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遇难渔舟商船,而到元朝后,漕运发展,被尊称为“天妃”。 顾 颉刚在《天后》文中,提及了苏松地区的妈祖信仰:“说是沿海一带 以舟楫为生的人莫不供奉她为他们唯一的主宰。 我在苏州,看见 他的宏壮庙宇;游上海,她的庙宇更宏壮了,听说清代大关过上海, 都要以那里为行辕。”(这里的上海无可考证是上海县还是今上海 市,但在《松江府志》中记载:“圣妃宫,府南仙鹤观侧。”)船拳作为 水上搏斗、水上表演的拳种,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保有了祈福和 搏斗的功能。
松江作为“上海之根”,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松江有各类 迎神赛会、民俗活动,当地盛行元宵节、端午节、赛龙舟以及盛行的 庙会,在弹吹打乐中助兴显得极为兴盛。 据学者统计,嘉庆年间, 上海地区(明代的松江府管辖华亭、上海两县,其中华亭即今天的 松江)坛庙祠宇有479处之多,可见当时祭祀之风的盛行。松江地 区还有个特别祭祀方式:做社,具体的组织方式为:“根据民俗学者 欧粤对松江五库地区的调查,当地也有着类似的组织,被称为社。 它以自然村为基础,由十来户农家结合而成,每个社的户数最多不 超过十五六户;最少不少于七八户,结社以地理位置接近为前提, 姓氏在社中不重要,如果自然村规模大,则依自然村的走向,按地 理位置划分为数十个社,不入社的农户在当地绝无仅有。 社的负 责人称社头,其职责是安排好本社每年的例行斋祭活动,即做社。 该地区每年做社一到两次,年成好则做春秋两次,年成差则仅做秋 社。 做社时,由社头带社中两三人到附近庙前献上猪头三牲,进行 斋供,请求神灵保佑。 同时还要请说书人过来说半天书,既是娱
顾颉刚:《天后》《福建三神考》,魏应麟编,“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9年。 神,亦为娱人。”在青浦也有类似的组织,松江地区的民众在祭祀 方面的社,在本质上起到了文化凝聚的作用,满足民众的共同愿 望,共同修建庙宇,举行宴会,可以想见,组织船拳表演来庆祝庙 会,也将是整个村落的行为,那么船拳在传播的过程中,突破了以 往的师徒传授的方式,而是在村落间互相传授,竞争也是村落的武 艺竞争,同时也是经济能力的一种竞争。 船拳以武术表演的形式 增加了节日、祭祀的欢庆气氛。
从细微考察各地的水环境、习俗、节庆和生活方式上,可以看 出,各地因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尽管统一冠以江南文化的名称,而 在具体表现上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船拳在各 地都有不同的拳法技法,根本上是由各地的文化环境决定的,从各 地文化差异的细微处入手,将更加深化地进行船拳的研究。 船拳 作为从其格斗价值发展到表演文化,如今又演变为健身文化,一方 面说明船拳随文化环境的变迁,形成具有动态的文化现象;另一方 面也说明船拳在不同的地区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形成了具有差异 性的文化现象。 从时间的变迁、空间的差异上阐释船拳文化,从文 化的根本原因上阐释船拳文化,才能更加认清船拳的全貌,还原船 拳历史的真实样态。
二、次中心文化圈船拳的内容与分类
“来自中国嘉兴南湖武侠武术团的七位选手以渔叉、船桨、扁 担为武器,依次上场,独特的形象、罕见的器械让观众眼前一亮:舒 袖翻飞的铁扇;呼啸挟雷的龙鞭;直点横扫的扁担;翻腾迅捷的铁 秤;望而却步的屠刀,劈云掀浪的铜桨;横冲直撞的魔杖,七件出神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入化的器械,选手眼花缭乱的武艺,技惊四座。 当七人身著江南古 老的蓑衣,重上舞台合力演毕江南船拳中的渔刀套路,裁判给予最 高分,全场掌声雷动。”这是第四届中国香港国际武术节嘉兴海华 武术团表演时的盛况描述。 嘉兴是个民间武术环境比较丰厚的地 区,特别是回族武术掼牛增加了嘉兴的武术文化的氛围,关于江南 船拳的记载和描述,在嘉兴地方志中有过很多介绍,从文化渊源上 看,嘉兴在三国的时候被称为吴国,之后成立嘉兴府,现今在行政 区划上属浙江,吴地的水军是三国时期护国的主要力量,甚至与水 军称雄,船拳在军中操练后,宋代以后,与嘉兴的踏白船习俗,共同 构筑了船文化特色,传说踏白船是宋代边防军的一个番号,抗金名 将岳飞曾统帅这支军队。 元代时,在嘉兴城外的河荡中,张士诚曾 率兵屯居于此,到明末长白荡吴日生曾在此举兵抗清,用踏白船名 训练水军。 由此可见,嘉兴地区古时常年作为水路军队的重要屯 兵地,从而也可想见当年训练水军的盛况,在战争中不断取胜的嘉 兴人对水军的训练并不陌生。 历次的战乱、倭寇和水盗在嘉兴的 侵犯,以及不可抗拒的水灾影响,使得嘉兴的水军不断散落于嘉兴 一带,水军训练的船拳便渐渐流向民间,成为百姓们的防身术。
由于训练严格,格斗武艺高超,水军在民间流传着战无不胜的 佳话,据说,明末在嘉兴的王江泾和双桥地区的抗倭斗争,以及在 日后抗击日本侵略中,水军对当地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甚至让敌 人闻风丧胆,其中流传的非正规军的义军都是身怀绝技的大侠,恰 如金庸笔下的侠士。 船拳的传承主要是民间的形式,而船拳在不 断的口口相传中塑造了它的文化地位,随着拳谱和武艺高强的传
《江南船拳 重现嘉兴》,http:〃www. jiaxing. gov. cn/art/-2011 /ll/17/art_21_ 78104. htmlo
承人不断休整,船拳日益成熟,而今练习船拳的人不断增多,既丰 富了地方的民间文化,也增强了民众的历史认同感,体现出深厚的 文化价值。 船拳的产生与抗倭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中国恰恰是个 崇拜英雄的国度,船拳中暗含的侠义精神,增强了民众的民族认同 感,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嘉兴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在文化心态上的富足,每逢农历佳 节,如元宵节、端午节、立夏、中秋节等,或逢上香祭祀、庙会之时, 希求观音保护、天妃降福之日、花期佳季之时,群众都会蜂拥至嘉 兴北部的水乡处,观看船拳表演。 据资料描绘,水乡拳师和各村庄 船拳高手,各登拳船,精彩亮相。 那时王江泾和连泗荡一带以及三 塔运河塘都有表演的拳船。 有的是双桨快船装饰而成,有的就是 普通的木船,插上村庄标志旗而来。 几十条船齐聚,各献绝技,岸 边观者如云,喝彩声、掌声群起,古风醇厚,民俗可亲。 发展到近 代,为适应观赏,船拳中还有了掷石锁、叠罗汉等表演性质的内容。 民国时王江泾水会、南湖水会和三塔塘踏白船比赛期间,都有江南 船拳的表演。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大型的江南船拳活动在嘉兴 一带渐渐消失。 江南船拳大多散落在民间乡村,以家族、村庄传承 为主,各有各的拳法套路,大同小异,有些也吸收其他拳种的长处, 自成一体。
上海独创的“船拳”,演绎的是青浦一带船工们在船头上演练 的拳术。 这套动作要求能够在“卧牛之地”的船头上进行单练和对 练,表现的是短小紧凑的动作,它的力度和气势,是近距离的“寸 劲”。 二环松江船拳产生发展的情况,以上海市郊的青浦县、松江 县水网地区为例。 据青浦县志记载,百年前史,青浦县珠溪乡(现 名朱家角)逢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庙会”,在潮江河举行“摇快船”和 “拳船”表演,届时江河两岸和上海地区最大最长的“放生桥”上,士 女摩肩接踵,涌似人山。 数条披红挂彩的拳船随着节奏强烈的锣 鼓声,双橹农船紧橹慢摇驶往河中心。 船上有一威武架上插满各 种长短兵器,每条船上数名拳师轮流到船头练武献艺。 拳师们在 不到两平方米的船头上起伏转折表演各种拳术和器械功夫,江河 两岸不断涌起喝彩的高潮。 珠溪乡张家太村的船拳表演尤为精 彩,据传今年72岁的老拳师张敬才的祖先,曾在行进的船头上表 演“飞叉过桥”的绝技,把滚动的钢叉飞过十余米高、三米多宽的 “放生桥”顶,当拳船穿过桥洞时,正好接住往下落的钢叉。 青浦地 区古代就是一个水战的古战场,现在还留有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 梁红玉水战大胜后全体官兵庆功宴堆成的“酒瓶山”遗迹,还有三 国的东吴水军都督陆逊操练水军的“青龙江九曲十八湾”的遗迹。 据传百年前张家太三汾荡口一座无人残破的法莲庵里来了一位避 难的少林和尚,因为该村村民诚意相待,就悉心传授武功,使该村 的拳艺大进,从此张家太的船拳绝技也名扬天下。
青浦武术协会会长丁裕春先生提供的古本《青浦县续志》(卷 二十四)(遗事)中有关“船拳”的记载摘抄:
泥河滩三官堂在淀滨昆山县境,七月二十七日神诞,泖南 一带乡民岁往烧香先二日,道经我邑小西门外停泊舟楫。相 衔迤逦里许,迨香市散,回经珠街阁有彩船数十艘金鼓闻沸拨 桨如飞,名曰摇快船;有少年在船头演弄刀棒者,谓之打拳船。 东坡诗:猛士操舟张水嬉所泳或亦类是。
青浦船拳的起源,可能与古代的水战有关系。 据传,三国时东 吴的大都督陆逊曾在青浦操练水军;宋代时南宋的名将岳飞、韩世 忠都曾在青浦一带打过大胜仗,所以青浦原来遗留有南宋皇帝犒 赏岳飞韩世忠打胜仗的酒瓶山(犒赏的酒很多,士兵将喝完的酒瓶
堆放在一起形成了酒瓶山,现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了)。 古代曾给青 浦留下了一些水上武术,同时在古代,青浦地区就有民间集会出拳 船的习俗。 据老人讲,青浦拳船为双橹船,船上铺木板,在船头的 木板上,船拳功夫高手演练各种船上功法,有多种拳术,各种器械。 其中就有牛角(镗)。 据丁先生自己回忆,他在六七岁时,曾在青浦 放生桥见过拳船武师表演飞钢叉的功夫。 丁裕春先生说,关于青 浦船拳,还有一种传说是:明末清初时,南少林有一武僧躲避官府 抓捕逃至青浦,住在青浦镇的一个无人破败的尼姑庵避难,青浦镇 上的人们并不知其武功高深,只是待他非常好,给他吃喝衣物。 武 僧常见村民练武,又感念村人的善待,于是将自己的武术功夫传给 了当地村民,其中就包括牛角镗功法。1986年5月,在徐州举行的 全国武术交流大会中,青浦农民武术大师阎介良的牛角镗表演曾 荣获“雄狮奖”,有关的报道
浏览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