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船拳的文化生存力指的是船拳文化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 保持其存在的能力。 船拳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只有其内部价值和 外部的生存环境处于和谐动态平衡发展时才能生存。 船拳作为武 术文化,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 “中国古人 的实用理性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于做人的特别重视,中国古代社 会的政治高度集中而经济高度分散的特殊历史背景等,使中国武 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使中国武术客观成为几乎中 国文化全部内容的载体,客观成为中国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符 号。”而传统武术文化所代表的是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传 统武术蕴含着哲学、文化的内涵,是民族精神的表达。 江南船拳文 化作为长江流域特有的地方性民俗体育,源流与发展都在水文化 的庇佑下,与江南人的生存与生活有着不可断绝的密切关系,江南 船拳之所以有传承的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身的文化活力,“民 俗体育船拳作为一种大众的体育健身活动形式,是全民健身的重 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而又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长三角地区人民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心理及
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年,第51页。
风俗等文化特征”。江南船拳与海洋活动密不可分,船拳早期的 防御价值如今逐渐演化为表演和健身之术,因而船拳发展的根本 之道在于挖掘自身的文化价值,以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 美文化。
第一节 江南船拳的传承动力分析
一、船拳文化的物质性传承动力
有学者把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 的传承;另一方面是非物质的传承。 “物质性传承,即对传统武术 的拳谱、器械、服饰等物质器具的传承,是传承人对祖辈在武术活 动中使用过的上述物质器具的接受、保管和再使用。 这些器具在 传承过程中是静态的,代代传递,传承人一般不能随意改变它们的 形态。 非物质性传承,即对传统武术的练习方法、技法使用等技艺 的传承,是武术练习者把有关武术技艺的体验、感受、经验等通过 师徒之间交流方式(包括口传、心授、身体示范等)进行的传递和发 展。 在非物质性传承中,传承人一方面要接受和保持遗产的基本 精神,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创新,使代代相传的武术遗产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相比物质性传承,非物质性传承具 有动态流变性,传承人是在具体的武术实践活动中传承武术遗产 的。”船拳文化得以发展的内驱力就表现在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
① 李磊:《民俗体育的昨天与今天》,《中国体育报》,2002年9月1日。
② 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 《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视角》,《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船拳的物质文化基本是不可进化的,而非物质的船拳文化是随着 时代生活的变迁呈现出可进化的变革。 船拳表现形式的进化,是 “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最容易进入的误 区,是因文化环境和土壤的变迁而成为空中楼阁,成为人们的记 忆而非实践,丧失了文化传承的现世意义。 船拳表演的载体是船 舶,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发达,出行方式的改变使得船拳表演呈 现出陆地化样态,而逐渐丧失其作为江南拳文化的原始样貌。 然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的改变,使得船拳文化从精英的拳术样态转变 为大众武术,成为现代人休闲、健身、娱乐的方式,反而获得现代 再生的能力。 船拳形式上的发展有学者做了比较全面的勾画,从 中可见船拳现代进化中的多元文化的渗透:“船拳的表演场地是 用二只木农船并排扎成,上面用厚度约五厘米左右的上好直木板 铺成约一丈见方的台面,供拳师打拳踢腿,舞枪弄棍,单打对练。 船梢扎彩楼,船身四周遍插彩旗。 标旗下太师椅分置两旁,两员 骁将各执竹篙威武地端坐在那里。 船拳套路丰富多彩,拳术和兵 器的传统套路两者合起来多达近百种。 船拳套路丰富多彩,拳术 和兵器的传统套路两者合起来多达近百种。 主要从五方面演化 而来。 一是从民间练武形式演变而来,如‘舞板凳’、‘滚盾牌’、 ‘石担开四门’等。 二是从历史掌故立拳,如‘太祖拳’、‘杨家金 枪’等。 三是糅合民间特技套路,如‘抛钢叉’、‘牛角叉’等。 四是 引进传统套路,如‘罗汉拳’、‘梅花拳’、‘六合拳’、‘洪拳’、‘燕青 拳’、‘三门拳’、‘连环拳’、‘五虎拳’、‘武松脱铐’、‘一步拳’等 等,不胜枚举。 五是从上古乐府乐舞衍化而来,如‘舞剑’、‘舞 刀’、‘舞枪’、‘舞棍’等。 还有器械表演套路主要有: 大刀开四 门、枪对枪、大刀对枪、双刀、单刀、大刀对大刀、三级棍、南洋叉、 双锤等等。 表演过程中,以锣、鼓、唢呐、磬子等乐器伴奏,以壮声 势,吸引观众,营造气氛。”船拳拳术的发展体现出民间的创造 力,从船拳的娱乐性看,是其得以传承动力之一,《荀子•乐论》将 乐视作人情、人性和本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 人不能无乐。”船拳的精彩表演,带给人们欢乐,使人们从生活的劳 累中暂时解脱出来,沉浸在娱乐中,表达对生活的向往,群众参与 船拳的练习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是船拳自身的文化内 驱力。
二、船拳文化的精神性传承动力
船拳的进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传统武术精神认为,“寓 文化于技击中”,传统武术精神包含的是道与术的结合,拳术中所 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价值,诸如崇扬人类信仰和道德理想、注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践精神、承载民族大义,使武术成为认知世 界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解决方式,彰显习武者在人格方面的自我 塑造,身心协调等方面具有普世价值与意义。 船拳从具有民族抗 争的精神的地位降格于大众文化的民俗体育的过程中,表现出强 烈的民俗体育的娱乐性,这也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 “游戏娱 乐,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 民俗活动。 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 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这些活动,可使劳作后的 人们得到休息,助益于个人的体能、心理情绪、创造力和道德感。” 船拳文化起源于兵事,是军事训练、强身健体的重要项目,传向民 间便演化成娱乐竞技类的表演。 近代诗人卫顾德,苏州吴县蠡墅 乡人,人尊称“石湖遗老”,有诗《恕庵石湖棹歌(选)》印证了民间船
《练市船拳》,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0年8月10日。 拳民间献技引得群众的热捧:“村儿学得好拳枪,结伴开船护进香, 趁此堪将身手献,三桥环绕有名扬。”与《渚宫》调的远古技艺构成 互文关系,相互映照出船拳武术技艺的高强,百姓看拳法表演的娱 乐心态:“渚宫寂寞依古郢,楚地荒茫非故基。 二王台阁已卤莽,何 况远问纵横时。 楚王猎罢击灵鼓,猛士操舟张水嬉。 钓鱼不复数 鱼鳖,大鼎千石烹蛟螭。 当时郢人架宫殿,意思绝妙般与倕。 飞楼 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峨眉。 临风扬扬意自得,长使宋玉作楚 词。”船拳的文化娱乐还表现在部分地区开口拳和相关船拳的口 诀,船拳练习本是强身健体的技术,通过民间传说,不断传唱的民 间故事,将船拳演化为民间传说,而更具有神化色彩“少尝学射,但 力少不能挽强,若颜高之弓耳。 意为射既在六艺,又可以御寇辟劫 及取鸟兽,是以习之。 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一 马,遂以得免死;又曾受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求,以待取 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 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使,可以当全独胜, 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树,可以入白刃、取大战”。口诀是取 得胜利的秘密法宝,吟唱的形式,韵脚押韵,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文学与武艺的相互生发,更彰显出江南地区的诗性文化。 文化是 脆弱的,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圈,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然而文化 又是坚韧的,有了合适的环境,文化又会重新焕发生命力。 目前学 界对传统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即将消失的焦虑,特别 是传承人的年纪和相关文化物质器物的散失,文化挽救的呼吁逐 渐升温,船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为根本的是向文化内核的层面 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是蕴含在具体文化事象之中的 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诉求、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结构,是一种变
《抱朴子外篇》(卷五十一)。
动的、抽象的和依赖于人的观念和精神存在,是无形的活态遗。
浏览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