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南拳是产生、发展和流行在浙南地区的主要武术流派。其拳类套 路较齐全,有战拳、鹤拳、虎拳、步拳、岳拳、连环拳及中栏拳、五龟(基)拳、刚 柔法拳等。器械有:梅花棍、齐眉棍、丈二棒、板凳花、双铜、大刀、剑等。温州南拳发展至今,已经演化成三大流派。一为刚柔(福建话音“功 仇”)拳法。该拳法据说是从福建传入温州。现在,练刚柔拳法的还有很多 人,80多岁的金鼎老师、徐时祥老师等一大批南拳老师就是刚柔拳法的继承 者。二为五龟拳法。主要发源地瓯渠,瓯渠是著名的武术之乡,瓯渠功夫名 噪一时,涌现出不少武术世家。三为虎鹤双形。温州市区已故的百岁拳师 金庆池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就是以虎鹤拳法为主。在三个流派中,则流传着 很多拳种,有法门拳、中栏拳、七虎拳等。据浙江省体委统计,温州南拳种类 有17种,数量仅次于杭州。其中以法门拳、中栏拳法,因其古朴的风格,被称 为全国特有的拳种。温州南拳的起源与发展,一方面传自南北少林寺拳法。根据温州当地 的史料记载,温州南拳的产生最初是一个叫吴金明的将军回到故乡永嘉教 拳,吴金明传授的主要是南少林拳法。后来一位南少林高僧马妲了旺大师 逃难到温州,传授了南少林拳法,传授弟子较大,范围较广。另外,河南少林 寺武术也流传到温州,著名的永嘉县瓯渠“球相”南拳,由吴承球传人,独具 风格。吴承球自幼习武,精骑射,擅长拳械,尤为突出是棍棒法,有鸟风九路 及梅花柴、四门柴等套路。温州南拳另一个起源则来自本土的生活习性和地域文化。温州临海, 船民长期出海作业,在船上劳作之余,也想练练拳脚,武舞棍棒,舒展筋骨。 明代倭寇侵扰,乘船作业之时也偶尔要面对倭寇或强盗,船上习武或抗敌就 成了必然。船头上空间狭小大约只有八仙桌这么大一块面积,像少林拳的 大幅度套路就施展不开了。但一些地方拳种,在山区和海滨演练较为机动 灵活,适合在狭小空间里施展的拳术,比如白鹤拳、螳螂拳、猴拳、虎鹤双形, 都能在船上应用。明代温州妇女在倭寇骚扰中受害最严重,尤其是少数以 船为家的妇女更是谈倭寇色变。她们为了生存通过观察海龟捕食以爪击木 扑石的动作,创造出了一套非常适宜船上施展并结合短打、近攻、先发制人 的五龟拳来。因为这些都要在船上练习并应用的拳术,在温州也被称为船 拳。因此,船拳也是温州南拳的一部分,是温州南拳里的代表拳种。明代戚继光在温州抗倭作战中,为了对付倭刀的倭刀,发现温州船民使 用的撑篙,得心应手,在船上作战,用长三米多的撑篙与倭寇的倭刀对峙,能 够隔船相搏,也可以桥上桥下相搏,倭寇的刀法不得施展。戚继光用棍术演 练撑篙,久而久之形成一路特殊军事武技,“丈二棒”也成为温州船拳的独门 兵器。清光绪年间,瑞安董田乡出了一位名震武林的南拳高手—陈朗清。 他习得古老的南拳技法,包括挡拆、破解、进退、力压千斤及七十二长打、三 十七短拆的刚柔法,更重要的是他一生崇尚武德,艺传于浙、闽、黔诸省,成 为当时浙南一代南拳宗师。这就是被称为全国特有拳种的刚柔法拳。同时 获得这个称号的温州古老南拳的,还有中栏拳法。温州南拳中有影响的拳 种还有瑞安董田陈朗清、陈一虎的刚柔法门拳;平阳宜山应得标、温州陈寿 喜的中栏架拳法;瑞安鲍田戴如志、温州金庆池的虎形鹤拳;永嘉瓯渠吴阿 彩和其子吴承球的七虎拳等。温州的南拳以瓯江为界,瓯江以北的永嘉瓯 渠、枫林的拳势含有北少林与江淮的因子,瓯江飞云江以南的苍南、平阳、瑞 安等地的拳架则含有南少林的韵味。温州南拳注重上肢动作,这也和温州的地理有关,因为温州多船、多巷, 腿脚不容易舒展,所以也特别注重扎马步。这与地域差异、南方人和北方人 的生理差异,尤其是体力上的差异都有关系。南方环境狭窄,小路小径小树 林小走道小巷子小里弄的,只好将侧重点放在拳头上,以便近身搏击。温州武术早年大多用于实战,在对抗倭寇侵略期间,为了避免与倭寇所 擅长的陆地战而选择在船上战斗,所以那个时候温州人练武大多在船上。 船在水中摇晃,所以在船上交锋首先要解决平衡问题,双脚一定要站稳,所 以温州南拳最讲究马步,马步用的好的能把两条船并在一起。而动作往往 以身为轴,以原地转动为主,以注重腿部、臀部、腰部运动。其次是拳架又低 又矮,不用助跑,原地翻滚腾挪是一种小架子拳。在小范围内杀敌,要快速 凶猛使用爆发力攻击人体的要害。温州人练武首先要练爆发力,他们因地 制宜在一些简易材料上练习,比如转头墙壁都能练就一手绝活。古代的温 州丛林茂密,人和动物都长期在丛林中奔行,很适应狭小空间,所以温州南 拳又有一个要诀叫作拳打蜗牛之地。打拳时要求以声催气,以气催力。所 以,温州南拳在发力时要发声,渲染气氛。综上所述,虽然温州南拳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但温州南拳因其发展时 期处于对抗倭寇侵略时期,而且因为温州的地理特征所影响,温州南拳大体 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实战性强,温州南拳不同于一些其他武术套路 有较多的花哨技艺,没有较强的观赏性,但其武术技法大多威力强劲,杀伤 力大。其二,马步扎实,温州南拳不管是徒手套路还是器械套路,都很注重 马步。其三,架子小幅度小,温州南区不同于少林南拳的大开大合,温州南 拳所练套路大多架子、小幅度小,便于在船头、弄堂和山路空间等几种温州 典型的生活环境内施展。气势十足,温州人打南拳大多咬牙切齿,出拳 时多伴有喊杀声。刚柔法拳刚柔法拳,其实也可称为南拳刚柔法,为何而得名“刚柔”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源于《武备志》中“法刚柔吞吐,身随时应变”因此得名:第二种是这 个拳法以刚柔并济而得名。刚柔法拳早在明清时期便流传于浙江沿海 地区。对于刚柔法拳的历史起源也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定。第一种: 《岐海琐谈》中记载“永嘉手搏之法,传自李克别,别号文皋,原籍临海,或云 乐清也。其法正扔俱有七路,世所称李拳师是矣”。第二:清光绪年间,瑞安 董田乡出了一位名震武林的南拳高手——陈朗清。他习得古老的南拳技 法,包括挡拆、破解、进退、力压千斤及七十二长打、三十七短拆的刚柔法,更 重要的是他一生崇尚武德,艺传于浙、闽诸省,成为当时浙南一代南拳宗师。 这就是被称为全国特有拳种的刚柔法门拳。第三种:刚柔拳法源自江南夏 家丛现(苍南县境内),由徐玉招太祖传到平阳县万全狭尾杨绍水师祖。徒 弟遍布瑞安地区有桐埔、陶山、东山、城关、马屿等地。第四种:温州-南拳 刚柔法:清初顺治年间,少林五祖其中之一雷行和尚,逃到平阳肖江渡受阻 于敖江,遇艄公相救,在其家中养伤,将武功传授其儿子,后传到李家堞,为 了纪念南少林的劫难,同时回避政府的追杀,把拳法称为公仇拳或功仇拳, 寓意为天下人的公共的仇恨或功夫人的仇恨,传世流传拳谱为《南拳刚柔 法》,也有称功柔拳法等。刚柔法拳套路众多,但特点鲜明。固步为先,懂劲为止,鼓气催力,刚而 不屈,不屈则活,刚中寓柔;松而不散,沉气运力,柔而不软,不软则灵,绵里 藏针;势势虚实,皆有阴阳,虚而不浮,实而不僵,坚刚为柔,柔而应变,刚柔 相济,持其制权,心境气稳,静中寓动,长呼短吸,呼则赶力,吸则换劲。另一 特点是赤膊上阵,劲力饱满,手法较多,腿法较少,架势紧凑,结构严密。刚柔法拳的套路众多,技术要点因套路的不同,二者重点不一。刚柔法 其特点手法多变、进退灵活、手法快速、擅发长劲。顾名思义,动作刚柔相 济。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刚亦柔,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 无穷,指似甚柔,遇之则刚若镶铁,身似呆板,变之则捷若狡兔,敌人遇此,其 受伤也亦不知其何以伤,其倾跌也亦不知其何以倾跌,神龙天矫,莫测端倪, 这样才是上乘的刚柔法。刚柔法拳讲究进退趋避之法。在《南拳刚柔法》的 拳谱中有这样的记载:“进退法:身之进退。机势千差万别。遇敌应变争胜 于微妙之间。寻常进法。必用小马。不过用力太猛。退时取侧势退多退。 则敌人不能得手。如退一步。眼目要快,心须定。不可胆怯。而后再进。 方不致失败也。趋避法:进退乃取势之方。趋避乃乘机之法。总之进退有 方。趋避适宜。斯诚可矣。虽趋避则步马须诚实。使敌人无门可乘是拳法 之要素。设敌人以敌器相攻。亦能夺取敌物或击落敌器。自皆拳法之长。 宜记忆也。”
浏览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