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宁波市区大约50km的东南部的海上,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它历史 悠久,气候宜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现在正以我国第五大保税港区而闻 名,它就是梅山岛。可谁曾想,这么一个环境优美,经济蒸蒸日上的东海小顾名思义,水浒名拳与水泊梁山的好汉们有着极大的渊源。水浒名拳 中招式以水浒名人命名而得名。关于水浒名拳的由来,相传宋朝年间,宋江 领导的梁山好汉在浙江地区战败方腊以后,很多梁山好汉选择了浪迹江湖, 其中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定居于在杭州六合寺修行。梅山沈氏先祖在 此期间随两位习武,后来因故举家迁居。沈氏先祖的五世孙沈恭敬在辞官 之后便隐居于梅山岛里看“耕读尚武”,并世代相传。梅山素有习武之风,因 为地处海防第一线,自古以来就经常受到海盗和倭寇的骚扰,男女老少都要 学些防身之术。据村中年长者回忆,他们小的时候,村口还竖着一面直径一 米的大鼓,遇到海贼来犯,击鼓为号,所有村民抄起武器就迎敌,个个都骁勇 善战,虽不能杀光来犯的海贼,起码可以打个平手,赢得相持局面。那些流 寇没有补给,不能久战,往往就悻悻而退了。清末1850 - 1860年间,浙东沿 海匪盗猖獗,沈氏后人率族人、乡民奋起杀敌,名扬浙东地区。其十一世孙 沈天童曾著书《拳谱》,并在祠堂开设武馆教授拳术,使当地习武的风俗达到 鼎盛期。沈天童,在里看沈家辈分及高,后辈们都尊称他为天童太公直到现代。 天童太公把武术传授于其子沈慧岩,沈慧岩传其徒沈云哉。几经辗转,代代 相传,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乡政府要求全体村民普遍参与习武,使得水浒 名拳打破了不传外姓,传男不传女的保守风俗。当时第四代传人有沈金蝉、 沈香山、沈小毛、范金刚、范秋生等,至第五代沈厚夫、沈云定、沈根法,传到 傅信阳、张仁元、沈万康等人已是第六代。水浒名拳的传承也保存着它相对“原生态”的一面。水浒名拳没有正规 的拜师礼也没有成文的门规戒律,它最早是在沈氏家族中的一支父子相传, 保持着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随着历史发展,其收徒的界限也逐水浒名拳的传承除了师父言传身授之外还有一本世代相传的拳谱。此 拳谱呈长方形,约有三四厘米厚,书中记载各种练功方法,篇末还著有疗伤 方法。但不幸的是此书已于1967年被盗。可喜的是,在水浒名拳传承人的 努力下,《水浒名拳梅山武术》《梅山里看传统武术》等新拳谱已经在当地广 为流传。20世纪50年代,“水浒名拳”第五代传人沈根法,于1956年代表梅山乡 参加原镇海县民间武术比赛,获拳术第二名锦旗一面;1957年,代表镇海县 武术队参加宁波地区民间武术锦标赛,又获拳术第三名锦旗一面;1959年, 又代表宁波地区武术协会参加浙江省民间传统武术比赛,获拳术第二名锦 旗一面。并在杭州结识了原浙江省武术协会会长吴云豪等武林前辈。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发掘和保护, 梅山武术也从濒临失传的边缘复兴起来。1981年,“水浒名拳”第六代传人 张仁元代表原镇海县武术队先后参加温州举行的浙江省民间武术选拔赛和 西安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获优秀奖;1982年,张仁元被评为“浙江省 优秀武术教练员”;2002年,在浙江省民间传统武术锦标赛上,获拳术第三 名、棍棒第六名;2003年,在瑞安举行的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锦标赛上,获拳 术项目金牌、棍棒项目银牌;2004年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锦标 赛上,获拳术金牌、棍棒金牌各一枚;2005年,在杭州举行的浙江国际传统武 术锦标赛上,获拳术金牌1枚、棍棒金牌1枚。“水浒名拳”第六代传人傅信 阳获拳术金牌1枚;2007年,傅信阳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武术工作者”。梅山 村获得“浙江省农村种文化群星奖”。水浒名拳的基本技法包括手型、手法、肘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等。 其中手法、肘法、腿法、跳跃的特点比较明显。特色的手法有挖拳、甩掌、提 勾、推爪;特色的肘法有角肘、撑肘、别肘、搓肘;特色的腿法有钻腿、盘龙 腿、锁腿、别跟;跳跃有插跳、双踢脚、旋子、急狗跳。水浒名拳中还有一些 特色的动作如:插落、滚来、单摧、开头、抡出、捺掌、挖拳、布起、拷开、角 肘、别肘等。水浒名拳历经变迁发展,现存拳术套路五套,分别是“宋江拷”“边成” “闹天堂”“小人十八”“洪拳”以及器械套路十二套,分别是“乌枫棍”“单刀” “小丁枪” “大刀”“剑”“耙”“留'"拐”"矮凳十八”“雨伞十八”“鎏金留’"火 流星”。水浒名拳兼有拳术、器械,套路众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它的器械 多为日常生活农耕相关,具有武术攻防和生活实用性。依照水浒名拳的历史起源可以看出来,水浒名拳的技术体系主要来源 于北方腿法、步法、跳跃动作。在梅山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当地原有的武术文 化相融合,将北腿之长与南拳之利相融合,形成了特色武术文化。身居海 岛,沈氏后人为了抵御来自海上的威胁,秉承了先祖“耕读尚武”的祖训I,世 代习练家传武术。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历代拳师丰富了水浒名拳的内涵,使 之成为一种南北结合,注重实战技击的武术流派。它具有贴身近打、发力短 促、两肘护肋、借力打力、紧凑沉重、稳健有力、动静起伏、刚柔并济、诸种发 劲等特点。对于世代务农打鱼为生的梅山人来说,逢年过节更是难得的农闲时光, 而梅山武术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传统节日里的保留曲目。他们在节日里表演 水浒名拳既娱乐大众,又展示自我,在热闹欢快的气氛中,水浒名拳也找到 了新的用途与归宿。在中国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下,在一些传统节日祭祀 祖先被看作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梅山沈氏有着“耕读尚武”的祖训I,所以 在祠堂前演练家传武术又成为他们祭祀祖先时的一项必做的事。这时,在 祖先灵位前的虔诚尽失、杀机四伏的表演竟成了对祖先最大的尊重和怀念。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下水浒名拳的挛生兄弟一“红毛狮子”,即一种节日期间 的舞狮表演。梅山舞狮具有“北狮”特色,舞动起来热闹喜庆,深受当地人民 喜欢。它还曾走出梅山,参加“国际北京电影节”和“北仑凤凰山主题公园 '五一黄金周‘民间文艺大展演”。由此,不难看出水浒名拳不仅是在传统节 日,还是现代节假日,都大放异彩。“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生与传承都与特定的环境休戚相关: 因环境而生,因环境而传,因环境而变,因环境而衰”。对于传统武术来说, 平日里习拳练武的拳场便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环境因素。而这些拳场在 与传统武术和习武者长期的作用下,沉淀和积累了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气息, 使之不单只成为一个练功的场所,更成为某传统武术的一个象征,一张名 片。这就好比我们想到少林武术,就会联想到那个布满了 48个站桩坑的千 佛殿。而习武者也对日夜洒汗流血的拳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水浒名拳的 拳场大致有一下五类:第一是大会堂,20世纪80至90年代的主要习武场 所,有大量武师在此练武,极为辉煌。第二,是武师家前的明堂,明堂地面平 整开阔,有石锁等练功器械布置,适合练武,成为理想的拳场。第三公园和 山坡空地,在梅山的公园或者山上空随处可以观赏到武术爱好者们的习武 身影。第四,田间地头也不乏习武者的踪迹,梅山武师在耕作劳动时时常也 讨论武术,更有甚者放下农活,讲手切磋。第五是祠堂,如今作为老年活动 中心的梅山沈氏家族的祠堂是水浒名拳非常重要的拳场。祠堂前有块开阔 的空场地,祠堂两侧是兵器架。祠堂上悬挂“耕读尚武”的匾额。每当沈氏 后人祭祀先祖时,就在祠堂里演练武术。居当地武师介绍,现在梅山人多忙 于生意,早先有很多人在祠堂前空地上练拳。水浒名拳,顾名思义,它和《水浒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上文提 到的,它源于梁山。它套路的名字和许多招势的名字也来自水浒中的人名 或者事名。如其套路“宋江拷”之名就来自水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呼保义宋 江。而“宋江拷”里的“布起拷开”“踏进拷开”等动作便来自梁山好汉挣脱 枷锁的典故。梅山武师也经常以水浒武术的传人自居,中央电视台走遍中 国栏目组还特地为此做了一期名为《御寇水浒门》的节目。《水浒传》作为一本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是水浒名拳的源头, 更是梅山武师们心中的“江湖”,而历代的传说更使梅山武师有了强烈的历 史归属感。研究《水浒传》与水浒名拳的具体的深层的关系及搜集整理 此类传说,对保护水浒名拳,扩大水浒名拳的影响力,提高当地人民习练水 浒名拳的热情将产生重要影响。除《水浒传》外,历史悠久的水浒名拳还有 很多传说故事。如梅山先祖抗击倭寇海盗的故事,还有“沈天童巧用乌竹 枪” “沈象章杭州打半城”“沈林生舟山惩恶僧”等生动的武林故事。

浏览1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