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是习武者社会行为的现实反映,地域武术的活动内容是习武 人群的社会活动需求,武术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习武者的客观需求在武 术动作上的内在体现。因此,不同的地域武术反映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和特 点,地域武术所处的客观环境,就势必产生的武术运动形式的具体差异,这 种差异的客观基础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就武术的地域客观条件看,习武 者的地域生活方式差异是武术文化冲突的主要因素。地域客观环境所体现 的武术内容的地域差异性,往往通过武术的运动形式体现出来,这种运动形 式促进了地域武术动作技术的形成。习武者不同的地域生活方式,不仅导 致习武者在行为规范上的具体差异和冲突,而且也导致了习武者在价值观 念上的冲突和差异,从而也引起习武者在武术动作规范上的差异,以及武术 价值理念上的落差。当不同地域习武者进行武术文化交流时,必然造成武 术文化的地域冲突。例如浙江温州南拳和宁波四明内家拳比较,温州南拳 动作小巧紧凑,发力刚猛,以声催气,讲究先发制人。四明内家拳后发制人、 贵柔贵化、内养忌抗,两者的技术风格和价值观念都因地域因素、习俗方式、 宗教信仰等形成文化差别。从文化的主体属性看,文化的主体属性是造成文化结构差异和对立的 主要因素。地域武术文化的主体是习武人群,中华武术不同的地域武术主 体是利益差异形成的前提条件,习武群体的利益追求决定了习武者判断武 术行为问题的立场,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采取的不同地域文化 视角,决定了对待武术活动的不同认识立场,对武术活动认识立场的差异就 影响着习武者的价值观。武术价值观的核心是习武者的信仰,信仰本质上 是习武者精神上的自我确认和肯定的方式,是习武者最高的价值理想,决定 着习武者对武术的感受和评价,也是习武者获得自信和自尊的精神源泉,在 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通约的。例如猴拳模仿猿猴动作,蛇拳则以蛇为图腾;四 明内家拳奉承张松溪为祖师爷,以黄百家《内家拳》为理论基础;浙江船拳以 水乡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工具“船”为依托;宁波架“南兵拳”则灌输戚继光 的《纪效新书》三十二式拳经为源头。从纵向角度看,地域武术的共通表现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存在上。具 体地说,对于不同的地域武术,在没有外来干预的情况下,其发展历程都是 相似的,一般都会经历“技击、套路(单练、对练)、理论”三个阶段,即从实战 技术到套路演练,从套路演练到理论总结,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拳种体系, 而后一个阶段的文化含量高于前一个阶段。每个时期的社会,武术发展的 侧重点不同。因为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特定的 社会规范。武术活动是习武者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习武者在不同的社会时 期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必然影响武术的发 展,地域武术一定会受制于这种客观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地域武术的差异 表现于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处的时代差异。原始社会人与兽斗,部落与部落 争夺生存空间,武术主要是击刺搏杀。奴隶社会由于士阶层的分化,武术成 为武士、游侠生存的技艺,个人技击术得到了专门的发展。封建社会,武术 的多功能被开发出来,而不是只重技击一种功能,虽然技击仍旧是武术的本 质,但武术的价值核心随社会变迁而转移。多功能、多元化现在已经成为和 平年代的价值取向,武术的教育、健身、娱乐等功能已处于主动地位。由于 武术的这一发展规律,沐浴在21世纪华夏大地版图上的各地域武术在发展 中的功能就具有共通性。从横向角度看,地域武术的共通性表现在相同的伦理关系、共同的经济 关系、共同的政治关系上。习武群体生活在同一时期具有同一社会形态和 社会实践方式的背景下,即便不同地域的习武者所面临的武术问题基本相 似。此外,地域武术文化的主体是一致的,都要思索自身的社会属性,完善 和超越自我,处理自身与他(她)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地域武术 的共通性在于习武者面临大致相同的问题,如探究所学拳种起源,追溯同门 拳术的师承关系,研讨拳理,思索武术的价值取向,等等。在同样的历史阶段,不同地域武术不仅面临的武术问题相似而且对问 题的回答也是相似的。地域武术文化的差别仅仅在于由于生存环境的差 异,对同样的武术问题,不同地域武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例如少林拳,因 习武者的加盟天下武术汇集少林寺,长期交流融合并与少林寺佛教文化融 为一体,从而形成“禅武一体”的少林武术。再比如,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域的 地方短打,人们习惯称之为南拳,但在浙江沿海地区,由于习武者大多以渔 民为主,习惯在船上习练,伴随渔民特有的水上作业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别 具特色的地方船拳。上文地域武术的共通性是文化整合先决条件。地域武术的民族化整合 本质上是武术文化的民族凝炼,就是在传统武术的地域交流中,通过对异域 拳术风格和技法的吸收与融合,不断丰富,进一步融合提炼,由地方世俗文 化发展成民族精英文化的过程。地域武术整合是各个门派创造领域的综合和一体化,过去武术文化对 地域的片面性认识,将越来越被对武术的整体认识所取代。这种地域武术 的整合一般是从武术的技术文化到社会文化再到精神文化迈进的,这种整 合起到开拓地域武术文化视野的作用。例如,现代武术运动的“长拳”“太极 拳”和“南拳”就是分门别类的对地域武术的吸收和借取,形成中华民族武术 的竞技套路,对武术的普及、竞赛和对外传播走出一条民族体育竞技化 道理。武术在价值领域内也需要达到整合,这是整合的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实 用方面。武术价值的本体标准区分和价值规范。前者确定习武者的动作规 格,侧重于技术,它为武术拳种划界,赋予拳种以意义;后者确定动作的涵 义,侧重于理想,它主要为技术动作如何运动变化提供理由,它并不直接规 范习武者的技术动作,而只提供或技击、或健身修性、或审美娱乐等意义上 的作用。武术的价值观领域还包括价值评价和价值地位,是武术价值观的空间 拓展,能反映习武者对武术行为的客观态度。在冷兵器的一段漫长时代,武 术属于兵家文化,其本质特征就是技击搏杀。但是,武术经过二千多年的发 展和衍变,技击搏杀已经不再是武术的主要特征,其技击功能在热兵器时代 明显衰弱了。武术在不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在与儒、释、 道文化,中国的医学文化、养生文化等的融合中,产生了以健身文化为主的 体育价值定位,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竞技娱乐等功能凸显了出来。同理, 以民族武术为主把外来体育价值整合到武术价值框架之内,也将会使地域 武术文化在进行民族化整合中更具有当代意义和新的价值。地域拳种的创新可以归纳为两条渠道,一是不同地域内拳种动作要素 的借鉴与融合,二是地域拳种的系统结构更新。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地域特定的文化要素和特点的文化系 统结构方式不同,地域内的拳种也表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拳种体系是由 拳术的个性动作要素和要素的特定结构组成,动作要素的文化特质和要素 间的结构方式决定了拳种的整体特性和功能。不同地域的拳种动作要素大 致相同,且具有共通性,但动作要素的文化特质存在差异,要素间联接方式 各异,决定了拳种的地域性差异。无论是湖州的船拳,还是温州的南拳、宁 波的水浒拳等拳种,所有的地域武术拳种都有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 身法、功法和拳理等基本要素,但是由于手型、步型、腿法等要素的结构发生 变化,手法、步法、腿法等要素的联结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整体拳种 特征和拳理,造成了浙江武术地域武术拳种之间的差异。地域武术的整合可以通过对地域武术中的某些要素的某种形式的改 造,将其纳入到新的结构中。例如新中国“长拳”的诞生就是一例,为了竞技 武术套路的发展,将查、华、炮、红、少林等地域拳种要素进行借鉴和融合,提 炼优秀的动作技术要素,调整技术的联接结构,形成新的拳种风格,即便在 传统拳种的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到武术整合的印记。如浙江传自闽南五祖 拳,也是对少林五种拳法的提炼和再创。地域武术的整合可以通过不同地 域拳种对自身具有相似性质的要素的吸取、融合来完成。以“内家拳”为例, 它作为“外家拳”一种相对的武术拳派,在明代曾享誉一时。但由于历史原 因,原来的黄百家记载的“内家拳”现在基本失传。然而,由于“内家拳”的相 关拳经和理论在相关文献中有所记载,后人通过对一些拳种加以改造,用内 家拳理论指导拳种发展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所谓内家拳的变种,如将“太极 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流传至今。可见,作为这个统称的“内家拳”就是 将分布在各地域的不同拳种纳入到了一个新的价值定位之中。
浏览2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