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它形成与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一直保持 着“功法训练"、“套路运动”和“实战技击”三种表现形式。“功法训练"是发展武 术专项身体素质,为进一步学习武术套路和提高武术实战技击能力打基础的锻 炼方法,是学练武术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要想练 好武术套路和实用武术技击法就必须先练好武术的功法。这犹如盖房子一样, 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行的,功法练得越扎实,学练复杂的武术套路水平就越高, 进行实战技击时的能力才能越强。“套路运动”,是由许多单个动作按照攻守进 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变化规律协调而严谨地编排而成的。观其演绎过 程,颇有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之感。刚劲时犹如猛虎下山,威震四方;柔顺时恰似 白鹤亮翅,温文尔雅;轻盈时又宛如蜻蜓点水,飘忽自然……洞其精神内涵,更是 丰富广博,我们能从中领悟到很多深奥的人生哲理。“实战技击”,是一项激烈的 较力、较技、斗智斗勇的对抗性运动。在实战技击中,踢、打、摔、拿紧密配合、灵 活运用,拳打脚踢,随机应势,因势应招,其一招一式都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用途, 既防守又反击,攻防兼备,讲究实效。实战技击法,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和核心,是 武术功法和战术套路中攻防技术在实战中的具体运用,并为套路运动提供丰富 多彩的动作素材。三者之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 史上,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防身抗暴、抵抗外侮、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都起过 重要的作用。
《实用武术精粹》是武术运动的全面展示,内容丰富、技法纷呈;其理博大精 深,其术奥妙无穷,其法变化万千,把武术运动的精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重点突 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该书图文并茂,结构严谨,动作实用,风格独特,知识性和技术性并重,能诱 导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主要内容包括:武术的内容分类及习武注意事 项、武术功法训练、武术套路精粹、实用武术技击法、武术实用防身自卫法、武术 创伤的预防与治疗验方等。该书既可作为运动队的训练辅导教材,又可作为一 般读者防身自卫的良师益友,也是广大青少年武术爱好者攀登武术高峰的阶梯。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和书籍,还得到社会各界的 广泛支持和鼎力帮助,在此难以一一说明,只能一并致谢。由于水平有限,书中 疏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尚望同仁和读者斧正,以为今后修订之津梁。
作者
第一章武术的内容分类及习武注意事项
第一节 武术的内容和分类 (1 )
第二节 学练武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3)
第二章武术功法训练
第一节 肩臂功练习法 (17)
第二节 腰腹功练习法 (27)
第三节 腿功练习法 (33)
第四节 跳跃动作练习法 (43)
第五节 跌扑滚翻动作练习法 (49)
第六节 抗击打能力练习法 (58)
第七节 平衡动作练习法 (61)
第三章武术套路精粹
第一节 武术套路十要素 ( 65 )
第二节 怎样看图解学练武术 (68)
第三节 基本动作练习法 (70)
第四节入门拳 (78)
第五节功力长拳 (87)
第六节靠身拳 (106)
第七节八卦掌 (127)
第八节南拳 (141)
第九节初级刀术 (168)
第十节 42式太极剑 (186)
第十一节醉棍 (206)
第十二节九节鞭 (226)
第四章实用武术技击法
第一节武术技击法十大要素 (244)
第二节人体关节 (250)
第三节人体要害部位 (253)
第四节人体要害穴位 (255)
第五节基本进攻动作 (262)
第六节基本防守技术 (284)
第七节主动进攻法 (289)
第八节防守反击法 (305)
第九节实战擒拿法 (324)
第十节实战擒拿法的基本法则 (340)
第十一节实战快摔法 (342)
第十二节实战快摔法的基本法则 (358)
第十三节技击法常用战术 (361)
第十四节对付不同对手的战术运用 (364)
第五章实用防身自卫法
第一节对付徒手进攻的防卫法 (367)
第二节对付器械进攻的防卫法 (379)
第六章武术创伤的预防和治疗
第一节武术创伤的预防 (406)
第二节武术创伤的治疗验方 (407)
第一章武术的内容分类及习武注意事项
第一节武术的内容和分类
中华武术,内容丰富多彩,不同拳种和器械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 以及练习时的运动量都各有不同。现将流传较广的一些拳种和器械介绍给大 家,供读者在练习时选择。
—、拳术类
过去曾有人把各种拳种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流行于南方的拳 术偏重于手法,以灵活多变、巧打突击为主;流行于北方的拳术偏重于腿法,以放 长击远、狠打猛攻为主。所以有南拳北腿之说。所谓内家、外家之分,是指外家 拳动作刚劲、舒展大方、造型优美,以踢、打、摔、拿、跌、扑、滚、翻为主要技击特 点,经常是先发制人;而内家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逸待劳,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 之法为主要技击特点,特别注重吐纳之术,经常是后发制人。所以有“内练一口 气,外练筋骨皮”之说。
近几年,武术运动发展迅速,在逐步挖掘整理和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不 少新编拳术相继涌现,同时还出现了以武术攻防技术进行搏斗的散打运动形式, 使得武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 长拳
一般把查拳、花拳、少林拳、华拳、炮捶、洪拳、红拳等总称为长拳。长拳的主 要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刚健飘洒,勇猛快速;出手长,进步疾,飞腾高,跳 跃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发力刚脆,力点明确,并贯串闪 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要求练习者柔韧性好,基本功扎实。
(二) 太极拳
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练习时,动作圆活,处处带有弧形,绵绵不 断,前后连贯。心静体松,柔缓均匀,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意识、呼吸和动作紧密 配合。目前较为流行的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五种太极拳。各式太极 拳还有大架、小架、刚柔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技法上,太极拳主张避实就虚,以 柔克刚,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常常是借力打力,后发先至,有“四两拨千斤"之技 术奥妙。练习时,要求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练习后周身血脉流 畅,有很大的医疗保健价值。
(三) 形意拳
是一种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以十 二形(龙、虎、猴、马、龟、鸡、鸥、燕、蛇、鸟、鹰、熊)为基本动作的拳术。其主要特 点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协调整齐,节奏分明;精神饱满, 劲力充实;动作简练,气势雄健。练拳时,“面前无人如有人”;交手时,“面前有人 似无人”。在战术上强调“进即闪,闪即进",以我为主、近打快攻、抢占正门。形 意拳称头、肩、肘、手、胯、膝、足为“七拳",和人交手时,处处可发。即''远了便上 手,近了便加肘,远来用脚踢,近来便用膝形意拳还主张虚虚实实,如虎之行 无声,龙之行莫测,即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四) 八卦掌
是一种把攻防招数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的拳术。由于转掌时的 走圆圈正好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其技法讲究纵横交错,随走随变,随机应变,以 变应变,恰合《周易》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故称之 为八卦掌。八卦掌要求行走如龙,动转如猴,换势如鹰;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 如磨磨。要求下盘腿脚稳健、轻飘;中盘身腰柔韧、灵活;上盘掌背劲遒、敏捷。 而这三盘又必须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相随,形成一个整体。
(五) 南拳
主要流行在两广、两湖、福建、江浙等南方各省。虽流派较多,但它们的基本 风格是一致的。南拳在技法上多用拳法、掌法。身法上,俯仰吞吐,靠崩闪转,灵 活多变;步法上,四平八正,落地生根;腿法较少,间或用之,一般不高踢、高踹。 常鼓劲而使肌肉隆起,以发声吐气助长发力。总的特点是:一步三变手,步稳而 势烈,动作紧凑,发力有声,威武雄壮,气势磅礴。
浏览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