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武术文化存留的式样。滇黔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刀耕火种”、狩猎等生产生活方式长期存在,从而作为 “亦兵亦器”的刀、弩文化丰富而多彩。

14.滇黔是我国武术最早的萌发地之一。滇黔是人类起源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距今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亚洲目前所知的最早古人类“元谋人”。除此之外,云贵高原上还发现过“晚期直立人”、“观音洞 人”、“晚期智人”、“兴义人”等等,这些古人类的出土,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石箭镂”等石兵器的发现,无不印证着这一论断。

15.滇黔存留了武术较完备的发展阶段,是研究武术发展的活化石。滇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并存,且巫术、原始宗教、傩文化等盛行,一些舞蹈、戏曲、祭祀活动中包含有大量的武术形成发展信息,是研究武术形成进化的活化石。

八、创新点

第一,以前对滇黔文化的研究,只是注重民族起源、称谓、族属、迁徙、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政权、疆域、民族文化交流与交往等,而本书以武术文化为主,全面揭示和探索此地域内的武术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核尚属首次尝试。

第二,滇黔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此地域内有众多的武术拳种和门类,为了提炼出其武术文化特色,本书首次从宏观上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第三,本书着重田野调查,运用历史地理学、人类文化学等知识,探讨研究自然地理条件、生存观念、巫傩文化、尚武精神、物产、交通、移民、军事活动等对此区域武术文化发生、发展的影响,揭示其内涵,丰富其地域的文化史。

第四,对滇黔地区武术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前所未有,本书乃发初之作。

第一章滇黔地域界定及其地理环境和民族特征

第一节源远流长:滇黔疆域及其历史沿革

滇黔地处祖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上,古时共同被称为西南夷。最早记录滇黔历 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文献是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其中说道:“西至桐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今大理),名为止、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①除了司马迁所说之外,昆明族居住的“南中”范围还要广。据《汉书•西南夷传》所提到的“昆明诸种”的居住地,实际上已包括今四川的盐边直到滇池上下周围地带。而当时的滇池因其周围多有昆明族居住,故称为“昆明池”。《汉书•武帝纪》说:“西南夷有越需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②《史记•西南夷列传》文中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中所说“夜郎”、“滇”为西南夷中两个较大的部落,其地域范围后来经过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贵州和云南。

“贵州”这一名称的由来,可追溯至宋代。那时,在今贵州境内,有许多 “羁縻州”,其中便有一个“贵州”,它的地点,就在今日的贵阳。到了元代,由 于驿道的开通和战事的需要,“贵州”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于是便改贵州为顺元城,设立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成为控制一方的军事据点。明朝建立以后,设立贵州卫,并把贵州宣慰司的衙署设在城中,称为贵州宣慰司城。洪武五年(1382年)在宣慰司城建都司居中指挥,仍以“贵州”命名,称为贵州都指挥使司。永乐卜一年(1413年)建省,改宣慰司城为省城,设立贵州承宣。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②(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布政使司,成为明代三布政使司之一。贵州省名由此确立,相沿不改。不过, 当时贵州省的范围比现在要小得多,遵义军民府和乌撒军民府(今贵州威宁、 赫章)属四川,黔西南泗城州所属红水河以北地面和荔波县属广西,镇远等六卫及天柱县属湖广。直到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在西南“改土归流”,为了 “归并事权”,加强统治,才将上述地区划入贵州。①

贵州省简称“黔,黔之名,由来已久。早在秦昭王三卜三年(公元前274 年),秦夺楚江南地,置黔中郡,辖及贵州东北部和东部边境,从此,“黔”字与贵州便结下不解之缘。隋立黔安郡,唐置黔中道、黔州郡、黔州都督府,皆辖及贵州。今贵州大部分地方,唐代属黔中道、黔州都督府,所以,历来都以“黔中”相称。乂因黔州都督府治今四川彭水,贵州之地尽在其南,故乂把贵州 称之为“黔南”。贵州建省以后,仍沿其旧,以“黔”为简称。

云南古代文化,主要在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孕育、发展、丰富,并向四周辐射,蔓延至整个云南高原,以至周边地区。“滇”,古代指滇国,而滇国名称源于滇池,其活动范围在今滇池周围,即现在的昆明市及玉溪市、曲靖市的部分地 区。“滇人”生活的区域逐渐称为“滇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在今云南设置益州郡,统辖24个县。在今晋宁县设“滇池县”,为益州郡的郡治所在地。两汉时,还在洱海地区设云南县,蜀汉设云南郡统辖洱海地区,因此 “云”也时常专指洱海区域,这是狭义的“云自唐代天宝战争后,“云南” 地名已逐渐和今天云南省的含义相近。1276年,元世祖正式设置云南行省,从此,云南省的名称逐渐固定下来。到明代,以“滇”称云南已成习惯。到元代 以后,“滇”与“云”才扩大为云南的简称。②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滇、黔两地域的形成有着很久的历史渊源,而将滇黔两区域合二为一进行文化研究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的谢圣纶, 在所著的《滇黔志略》中说:“滇黔古无分野之说,后世以滇在《禹贡》梁州之南,遂以为井鬼分野;黔在荆州之南,遂以为参井分野。唐李淳风著《州郡蹦 次》,可谓踵以详明,而后人犹讥其谬乱。”③古永继在《谢圣纶与〈滇黔志略〉》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滇黔位居祖国西南高原,自古以来在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难以截然分开。

①史继忠:《货州文化》,3页,呼和浩特,内蒙占人民出版社,2006。

②林超民:《滇△文化》,2~3页,呼和浩特,内蒙占教育出版社,2006。

③(清)谢圣纶撰,占永继点校:《滇黔志略》,1贝,货阳,贡州人民出版社,2008。

④(清)谢圣纶撰,占永继点校:《滇黔志略》,1贝,贡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区域文化研究著作相继问世。李勤德在《中国区域文化》中,将滇黔文化区域划分为“在我国西南边陲,北毗巴蜀,东连岭南,有一处别具一格的区域文化一滇黔文化,它的区域大致包括了今天的贵州和云南”①。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及广西等地。 王玉德等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新编》中把滇黔文化定义为:“滇黔文化乂称云贵文化,是西南各族人民在滇黔山水之间开创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文化。”②因此,本书所指的滇黔,是指现在我们国家版图上的贵州和云南两省,所研究的对象是云南和贵州两省地域内的武术本体及其相关的文化。滇黔武术文化从概念上说有两个层面的界定一是地理上的,它是指产生于滇黔这块土地上的武术文 化;是主体属性上的,它是指生活在滇黔的民族群体所创造的武术文化。广义的滇黔武术文化,是指滇黔所有民族(包括汉族在内)创造的武术文化;狭义的滇黔武术文化,是指滇黔世居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武术文化。由于滇黔民族众 多,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特色突出。因此本书所述,以狭义的滇黔武术文化为主; 乂由于滇黔武术文化是由滇黔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所创造,因而在某些部分,也包括广义的滇黔武术文化。

第二节 地高域广:复杂多样的滇黔地理环境

一、蛮荒高原,瘴厉之地

滇黔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从地理上讲,滇黔藏身于云贵高原的莽莽群山之中,高山峡谷雄伟险峻,山间盆地星罗棋布,大川大河纵横交错。历史上为 “蛮荒高原”,“瘴疣之地”。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贬谪贵州作《座旅文》,哀叹:“峰际连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③更使人平添了一种悲凉感。明万历年间,王士性作《黔志》,把贵州的地理特点概括为两句话,即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④。从经济文化角度论,滇黔由于地处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和山重水复的生存环境,历史上被称作“蛮夷之地”和“文化沙漠之

①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188页,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②王玉德:《中国传统文化新编》,148页,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③(明末清初)黄宗羲:《明文海》卷四七四。

④(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百。

区”,贫穷落后、人无三分银,经济文化水平与社会发育度在全国排名居后。这 一地区,地跨多省,“生界”众多。直至清朝雍正时,滇黔的某些地区仍然是 “不隶版,不奉约束”①,而且“无君长,不相统属”②,“不藉有司,且无土司管理”③,被视为“声教未通之域”④。

浏览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