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长期流传多种的武术拳术,很多外来拳种,在浙江地域内,扎根 生长,因着地理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与浙 江地域里的其他拳种的特点相融合,适应了浙江地区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带 有浓郁的浙江地域特色的拳种,营造了独特的武术文化氛围。浙江地域的特色武术拳种众多,船拳、刚柔法拳、黑虎拳、五祖拳、水浒 名拳、四明内家拳都是选取于浙江沿海地区较为著名的拳种。船拳、四明 内家拳起源于浙江沿海地区,具有当地原生态武术文化特的征。五祖拳、 水浒名拳、黑虎拳由其他地区流传入此,受到本地的原有武术文化的影响, 并与之相结合,集各家所长。这些拳种在浙江沿海地区发展流传数百年, 在动作技术、技击风格等方面都具有相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浙江武术拳种 丰富多样,各具风采,是浙江武术文化的精华所在。在本研究列举的部分 拳种,基本上是土生土长或长期在浙江省地域内流传的拳种,这些拳种大 多具有短打架式,其动作、功劲、气势、刚猛、绵柔,都具有浙江省的地域 特色。第一节内家拳法黄百家生于明末崇祯十六年(1634),浙江余姚人,为黄宗羲之季子,早 年师王征南习武艺,后弃武习文。其父黄宗羲(161。- 1695),字太冲,号梨 洲老人,又号南雷,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史学家、大教育家和爱国者, 曾组“世忠营”抗清义勇军,终身不为仕清朝②。黄宗羲于清康熙八年 (1669)时年六十岁,所撰《王征南墓志铭》提及“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 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既仆,故别少林为 外家”③。武术开始有内家、外家之说④。黄百家所撰《王征南先生传》著录 于《南雷文案.学箕初稿•卷一》部分著录《昭代丛书别集•卷二十四》文中 论及“征南先生有绝技二,曰拳、曰射。然穿杨贯戟善射者,古多有之;而惟 拳则先生为最。盖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 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先生从学于单思南,而独得其全”⑤。 文中记载王征南所传拳法,包括应敌打法色名、穴法、病法、炼手者三十五、 炼步者十八、六路和十段锦。后人将拳法类为“内家拳法”。本节将针对“内 家拳法”中“六路歌诀”“应敌打法色名”作解析,探讨其与《纪效新书》拳经 之相关性,及“内家拳法”与军中武艺的关系作一论述。搏者张松溪传》,另有张松溪传,后被著录于雍正十三年出版《宁波志》。张 松溪为明嘉靖末人氏,《宁波志》卷三十一艺术•张松溪,有段叙述内家外家 的记载“盖拳勇者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者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 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为人所乘。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 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善”。 内家、外家明矣,按外家气盛主于博人,而内家气敛,正如内家拳五字诀中 “切”字;明沈一贯解为“切者,千忍万忍,掏指咬齿,勿为祸先、勿为福始、勿 以身轻许人,利害切身不得已而后起。一试之后,可收即收,不可复试。虽 终身不见其形,不成其名,而亡所悔。盖结冤者永无释日,犯王法者终无责 期,得无慎诸”。按内家、外家乃是内在修养的氛围,与武术的实质内容并 不相关,各家拳法均可成内家或外家。本研究之“内家拳法”系指黄百家所 著《王征南先生传》中所叙王征南生所授之拳法“六路”“十段锦”等,在《昭 代丛书•别集六十卷》张潮、张渐所辑《内家拳法》,按在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前已完书,内容引用黄百家所著《王征南先生传》中“自外家至少 林…虽然子艺自此不精矣。方余之习拳于铁佛寺,…复用之者乎”。文中与 射相关论述删去,取拳法部分称《内家拳法》。朝鲜《御定武艺图谱通志》于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即引用此文。六路歌诀解析六路歌诀“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探锁转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 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黄百家提及“顾其词皆隐略难记,余因各为诠释之,以备遗忘。”《王征南先生传》中有诠六路之注解, 下以诠六路来解析其“行著”并梳理出与《纪效新书》拳势之相关性材料。斗门,左膊垂下,拳冲上当前,右手平屈向外,两拳相对为斗门。以右 足踝前斜靠左足踝后,名连枝步。右手以双指从左拳钩进,复钩出,名乱抽 麻。右足亦随右手,向左足前钩进,复钩出作小蹋步,还连枝。这段中诠释二种不同的拳势,“斗门深锁”“乱抽麻” “斗门深锁”,斗室为狭小的房子,斗门为窄门,按此门系指对敌之门 户。唐顺之云:“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斜)侧面,起、立、走、伏皆 有墙户,可以守攻,故谓之势”。按墙为守,户为攻,户即门户。此拳势为 “斗门深锁”,使敌人无法开启门户。其行著今析为“左膊下垂”为“懒扎衣” 手的动作,而其手法未明叙,“拳冲上当前,右手平屈向外”为右手的动作;最 后“两拳相对”,其步法为连枝步,即霎步。按“斗门深锁”即《纪效新书》“懒 扎衣”。“乱抽麻,右手以双指从左拳钩进,复钩出,右足亦随右手,向左足前 钩进,复钩出作小蹋步”内家拳应敌打法色名中有“乱抽麻燕抬腮” O按此行 著为《纪效新书》“雁翅”追上穿庄一腿加剪劈推红。穿庄一腿为右足亦随右 手,向左足前钩进;剪劈为右手以双指从左拳钩进,复钩出,即“乱抽麻燕抬 腮”。推红为复钩出作小蹋步。通臂长拳也,右手先阴出长拳,左手伏乳;左手从右拳下,亦出长拳, 右手伏乳,共四长拳。足连枝,随长拳微搓挪左右。凡长拳要对直手背,向 内、向外者即病法中戳拳。此处“长拳”异于先前唐顺之所称“长拳变势”之长拳,黄百家诠其重 点为“凡长拳要对直手背,向内、向外者即病法中戳拳。”长拳要对手背,手背 者肩胛骨也,长拳打出从肩胛骨、膊、肘、腕至拳要对直,步步前进,要捅出、 打穿之长打。其后手伏乳容易使后肩推前肩,节节贯穿,后手定舵、前手劲出。依照戚氏拳经捷要所述“此最妙即棍中连打连戳一法",戚氏尚未体悟 出其道,但已知其妙。“佑神通臂最为高"意为让你拳法神妙最重要的是通臂长拳。内家 拳最后归约打法色名仅“长拳、滚斫、分心十字”等打法。长拳在内家拳法中 被列为首位的重要技法。按即是在《纪效新书》中所称的“刘草堂打拳,所谓 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连戳一法。”亦是唐顺之《武 编》拳中所提“扎用双手老实送,一扎用梢,一棍用根,根梢互用,步步前进, 如阴手棍,阴手盖,阳手挈,此是少林士真妙诀”。也是程子《武备要备》 长拳图说“直行虎”打“低四平”皆属同类技法。如长拳打高四平则类如《纪 效新书》“高四平势”,当然中间有些技巧性的差异,但如练成“通臂”后就不 必再计较姿势上的小细节了,因为很容易将“捅劲”给打出了。戚氏所言“戳”为穿刺之意,黄百家之“戳”为“戳记”之戳,未有穿透 之效。唐顺之所言“双手老实送”,即如^戳人般不可马虎。程氏“直行虎” 无他法能挡更为明确。唐豪认为此为枪棍法与拳不涉,并断言内家拳法已 于清初失传。研究者发现今日部分拳种尚保有通(捅)臂之基本发劲之训 练法。仙人朝天势,将左手长拳往右耳后向左前斫下伏乳,左足搓左,右手 往左耳后向右前斫下钩起;阁左拳,背拗,右拳正当鼻前,似朝天势。右足跟 划进,当前横向外靠,左足尖如丁字样,是为仙人步。凡步具蹲铿,直立者病 法所禁。势”先要拨云见天,双手如护抱头上,左手在前左手长拳往右耳后、右手在后 右手往左耳后。上左脚左手向左前斫下伏乳,右手向右前斫下,动作犹如双 劈,但斫下时有盘架作用;左手对付来斫,右手拗步大斫,以斫破斫。右手大 斫后即回钩置鼻前防架,并顺步横移。左拳向上阁起,为拗步,右足与左足 成成丁字样,成仙人朝天样。动作步法蹲建,即姿势要蹲下。总结其“行著” 即双劈与斜拗步挑揭。《纪效新书》“拗单鞭”双手紧进劈,抢步上拳揭,动作要求非防劈而是 对付直来拳,所以前手是往后带,但有异曲同工之妙。“盘斫”为王征南首创,与戚氏“拗单鞭”略有不同,表示拳法与时俱 进,而非一成不变。抱月,右足向右至后大撒步,左足随转右,作坐马步。两拳平阴相对, 为抱月。复搓前,手还斗门、足还连枝,仍四长拳。敛左右拳,紧叉当胸,阳 面右外左内,两肘夹胁。“撒出抱月不相饶”,即“急回步颠短红拳”,成《纪效新书》“指当势” 两拳平阴相对,前手打的是阴拳。月为阴,抱月即是抱阴拳相对。向后大撒步也不相饶,即丁步回杀,看是撒步已近身指裆锤。扬鞭,足搓转向后,右足在前,左足在后。右足即前进追步,右手阳发 阴膊,直肘平屈横前,如角尺样;左手扯后,伏胁一敛。
浏览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