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江山市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县,到1987年撤县设市,到现在也有将近 14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山民间流传着多种传统武术拳种和 棍法,例如:长台的十步拳,昆龙四步拳,廿八都古镇的三步七星棍,七星布 桥棍等。在长台镇的一座小山村洪公村中,就流传着一支拳种就叫“洪公 拳”,其历史已有300多年。根据洪公村村普记载,从清朝康熙年间,几个福建张姓人移居至此,繁 衍生息,并将一种拳术带到洪公村。此拳特点是“不做积极进攻,专注防 御”,是“拳中君子”,练习此拳主要用于健身和防身。当地人不知此拳是何 种门派,由洪公村村民传承至今,故称之为“洪公拳”,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并 发展成为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洪公拳那么就要先说洪公村,洪公村张姓根据洪公村村普记载,这 支张姓第一世祖是张五郎,生于大宋至元二年,居住于福建省。一直到清朝 康熙年间,张姓第十四世祖张在千公(即张千)移民到江山市长台镇洪公村 繁衍生息。洪公人世居深山,以种植、售卖林木为生。繁重的体力活动必须 让洪公村的村民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同时由于是外迁而来的氏族,所以刚开 始也受到本地氏族的侵扰,不断发生矛盾与冲突,为了应对繁重的体力劳动 和外姓族人的冲突,洪公先祖张千从带领本族青少年,农忙时节进行习武强 身,使本族势利逐渐强大起来,洪公拳也就越来越被族人接受,并传承至今。洪公拳自第十四祖张千创立到现在第二十世张祥海,经历了六代人的 传承和发展。十四世张千育有六子,其中十五世张振发功夫最好,张振发传 于十六世张文斐,张文斐传于第十七世张春旺、张春生兄弟,张春旺传于十 八世张聪光,张聪光传于十九世,最后传到二十世张祥海。据张祥海介绍,在洪公拳的继承者中,取得成就最大的就是洪公第十八 世公张聪光。张聪光生在清光绪年间,考取武秀才,最擅长春秋大刀,刀重 120斤。洪公村村普对其评价是:“瞻公之貌,恭俭温良,居心克慎,出言有 章,不辱鳏寡,不畏强梁,儿孙绕膝,训以义方,克忠克孝,为邦家光,应仆他 日,福寿俱长”。在“文革”中,洪公拳的拳谱被造反派搜出烧毁,张聪光所使用的那把 120斤的大刀也被造反派搜出用火烧熔做了锅、锄头等农用工具,这对洪公 拳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洪公拳中的刀法已经失传,拳谱的烧 毁也让很多的拳法从此失传。“文革”以后,洪公拳一直处于一种神秘的发展状态,因为深受传内不传 外的影响,外界对洪公拳的了解甚少,一直到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方政府发起了对一些优秀的民俗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工作,江山市政府才将 洪公村这一传承有序风格独特的洪公拳推荐出来。经过各界人士努力,洪 公拳参加了 2008年江山市庆祝撤县设市20周年的庆典表演,并被衢州市列 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公拳又一次走向公众视野,走向大众健身舞台, 也走进校园,将洪公拳的发展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洪公拳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传播只是简单的家族传承,传内不传外,传男 不传女,传本家不传外族的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流动频繁,在 家务农的男孩越来越少,对武术感兴趣并致力传承的人很难找到。目前,洪 公村洪公拳传承人张祥海仅有一女儿,其女儿对武术又没有兴趣,按传统在 洪公村张姓中寻找传承人,面临诸多困难。面对这样的一个困境,当地政府 主动和张家联系,希望能让洪公拳能改变传承的方式,将洪公拳面向大众, 让所有人都能学习。同时也是更好的保护这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拳 种,让洪公拳可以得到推广和发扬光大。经过这次的变革,洪公拳的继承方式有了改变,打破传统,改革创新。 将原先的家族式继承改变成全民教育式继承。张家兄弟不仅在本村开始面 向全体有兴趣学习洪公拳的村民教授拳法,并且还去当地的小学校,向学生 传授洪公拳。政府支持并开展洪公拳走进校园活动。在当地的小学,建立 洪公拳传承基地,成立武术队,每个星期安排一次课,请洪公拳传承人张祥 海到学校授课,对洪公拳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指导训练,这也为洪公拳的继承 和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据洪公拳的第六代传人张祥海老师回顾,刚刚开始的洪公拳也只是一 种简单的拳法,但是经过后世子孙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有了棍法、舞板凳(凳 花)、大刀和花刀等器械套路。其中的棍法源自南少林棍术,大刀是清代武 举制产物,通过武动120斤重的大刀,增加臂力,应对武举考试。而花刀则由 第十八世公张聪光所创。经过漫长时间的传承,洪公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 套路和特点。洪公拳分为棍法、拳法、凳子、花刀和大刀等五类,每类各有18 个套路,套与套之间环环相扣,步法稳、手法快、发力短猛、防守严谨。洪公拳的价值在于实用。洪公村世居深山,以种植、售卖林木为生。繁 重的体力活动必须让洪公村的村民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因此,练习洪公拳则 成为村民们健身的一条捷径。在大山中,村民练习洪公拳可以防身。在深 山中难免会碰到猎物,关键时刻逃脱或面对,要求有一定的勇气和技巧,练 习洪公拳则可以壮胆强身、防身自卫。现在的洪公拳在村落里流行是一道 风景,是二种文化,一种以人为载体的特有文化。台州南拳分布较广,包括黄岩宁溪、七里流传的南拳、少林罗汉拳,天台 县白鹤镇皇都村流传的南拳,黄岩宁溪山里以及仙居山里的黑虎拳,三门玉 环一带流传的船拳。就黄岩区新前村流传的各种拳种就有几十个,拳术、器 械套路上百个,除了赋予地域特色的武松脱铐、五虎擒羊、连步拳、指日高 升、金钩挂月拳种外,还有形意拳、八卦掌,象形拳、大小红拳、太极拳等,成 为“新前武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台州地方南拳特色,并成系统性 全面性继承和发展的是天台县白鹤镇的皇都南拳。台州南拳拳种主要是由少林拳术与天台当地流传的狮子拳结合形成 的,其现存套路比较丰富,练拳授拳颇具特色,习拳演出常伴随着当地特色 的舞龙舞狮、宗族祭祀仪式和乐器表演。可以说,台州南拳是天台县乡土文 化以及当地特色南拳文化的集中体现。台州南拳可追究到南宋末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了。其创始人为 南宋末代江浙地区武举人陈庚,其在浙江临安(今杭州)考取武举人之前,曾 师承少林寺学武艺五年,精通多种拳术和器械。公元1275年,元兵兵临当时 的京都临安,陈庚认为仕途无望,就独自一人逃离临安,南下传艺,立志于保 家卫国,抗击元寇,最后来到了台州市皇都村,传授当地百姓少林拳法、持械 武艺以及强身健体之术,而现今台州南拳的多种拳路也大都是出自陈庚 之手。由于宋末年间,台州百姓习武之风浓厚,名声远扬,几经自发组织民兵 抵御元兵入侵,遭到了元军的残酷镇压,无人再敢练习拳术,元代台州南拳 只能在民间悄悄传习。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台州南拳又再度兴起,并在 原有拳术的基础上融汇了天台当地的优秀拳种“狮子拳”。明代,倭寇时常 侵扰台州沿海地区,百姓为抗击倭寇袭击,自发成立民兵组织,利用闲暇时 节习武练兵。各地习武练拳之风极盛,数镇都有“农忙时种橘耕田,农闲时 习武练拳”的传统,而当时各村的祠堂,大多设立了专门用于习武练兵的拳 坛,并聘请当地有名的拳师作教头。台州南拳讲究实战性,刚柔并济,气势如虹,既有南拳的刚劲,又有民间 拳术的灵性。它的特点是重心较低,步法稳固;动作工整,功架开展;气沉丹 田,刚劲有力;发声催力,以力贯原,进如利箭穿草,退则刚毅稳健;动作灵 活,手法多变,靠身短打,少用腿法和跳跃动作。由于南拳结构复杂、灵活多 变,对协调能力、准确的劲力及丰富的攻防意识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台州南 拳习拳者功底要深厚,精通拳术套路,并要注重基本功练习。台州南拳套路丰富,其中拳术有“少林开山门”“南拳十八武”“火洪拳” “小洪拳” “罗汉拳”“嫦娥拳”“猴拳”“拼犀” “操手拼”“梅花桩”等二十余套 拳路,现在流传较广的拳术套路主要有“宋记拳”“西川拳”“雪山拳”“醉拳” “大洪拳”“真假猴拳”等拳术套路。器械套路有“长棒”“双刀”“四门棍, 由于台州南拳是在南拳的基础上融入了当地的民间武术,在器械中又加入 了当地农民生活、生产的工具而创造出来的武术套路,如“长凳”“扁担”等器 械套路。
浏览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