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在长期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是一种农耕经济为主的文化。中国人的理想追求是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并不喜欢向外扩张和远征。不向外,则必然向内倾,反观自身,重 视个人的完善,讲究自身的修炼,“内圣外王”被奉为最高境界。正 如王阳明所总结的中国人的思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 前”,它既是最实际的,也是很理想化的。中国武术发展衍变也离不开内修外练的内倾性文化模式。无论 哪一种拳种流派,除了外在技术的要求,都有对内的约束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习练武术过程中去约束行为,遵守门规,修炼道德,陶冶 境界。尤其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各个拳种流派,都有相应的清规、戒 条,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武德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德为艺先、 武以德立、未曾习武先习德、尊师重道、礼仪为上、宽容谦和、不凌 弱逞强,等等,生动地说明了武术重德修内的特点。古代比武较艺 的“点到为止”、“八打八不打”,择徒授艺的“五不传”等都是武德 的具体条目。最初的武德本来是对习武者的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 它通过一系列行为规范制约着习武者不随便滥用武力。在习武者以 此为镜而不断进行的技艺身心的修炼过程中,逐渐将这种要求内化 为自身精神品质,发展成为如何做人的价值尺度。也就是说,经过 了历代的演进以及无数习武者长时期“内外兼修”的锤炼,武德已经 升华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并内化于习武者深层意识之中。习武 者正是通过“内外兼修”的习武过程而具备了超人的胆识、品质和武 功,从而达到了 “内圣”的要求,以其独具特色的侠义精神作用于社 会,而实现“外王”的目标。正是在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武术由一门单纯的技击术发展 成为一条修身的实践途径,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防卫性特色,也正 是经过了这样的实践过程,“仁者爱人”才成了习武者的遵循。儒家 思想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智、仁、勇“三达德”,而武术正具有以 “仁”的心境进行对抗的特点。武术比试的“点到为止”,太极推手的 较艺形式、中国式摔跤的三点着地为输,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体现。 与外国大力士常周游世界、设台比武不同的是,有一定修养的习武者很少到处寻衅滋事,逞显武力,而更多的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 的被动防卫或见义勇为。以前,在武林的传统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规 约,具有一定修养水平的习武者交往,能谈则不打,能说招则不真 打,武术所形成的庞大的套路运动体系,本身就是展示招法、显示功夫的一种间接比武形式。中国武术无不渗透着“和为贵”的思想,充 分体现了礼让宽容、厚德载物的品格。如果说西方体育是一种“求真”的文化,中国武术则更偏重一 种“求善”的文化。通过“内外兼修”的具体实践来实现“内圣外 王”,是对一个习武者身心俱练的习武全过程的真实描述,也正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凝练。艺术性——追求诗意审美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还是一种审美文化,中国人的泛艺术观自 古就有一种诗情思维和诗情态度,其泛艺术观念使之看待世界的一切 事物都充满自觉的审美意识,善于将生活日用的事物加以清远高雅的 美化,富有诗意的理想化,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桃花源世界。正是这种 审美文化,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善于将技术艺术化”的特点。如果说最原始的武术套路是为了传授、记忆和训练技击动作, 那么,后来的很多武术套路则逐渐演化为一种理想化的攻防技术。 尽管不同拳家的创作思维和价值取向不同,有的简朴实用,有的巧 妙精彩,却都在反复实践磨砺之中进行不断地提炼,有形无形地显 现出如同诗一般的凝练。各种假设情况下的打法,如劈、甩、钻、 鞭、崩、弹、砸、点、穿、砍等拳法或掌法,都是在简单实用的招法的 基础上演绎而来的。这种打不仅有正打、侧打、上打、下打,而且还 有双脚支撑或单脚支撑的各种步型的打、行进间的打和身体跃起的打,等等。又如,从实战的角度,“疾如流星,快似闪电”,“出手不见 手”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在艺术化的套路中,通过招与势、动与静的 交替,更显现出形断意连、势断气连的生动气韵。这类武术套路呈 现出中国人对技击格斗的丰富的想象力,不妨说是一种带有诗意的 攻防技术,更倾向于对格斗的想象和美的观照,更多地表现为对格 斗的精细、巧妙、多样化的追求。武术所追求的这种诗意审美可以用“形神兼备” 一词概括。“形 神兼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书法、美术、戏曲等民 族艺术形式都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武术套路不仅追求外在的 “手、眼、身法、步”,更强调内在的“精神、气、力、功”。通过这种 “内外合一”的锤炼,武术所表现的美不仅是外在的形体美,更是通过形体展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气质,“形神气韵”是对武术所表达的 整体美的全方位概括。这种美首先表现为形式美。武术的形式美充分体现了传统哲学 “相反相成”的思想。“美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变化中的统 一”,武术正是通过动作的均衡排列以及对比呼应,来体现美的艺术 性。在武术套路中,形式美表现为:齐整、参差、主次、均衡、对称、 对比、呼应、比例、协调等。武术套路正是通过运用动与静、起与落、 快与慢、高与低、刚与柔、进与退、收与放、挺与含、轻与重之间的对比变化,从不均衡中求均衡,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中,增强了艺术 感染力。正是这种节奏的变化,才使艺术性的武术套路充满了生机。除了表现形式美以外,武术还追求深层的意蕴美,这其中也透 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意蕴美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美的重要特 色,通常指神韵、气韵、意境等。武术强调“静要有势”,定势要透 发神采,生动活脱,体现静中寓动,静若潜鱼。不仅眼睛要贯注,更 要有内在情绪和意念的支撑。武术还强调“动要有韵”,将各类动作 和谐、巧妙、有序地连接在一起,合理把握快慢动静、起伏转折,在 气脉不断、生生不息中表现一种和谐的生命节奏。武术套路的整体 演练追求一种置身于战斗场合的意境美,从开始到结束犹如画的长 卷,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又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通过攻守进退、 起伏转折、动静疾徐、神形兼备、虚实相生、开合有致、回环错落等 的矛盾运动,以“动如涛、静如岳”的气势,“轻如叶、重如铁、快如 风、缓如鹰”等的节奏,“形似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 盘”的象形取意,展现一幕幕带有诗意意蕴的战斗场景。精彩的武 术给观赏者的应当是激昂优美的运动乐章,生动搏击的磅礴画卷, 从有形的运动到无形的意境,令人激荡。在很多大型的文艺汇演中,如舞台剧《风中少林》,又如2007 年春节晚会上的《行云流水12008年春节晚会上的《盛世雄风》,以 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型太极表演,武术展现了独树一 帜的艺术魅力,这种以表现勇武为特点的武术艺术是其他任何艺术 形式难以替代的。除此之外,以武术为技术载体的各类武打、武侠 影视作品,更是在影视界树立起了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这类舞台艺术和影视作品中的武术,更侧重于对“形神气韵”的展现,不啻为一种高品位的人体动态艺术。

浏览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