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浙北平原特指杭州地区、嘉兴地区、湖州地区和绍兴地区,它位 于天目山的东面、太湖的南面,杭州湾和钱塘江的背面。所在的平原被 称为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它位于浙江北部,是浙江地区当之无愧的 最大的堆积平原,是长三角的一部分,同时是我国商品粮基地,自六朝以 来便是中国皇室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新石器的马 家浜文化就发源于此,距今7000年前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同 时该地区还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湖州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 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多年 的历史。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得“湖丝衣 天下”的美誉。浙北平原的历史比较悠久,相传大禹治水后,到会稽山(今绍兴)大会诸 侯,曾在今杭州地“舍杭(航)登陆”,故名“禹杭”,后因“禹”与“余”音近而讹 称“余杭”。民国时期武术杂志、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有上海精武体育会《精武杂 志》、上海中华武术会《武术》、南京国术馆编辑《国术周刊》、北平国术馆《体 育月刊》、上海国术馆《国术声月刊》、孙福全《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形意 述真》、宋更新《国术略论》、姜容樵《形意母拳》《八卦掌法阐宗》《青萍剑》 《昆吾剑》、唐豪《少林武当考》、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徐震《太极拳考信 录》《茂氏武技全书》、唐豪《中国武术图籍考》、邓德达《擒拿》、吴志清《太极 拳源流》、温敬铭《短兵术》、张文广《摔角》、金一明《武当三十二势长拳》《武 当拳术秘诀》《中国技击精华》、李先五《太极拳》、庐景贵《曹氏八卦掌谱》、 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薛颠《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真诠》、阎德华 《少林破壁》、金恩忠《国术名人录》等等,近年这些书籍海峡两岸纷纷影印再 版。这些书籍为文常引用《纪效新书》拳经主文,但仅金一明所著《武当三十 二势长拳》论及拳经拳势诀,本研究文献综述已作探讨,该书以串接拳势以 亮拳势图势为主,对拳势诀内容行著并未实质探讨。这时期武术研究风气极盛,但对《纪效新书》拳经并无特别可供参考之研究论著发表。拳法为武艺之源,武艺随时代的变迁,如兵器的改进或火器的发达,某 些兵技今不用于阵,已失其传也。戚氏首创将武艺缙之以图、注之以诀,使 明武艺虽年代湮远,但仍存下许多可探究的资料。明代的兵艺,从唐顺之、 戚继光开始将拳法列入武备之中。并从明末程子颐《武备要略》长拳说探考 出《纪效新书》拳经拳三十二势,到程子^已经有所变革。清人关,武艺流布民间,康乾期间民间武术著作开始蓬勃发展,中医、道 家、佛家、戏剧、杂耍、神话等领域的理论或技法开始渗入武术中,以阴阳、五 行、八卦、经络、丹道、宗教等理论,无限上纲来诠释武术,使武术技击本质被 外在的神秘面纱所包覆,要见到真正的本质逐渐困难。民间武术开始门派 化、理论化、内修化。教匪之乱,也间接炒热习武风气,民间武术的发展范围 逐渐扩大,除自卫防身外,也加强了强身保健、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的多种功 能。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新军成立,武术传承真正走入民间。学习武术可 以谋生,如充当卫士、走镖或设镖局、捕快、开场设徒,武术家纷纷集中于政 经中心。原本地域性武术得以交流,学习内容得以扩大,如形意拳、太极拳、 八卦掌的互授弟子。民间武术社纷纷成立,武举制废除后,武学堂成立,开 始有“拳脚科”等进入学堂;学校也开始设“拳术课”。创于清初一些拳派与 山东有地域关系的如螳螂拳、八极拳、劈挂拳、太极拳等,从其部分拳法内容 发现这些拳法渊源与《纪效新书》拳经或明代兵艺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绍兴是古越之都,夏称於越或大越,秦王政称会稽郡,隋称越州,南宋升 越州为绍兴府,沿用至今。绍兴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鱼米之乡,舜、禹的 出生地,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也在此地扬名。杭州在春秋后期属越,战国时属楚。秦灭楚后,在今杭州沿山一带设钱 唐县属会稽郡。汉承秦制,钱唐仍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废钱唐郡置杭州, 杭州之名始于此。唐代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宋代升杭州为临安府, 元代改临安府为杭州路,明清两代杭州一直为浙江省省会。湖州在秦时为乌程县县治,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于乌程置吴兴郡, 湖州此时便作为统县政区的治所而存在,此后这一统县政区的管辖范围之 内就未曾再分析出新的统县政区。隋初这一统县政区虽被废,但入唐后又 恢复,此后延续不辍。由于没有像其他政区继续分析出其他统县政区,因 此,湖州这一统县政区是高度稳定的,它的政治中心一直固定在今湖州 城区。嘉兴秦时为由拳县。它是浙江境内最晚出现的府级政区,在此之前,嘉 兴府属各县都归苏州管辖,即今浙江东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苏州。嘉兴 作为一个统县政区晚至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才出现,但它的发展也是迅猛 的。南宋时嘉兴升为府,元代时又从嘉兴析置出松江府,它因此在浙西的地 位因为户口繁盛迅速提升。浙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在浙江这 块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生存与活动。大约在7000年前至 4000年前,在浙江就已兴起可以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媲美的灿烂的史前 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及文化特色。迄今为止,浙江省发现了一百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平 原和宁绍平原。浙北平原的新石器文化是根植于本区、自成体系、以独立发 展为主,同时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的一种土著文化。其发展序列为:马 家浜文化的罗家角类型一马家浜文化—感泽文化T良渚文化。而与之一 水之隔的位于杭州湾南岸河姆渡文化,是可以与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 文化源头的仰韶文化相提并论的灿烂悠久文化,由此可以说明中国的古代 文明并不是只有一个源头,进而可以证明中华民族的摇篮并不是只有在黄 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上古到秦汉,是浙江文化相对独立发展的时期,直到秦汉以后,在秦 朝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文化统一政策以及两汉时期推行民族 文化融合,浙江从这时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在这 时期完成了与北方中原文明的相互融合,成了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浙江地区是我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浙北平原的原始农业生产 始于六七千年前。早期时期是原始农业状态下,货物交换贫乏,但是桑麻种 植、养蚕以及缭丝织麻已经出现,原始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后来北方的先 进耕作经验得到推广,该地区成了农桑“商贾并凑”的繁华之地。宋室南迁 后这个地区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由于杭嘉湖宁绍平原河 网密布,水流缓慢,水深无险,非常适合水上航行,迄今这一区域仍是全国内 河航运最为发达的地区。因此便利的水上交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 的发展又带动了本区的经济,并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特 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达,产生了一些大小适中,从事专业生产、贸 易的市镇。因此该地区的经济特征就是以专业从事生产贸易的市镇为中 心,以内河航运为手段的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商品经 济的萌芽就诞生在该地区。该区域文化特点就是富有水性,属于水文化。它具有以柔克刚、刚柔相 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善于把握行动时机的特长。该地区的人祖祖辈辈生 活在水环境中,天天与水打交道。大自然给当地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 给当地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在与水的长期拼搏斗争中,养成了冷静、机敏又富于冒险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眼界开阔、创新进取、富有开拓思想 的品质。此外当地的文化还受到了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的影响,再加 上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等等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呈现 多元性、交融性和互补性的特征。

 

浏览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