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浙北平原本土武术文化,指武术拳种、套路、器械、拳谱、传 承人、武术活动、武术赛事等等武术直观的现象。我们将从这些现象开始进 行研究该地区的武术文化本质。浙北平原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该地区 人才辈出,如万历年间抗倭名将宋应昌、政治军事家于谦;民国时期名将蒋 百里,还有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舰长张铮等等;同时还孕育了很多独特 的拳术,据1982年出版的《浙江武术拳械录》记载,流传于浙江地区的武术 拳种有64种,其中浙北平原地区有18种之多。该地域比较常见的武术有五 常十八般武艺,武林活拳、船拳(又分为蒋村船拳、练市船拳)。还有一些与 武术相关的名人轶事,如鉴湖女侠的练武事迹,太极“万年青”牛春明,以及 京剧武魂盖叫天等。总而言之,该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及尚武的民风使得该地区的武术文化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不过从目前来看关于杭嘉湖的武术文化相关研究很少,只有二篇吴汝 祚的《史前时期的杭嘉湖地区》和宁波大学刘恒武的《论宁绍和杭嘉湖地区 新石器时期文化起源及其流变》,他们比较详细介绍了史前时期杭嘉湖地区 的社会生产状况以及相关的文化发展的解读,却没有关于武术文化的研究。 金宝的《让每一个人走向成功一浙江湖州市清泉武术文化学校校长周清泉 访谈》中只是部分提到武术文化中的教育意义,而对于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没 有涉及。对杭嘉湖地区武术文化地域特征进行更深层研究都没有。因此这 方面的研究属于空白,这就根据已有的零碎的一些资料对杭嘉湖的武术文 化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本研究就从杭嘉湖地域内比较有代表性武术活动 以及其它民俗活动中的武术现象入手,展开对地域武术文化特征的研究。浙北平原地域本土武术文化与在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 江南特有的水文化、民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浓厚的武术氛围有着密切的 联系。民间群众的练武、传承武术的深厚基础使得杭嘉湖地域武术众多拳 种得以保存到今天,在国家进行发掘整理之时仍有十多种。众多的拳种使 得杭嘉湖地域武术流派众多,并且形成了以练市船拳、杭州五常十八般武艺 和武林活拳为代表的有特色的地域武术文化。浙北平原地区的练市船拳与 南拳相似却不是南拳,集合了各种拳的一些基本招式的长处,如今它的表演 形式民间气息非常浓厚,在表演时还通过各种民间乐器的伴奏,在壮声势的 同时又能吸引观众还能营造氛围。杭州五常十八般武艺结合步兵以及马将 等常见的兵器,然后和五常乡间常见的物件相结合,包括平时生产生活的劳 动工具,它们都是木质兵器,进而演化成西溪五常当地的一种独特的操练表 演方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武林活拳以该地区浓厚武术氛围为基础,汲 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精华,适应现代武术实战要求,提高武斗竞技的水 平,是武术的集大成者,成为杭嘉湖地区本体武术文化的代表。在杭州举办的浙江武术游艺大会是民国武术的一个高峰,它对本地最 明显的影响就是提高了该地区的武术水平,使北方的武术在这里得到了很 好的传播,是中国武术交流的大事。鉴湖女侠秋瑾、太极传人牛春明和京剧 武魂盖叫天,他们身上的共同之处表现为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刚正不阿。 是杭嘉湖地域武术文化氛围中成长的杰出代表,有力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传 统武术精神的内涵。浙北平原地域的拳术种类、器械型制、武林人物、武林故事、武术赛事及 武术活动等丰富多彩,他们共同构成了杭嘉湖地域本土武术文化的丰富内 涵,为浙北平原地区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研究地域武术文化不能仅仅从武术方面去进行考虑,还要从民俗方面 进行考量。武术文化和民俗文化同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系统下面 的两个小系统,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知道,人是各种文化传 承的交流和载体,从另一方面来说,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是武术文化的载体, 同样又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因此武术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各个时期的民俗环 境和民俗背景的影响,甚至蕴含关于民俗的一些基因。武术这样赖以生存 的文化环境,使其打上了民间色彩和世俗化的鲜明烙印。事实上,民俗文化对武术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小的方面来说有武术的 服饰、基本技法,大的方面来说有武术的理论体系,都可以从中找到它们两 者之间的渊源。比如说,商周时期的田猎和武舞,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养 生武术,还有宋元时期的市井武术等等。所以我们在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时 候选取了该地区有代表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研究来探讨民俗与武术文化之 间的关系。浙北平原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存在决定意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诞生出来的文化,被打上了自然的烙 印,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生态现象。马克思曾说:不同的共同体在其周围的大 自然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所以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是不同的。顾名思义,生存在一定地理环境中人们的心理方式、文化 性格多多少少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武术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要研 究杭嘉湖武术文化就要放在浙北平原地域内,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等方面 进行研究。本研究已经将与浙北平原地域武术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现在就将浙北平原地域的武术文化特征进行如下的归纳。浙北平原武术的水乡群体性特征。群体性就是指武术的产生是集体创 造的结果,或是个人创造,经集体响应、丰富发展而来。如果只有个人的创 造而没有群体的响应,武术也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只会自行消亡,只有靠 群体的行为,才能一代一代的传承。浙北平原地域内水网纵横交错,湖荡星 罗棋布。该地区属于典型的水文化,因此该地区的武术与水文化有莫大的 关联。当地的人们经常以舟出行谋生,出于生存的需要为了抵御匪患等,人 们纷纷练拳自卫。因此,船拳便在这一群体的人中产生并流传下来,随着船 拳的发展,每到重大的节日活动,船拳的拳师们开始进行表演,吸引了众多 的民众集体观看。普通的民众这个群体在观看的同时慢慢对这项武术活动 了解并开始进行练习,不管是出于生存需要还是为了强身健体。于是船拳 就由专门在水上谋生的人这个群体向普通的民众这个群体传播开来,渐渐 的船拳就成为一项传统流传开来,如今匪患已消,但是,船拳作为一项仍可 以习武健身节日娱乐的项目传承下来。浙北平原武术传承的扩布性特征。武术传承的扩布性的现象很复杂, 就其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非常时期的武术传播,如战争、灾荒、瘟疫流行 等原因,迫使练武的人群发生大规模迁徙,由一个地区迁入另一个地区。武 术的传承和扩布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说宋室南迁,大量北方的精英阶层迁 到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并伴随着抵御北方金人的战争,武术在南方的传播 和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另一种是和平环境中进行的传播。这个时期 的武术传承采用采借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某一项武术活动有很强的实 用功效,或是其他的原因,很受其他地区的人欢迎,因此,其他地区的人就进 行拜师学习,然后再回到原住地区进行传播,使得该项武术在该地区流传开 来。浙江游艺大会的擂台上由于南方的拳师在北方的武术面前纷纷败北, 使得人们对于南北方的武术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大会结束后许多的 武林高手名家留在了浙江国术馆教习武术,同时也有北方许多的拳师纷纷 被留在当地进行开馆授徒,使得该地区成为武林名家高手汇集之地,杭州的 习武之风很快流行开来,武术在该地区得到传承和传播开来。浙北平原武术发展的变异性特征。武术发展的变异性就是指武术在流 传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 和形式上的变化。同时由于对武术的理解不同,在武术的逐渐发展过程中 产生了各种流派,就算是同一种拳种也会产生不同的流派。从另一方面说, 有些武术还会从技击的性质逐渐变为健身表演娱乐的性质,技击性逐渐消 失。杭州五常十八般武艺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最初的武器阵法的训练,由于 古时练习的民众众多,担心朝廷干预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逐渐把练习的兵器 用木质的道具代替,甚至还用平时劳动时的工具进行替代,进而变异成人们 在节日的时候进行表演的集体器械操,木质道具成了兵器文化象征性的符 号。但是其本质特征被内涵化,其稳定性还在,人们至今还在演练逐渐成为 一种民俗表演。嘉兴报牛也有类似的变异性,它从武术的摔跤逐渐发展而 来,为了练习摔跤而用牛做摔跤的陪练,渐渐地发展成为与牛进行摔跤表演 的风俗。同样的大藁旗也是类似的情况,大蠢旗本来是古时候军队的军旅 帅营的旗帜,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庙会上开路的表演旗帜,这些民间的民俗 活动逐渐就成了当地的一道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风景。浙北平原武术社会服务渗透性特征。武术的社会服务渗透性是指武术 既为大众集体创造,就一定为社会大众所享用,并为之服务。武术的一些规 范比如说锄强扶弱,匡扶正义,这些规范对社会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这些也是武术社会服务渗透性的体现。
浏览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