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平原隶属杭嘉湖宁绍文化区,是杭嘉湖宁绍文化区的一个亚区,该 地区发展较早,文化底蕴深厚,史前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遗迹,为我 们的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真实资料。杭嘉湖武术文化 是该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其放在这个整体的文化系 统中进行考察,因此我们可以把浙北平原武术文化界定为浙北平原地域内 以武术技艺为外在的表现形式,以武术活动目的和内在精神为内涵,从而反 映从事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的外延包括浙北 平原地域内发生的武术活动以及其他民俗活动中的武术现象。它是浙北平 原地域内所有和武术相关的物质产品的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浙江素有文物之邦之称,不少出土的青铜剑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浙江 就流行剑术活动。从史料看浙江在秦汉时代,练武就相当活跃。东晋南北 朝时候就有很多系统的武术技法。到了南宋之后特别是明清两代,浙江省 各种拳种门派林立,呈现了大发展的局面,特别是明朝时我国武术大发展的 时期,浙江抗倭名将戚继光、何良臣等人,对我国武术历史作了总结,并推陈 出新,在浙江各地民间和军队中大力推广传播。几乎全国所有的拳种都在 浙江传播,但在浙江武坛上占主要地位的仍是本地萌生、完善的具有鲜明地 方特色的浙江南拳(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浙江短打)如浙江南拳中的船拳、 刚柔法拳、缩山拳、步拳等。到了民国时代,浙江曾经成为全国武林高手荟 萃之地1。近代我国第一次武术“群英会”一国术游艺大会,就是1929年在 杭州举行的。大会之后很多武术名家留居浙江,收徒授拳使浙江的武术得 到很大的发展。目前流传在浙北平原地区的南拳拳种大概有18种之多,主要有船拳、五 祖拳、黑虎拳、步拳、金刚拳、天罡拳等等。浙北平原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武术根基,使得该地区在历史上很早 就出现了武术的社团和组织。南宋初期宋朝南迁后,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 领和一些不愿屈服金军的军民,开始奋起习武,一时间武风盛行。宋朝立国 之始订下的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在南宋时实际上已经废除。当 时杭州的练武社团有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 (练骑马)等。另外还有城郊的巡社(农家子弟组成)、弓箭手(居民组成)、 良家子(北方流杭子弟组成)等约二十余个练武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 仗剑巡步”,边劳动,边练武,随时能应召杀敌。北方被金侵占区的大批难民 来杭,也带来了北方流传的一些拳种和器械,它们与原来流传于杭州地区的 南派拳种相融汇,使杭州成为当时南北拳种交汇的中心。宣统三年,国民尚武会由一些浙江的反清义士在杭州发起筹建。浙江 省国术馆于1929年7月成立,浙江省的省长张静江出任第一任馆长。也就 是这一年,在杭州举行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全国的武林高手齐集杭州。不过 主要还是以中央国术馆的成员为主,比赛持续了一周。此后,不少武林高手 为了教习武术就留居在浙江的国术馆或当时的十大教练站,杭州因此在一 时之间习武的风气流行开来。浙江国术馆在苏景主持之下邀请武当的掌门 人、“铁腿”和太极拳的传人高振武、刘百川、杨澄甫等这些武术名家和名师, 前来担任武术教练,浙江在一时之间便成为武林中好手的聚集之地。侵华 日军占领杭州之后,1940年10月,日伪政权的“中央秘书长”褚民谊发起成 立“太极拳操讲习会”。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2月,冯斌、阮奉天、王志华等武 术界人士组织成立了杭州国术研究会。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得到了快速的发 展。该地区的各种武术馆校和武术协会如同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并出现了 一个专门的武术协会网站——钱塘太极网,对于武术的宣传和发展起到了 一定的促进作用。浙北平原地域文化属于杭嘉湖宁绍文化区的亚文化,也是吴越文化的 一部分,该地区早期当地的民众尚武轻死。《汉书•地理志》曾经这样评价 吴越人:“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众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吴越时期民 众无论沙场格斗、恩怨角斗,还是朝廷刑罚,自刎之风相当盛行。再经历后 来的战国、秦汉、三国依然存在尚武之风。从西晋之后民风才逐渐开始转向 崇文敦礼,主要是因为北方的三次动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后来的靖康 之变。时局的动荡,连年的战争,使得大量贵族社会精英逃亡南方,他们带 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社会生产和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再 加上该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使得该地区有江南粮仓的美誉。 明清的时候商业更是繁荣,由于自然环境的优渥和生活富足,致使民风也逐 渐喜逐时尚,重实惠求安逸,当地的民风逐渐由尚武转变成崇礼。在浙北平原地区的武术发展史上,有一件重大的事情不能不去探讨,那 就是1929年发生在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经当时的国民政府同意,浙江省 政府与南京中央国术馆共同主办。在1927年以前,全国还没有一个具有一定权威性隶属政府的武术机构。 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为了控制和利用武术,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成立了 中央国术馆和各地的国术馆。1927年的下半年,原西北军的将领张之江在脱离了军界后开始从政。 很快,他就邀请了蔡元培、李济深、宋子文、李烈钧、何应钦等25位国民党政 员,共同发起成立了“国术研究馆”,后来改名称为“中央国术馆" 在成立之 初,在业务机构管理上按照拳种和门派分类,分别进行设立了少林门和武当结果造成 了各自为政,相互攻击。为了消除这种体制的弊端,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 建制设置机构。一会就是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和总务处。从 此这个建制成了中央国术馆的定制。1929年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为了振兴浙江的经济,决定举办西湖博览会。 在经过一番筹备之后他又想到了要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奋人们的精神,如何 振奋国人的精神?他首先想到的是武术,于是决定在西湖博览会举行之际 再举办一场国术游艺大会。这是由于清末民初以来,国人曾经自豪的传统 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一溃千里,中医中药和儒学等被弃如敝屣,在传统 文化崩溃之时,被边缘化的武术却异军突起成了振奋国人精神,强国强种的 最好寄托,同时也达到了激起民众练武御敌、习武强身的目的。正是在这种 背景下,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得以在浙江杭州举办。根据相关的资料记载,游艺大会筹备委员会的筹备期只有一个月左右, 在这很紧迫的时间里要组织一场像样规模的全国武术大会是个很大的挑 战。从资料来看,中央国术馆是从比赛管理和馆内要求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的。从比赛管理看,1929年4月20日前印制比赛报名表,并及时下发给各 省、市、县国术馆。9月10日将审核参赛资格。组织编排出场顺序;并提出 比赛规则,供筹委会决策;并在比赛期间编辑印刷《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会刊》 等。从馆内要求看,积极选派武术高手参赛,参加擂台赛的有一等教习韩庆 堂和王子庆,二等教习袁伟、王云鹏4名选手;参加表演的选手42人。与此 同时,在筹备工作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出色完成了场地建设、筹措经费以及广 邀各派英雄人物参赛等前期的准备工作。原定于1929年11月15日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开幕式由于天公不作美 下起雨来,只好顺延了一天才开幕。幸运的是第二天天气不错。国民政府 的各界要员还有杭州的民众纷纷到场,可谓盛况空前,达到了 3万之众。当会后,副馆长李景林和大师们进行了合 影,当时的场面很是壮观,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武林巅峰的真实反映。国术表演总共进行了四天,各路英雄好汉登台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博得 观众的阵阵掌声。根据当时筹备委员会的规定,参加比赛者都不许佩戴防 护面具,在比赛中如果出现伤残或是死亡,则后果自负。根据相关规定,共 分四组进行比赛,并规定进行预赛、初赛、复赛、大决赛、冠亚季军争夺赛等 共计十八轮,而且还实行两人对抗淘汰制的方法。最后决出了冠亚季军和 前三十名。当时比赛的规则几经变化,第一天的时候主要是以打点得分定 输赢,由于拳脚来往胜负难分,所以第二天规则改动为打倒为胜,为了防止 再出现为了拖时间而故意平局的情况,比赛一律定为十分钟如果超过而平 局者则取消资格等。结果以后的比赛又出现了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情况,出 名的老师傅却不敌国术馆的后生,最典型的就是中央国术馆的曹宴海对刘 高升的那一场。刘高升练得一身硬功,人送绰号“铜头铁臂镇江南”,但是最 终的结果却是年轻的曹宴海获胜。有人分析“老师傅应该是硬功深,可是实 战的经验比较少,可以劈石劈砖,真打就不一定了。最终的优胜者都是国术 馆的选手,出现了一边倒的情景。由于印象中的高手——和尚和道士折戟沉沙,南拳打不过北腿,名门总 是被初出茅庐的后生打得抱头鼠窜,比赛的胜利者皆为中央国术馆。武术 名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比比皆是,传统的武术实战性很差,空有架子,临 场实用性很差;道理上说武术门派应该没有优劣,但是南方的拳手普遍不敌 北方的师傅,同时也给套路武术以当头棒喝。这次的武术大会使得国民中 央国术馆名声大噪,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国民中央国术馆开办许多的培训 班和辅导站和各种武术学校,在抗战爆发前培养了很多的武术人才。同时 这次的大会让人们认识到了北方武术的威力,孙禄堂等许多北方的武师留民国时期的这场武术大会,是检验传统武术实战的一次很好机会。这 次大会,震动了整个武术界,让人们对传统武术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让人 可惜的是本来已经明确的东西,经过了时代的变迁之后又变得模糊起来。 人们不停地争论,各抒己见。不过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场武术大会仍然有 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这也是杭州游艺大会被称为千古一会的原因。
浏览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