到,它和西方哲学物质不灭论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双方都提出物、人、思 想、意识、心理活动的一系列问题,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于唯识的观点不承认有外在实 在的境界和实体的自我,只有实体的识是有的;而西方哲人认为外在的境界和我人是实有的,我人和世界的关系决定了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唯识提倡的观点是为了破除实有的 人我观,目的是要用唯识观看待外有的虚幻世界,从而脱离现实的苦厄而趋入唯识家所说 的唯识实境。
小结在世间现象学说和佛教各派对渡江现象的分析中,存在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认 识的是客观的人,被认识的是达摩以及渡江过程的现象。站在现代学和练功者的角度,这 是一种物体和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相互关系中有达摩、芦苇叶、江水、江上行走这 一系列的因缘条件。不管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或是因缘和合的缘起关系, 都是依靠无常运动的道理而生的。而从认识现象的主观者的角度来说,这种外在的现象 是依识体所显的一种分别现象,这一现象存在着刹那生灭的变化过程。从自性上来说,不管是自性所见或是事件的自性本身,都是不生灭的缘起现象,都不 是真实的一个实体。就如《达摩祖师语录化无相宗》所述:“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 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不管是世人从现象上看达摩一苇渡江, 或是从心性上看现象,都无法直观的认识达摩渡江的真实意境所在。因为凡夫和圣者的 差距在于,凡夫看到的现象都是错乱的颠倒识作用,而圣者见到的是现量认识境,这是二 者最大的差距所在。达摩渡江现象,就如黑格尔所说:“我们认识到空间与时间从属于运 动。速度作为运动的量,是与流逝的特定时间成比例的空间如果从禅者的认识角度来看达摩渡江,则是“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时间因事物 的存在、变迁而引起,离开某种事物的存在来想象时间,则不符合历史真相。唯有时、空二 者一体,一切法的真相才能显现出来。这也是禅者和凡夫对达摩渡江现象认识的不同 之处。
浏览1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