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踏白船水上竞技表演以外,嘉兴近年来的赛龙舟 比赛十分繁盛,2010年,嘉兴端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 午文化日益繁盛。在端午节,嘉兴的赛龙洲比赛场地同时停靠10 多只龙舟,“嘉兴市本级现有长约20米、20划桨的标准比赛龙舟25 条以及训练龙舟若干条,均归市体育局统一管理,另外,还有嘉善 县水上运动中心有龙舟8条。各队训练和比赛时的木质划桨、鼓 和舵均由市少体校提供,救生衣由各队伍准备。 近年来也有不少 队伍已经自己出资购买了碳纤维桨,大大提高了装备设施”。据 资料统计,嘉兴曾参加比赛的人员达到千人之多,比赛场地分为 400米直道速滑和7 500米环城河拉力赛,可见作为龙船竞渡的发 源地嘉兴,有着丰富的水上运动的经验,可以想见,嘉兴的民俗文 化以及水上表演文化的发达。 嘉兴的神崇拜是个相当繁盛的地 区,特别是妈祖崇拜的兴盛,据学者资料统计,“嘉兴地区陆域面积 并不大,东南濒临杭州湾,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 在历史上嘉兴 天后宫的建筑有8处之多,海盐澉浦有2处,平湖乍浦有5处,嘉兴 府城有1处,充分说明历史上嘉兴的海运业在我国东南沿海占有 重要地位”。妈祖信仰承担了河海文化的共同愿望,保护商贾、渔 民船只船员的平安,也祈求着妈祖降临福佑,从历史沿袭至今,成 为嘉兴地区共同的文化信仰,从嘉兴妈祖文化的兴盛也可以看出 嘉兴水文化的特色,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传说中妈祖的生 日,海洋相关的祭祀尤其兴盛,嘉兴的善男信女纷纷涌入乍浦镇向 天妃进香,形成节日般的欢庆气氛,而此时的舟楫水上表演将是大
① 易宝红: 《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民俗体育传承研究———以嘉兴地方民俗体育文化为 例》,《浙江体育科学》,2013年第3期。
② 韩捷: 《端午民俗文化下的嘉兴市龙舟运动发展现状研究》,《运动》,2012年第8期。
③ 程伊权:《妈祖文化与嘉兴海运业的发展》,《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显身手的最佳时机。
嘉兴因为大运河的原因,更加助长了其作为多元文化共同浸 润的生态空间,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天然条件,使得嘉兴文化呈现 出南北交融的特色,“不仅是运河泽被了嘉兴,嘉兴也改变了大运 河。 没有杭嘉湖平原多元文化的滋润,大运河充其量不过是一条 航运通道和漕运工具而已。 自从流进这块沃土并和江南运河聚 首以后,京杭大运河才名副其实地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南北文化, 令北方政治伦理传统与南方的审美诗意气质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自隋唐以后,嘉兴的很多市镇如王江泾、崇福等,皆因运河而兴 盛。 当地的居民开始越来越多地见到南来北往的船队,接触到形 形色色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诞生了许多新的人文景观”。嘉兴 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使得嘉兴文化呈现出南北交融的特色, 与吴地中心区域,太湖流域的文化更注重诗性和柔美的南方文 化形成了相互比照的关系。 嘉兴多元文化的吸收在很多方面 都有体现,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夫浙江者,南临闽 越,北辅陪都,东御岛夷,西走饶、歙,鱼、盐、粟、帛,财赋所资 也”,嘉兴在经济文化交流上成为南北沟通的枢纽,在船拳技术 的表现上也逐渐向“力”的刚劲上转化,与吴地船拳的“柔”有了 相对北方化的特色,这也从事实上证明了吴地文化圈,以太湖 流域为中心而向外扩散的文化圈理论的合理性。 船拳文化的 细部整理可以看出,文化的软性,与物质地理文化的区别,在于 其不断的变迁性,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吸收他者文化,从而不 断丰富原有文化的内涵。
松江是长江、黄浦江和钱塘江交汇的入海口,水域面积广阔。
朱逸宁:《人文嘉兴:大运河边的江南文化剪影》,《南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按照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松江府海塘图》中所绘,松江府金山县 右与嘉兴府属平湖县交界处,左止于松江府属太沧州与苏州府属 昭文县交界处,这也就意味着在吴地流传的船拳在地理环境上很 容易传播。 船拳表演的天然条件是水域发达,嘉庆《松江府志》描 述了松江府的土地资源分布:“青浦县,其地形如仰盂,四高中低农 田之利错杂上中。 华亭县、娄县,接壤青浦及浙之嘉善,水区弥漫, 地尽膏腴,环泖而耕者交称乐利。 金山县,其谷宜稻,布米鱼盐,擅 陆海之利。 上海县,在府东北,县治当黄浦、吴淞合流处,势极浩 瀚,然地形高亢,支港为潮泥所壅,水田绝少,仅宜木棉。 南汇县, 东为海塘所遏,水皆西入黄浦,横港虽多,经流绝少。 其民善治木 棉菽豆,新涨海滩三十余里,垦艺菜菔之属,亦足以赡民生而资衣 食。 奉贤县,东南滨海,境无巨川,而经流纬流,疏凿井井,故米谷 所入足以自给。川沙,其地形稍高仰,较为瘠薄,而风俗朴直。”松 江人利用多水地势,开发种植,“地尽膏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松 江府地区的自然环境“水区弥漫”,由此可知船拳在松江发展的地 理原因。 还有资料显示了松江府内海塘的具体尺寸,也可看出松 江多水的地理环境:“《松江府海塘图》中记载的各县海塘起止和长 度,分别为:金山县土塘自平湖县界起至华亭县界止,长2 200余 丈。华亭县土塘自金山县界起至奉贤县界止,长7 850余丈,华亭 石塘长7 100余丈。奉贤县土塘自华亭县界起至南汇县界止,长 8 430余丈。南汇县土塘自奉贤县界起至上海县界止,长13 630余 丈。 上海县土塘自南汇县界起至宝山县界止,长1120余丈。 宝山
① 王大学: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松江府海塘图〉的年代判定及其价值》,《中国历史地 理论丛》,2007年第4期。
② 《嘉庆松江府志》卷5《风俗》。
县江东土塘自上海县界起至张家洪口止,长5 300余丈;宝山县江 西土塘自胡巷口北岸起至镇洋县界止,长7 360余丈。宝山县石塘 长1 300丈。”松江府向官府缴纳的赋税之一,是用布匹来计算的, 称为“布解”,松江地区棉纺织工业发达,有“衣批天下”的说法,而 向官府运输布匹的方式为水上运输:“嘉靖四十一年,知府臧继芳 议以细布附北运官船带解,贴以扛垫银,但仅行之一年,又编民运。 之后,万历丙午(三十四年)华亭熊公剑化则提出以织造袍船搭载 布匹,每匹给坐舱银一二厘,委官随行解运,省去解户自行雇船,及 沿途被刁难盘剥之苦鲫”,由此可见松江区域内水道与外围水道 的通达,而另一资料显示,松江早在宋代就开始了内外河的四通八 达,以至经济繁盛:“宋代,由于松江府所属的青龙镇地处吴淞江下 游,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打开了松江府与沿海、内河各 城镇之间交流的窗口,并在宋代发展到顶峰,曾有‘三十六坊、二十 四桥、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的描述,被称为当时的‘小杭 州’。"一方面,水文化包容了松江诸多的文化风貌和风俗习惯;另 一方面,苏、松二府历来为入海口的边缘处,常受水害灾害的破坏, “据日本学者北田英人研究,明代中叶以前,江南地区大片农田被 淹是常有的事”。也有学者提供了水灾资料:“史载,明代自成化、 弘治以来,江南地区雨水增多,致使江水泛滥、海水倒灌,松江府一 带几乎每年都遭遇水患;而明中后期是松江地区水旱灾荒最频繁、
① 王大学: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松江府海塘图〉的年代判定及其价值》,《中国历史地 理论丛》,2007年第4期。
②陈蕴鸾、曹幸穗:《明代耘江府布解考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4期。
浏览2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