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造就武术扩大的发展,但对武术的本质却产生负面的影响。义和 团失败后,举国上下莫不知武术无用的呼声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 令废止武科,武术彻底结束军中武艺的历史,武术传承默默走进民间。晚清期间,反侵略的民族战争和各族人民的奋起,众多拳械迅速在民间 传播。由农村进入都市,民间武术名师辈出,拳派林立。武术脱离军事战斗 列阵、单纯技击目的的制约,民间武术的发展范围逐渐扩大,除自卫防身外, 也加强了强身保健、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学习武术可以谋生, 如充当卫士、走镖或设镖局、捕快、开场设徒。武术家纷纷集中于政经中心, 如咸丰二年(1852)杨露禅赴北京授拳。同治四年(1865)董海川到北京授八 卦掌。光绪二十年(1894)大枪刘德宽与八卦掌程廷华、行意拳家李存义在 北京结盟,倡议八卦掌、行意拳、太极拳为友好门户,相互交流拳技,互授子 弟。光绪二十六年(1900)民间武社纷纷成立。光绪二十七年(1902)马良在 山西陆军学堂以所编“拳脚科”“摔角科”授课,武术开始进入学堂。光绪三 十三年(1907)浙江台州耀梓体育学堂将拳术列入课程中。光绪三十四年 (1908)中国体操学校和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开设拳术课;重庆体育学堂开“拳 勇”“刺刀”课。宣统年(1909)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武术由 民间的私授开始走入学制中。拳法为初学入艺之门,学拳后习棍、刀、It、钗、铝、剑、戟、弓矢、钩镰、挨 牌之类武艺,以预于大战。冷兵器退出军中后,刀、金心钗等技艺也逐渐没 落,茅元仪《武备志》提及“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兵艺不用于阵将逐渐失传。晚清拳法遂成武术的主流, 各武术流派大部分以拳来命名,如形意拳、太极拳、八极拳、螳螂拳等。各流 派大都源起于清初,与明亡军中武艺流向民间论述相符。有些流派以枪创 拳如形意拳②,或拳法与枪棍不可分如八极拳,以军中武艺为主的传统还继 续保留。《纪效新书》拳经虽缗之以图、注之以诀,但其中拳势行著,还是令 人难以理解。从清初的一些拳种可看出拳经拳法仍隐藏在其中,虽然势名 不同,但行著类同,如螳螂拳中力劈拳中有拳经埋伏势、金鸡独立、探马、指 当势、下插势、拈肘势、中四平、一条鞭、顺鸾肘、拗鸾肘、井栏四平、朝阳手、 抛架子等不同势名的行著;在八极拳中有雀地龙(下式击裆捶)、倒插势(反 撩阴)、旗鼓势(圈抱势),到骑龙(左右拦捶)、兽头势(左横打迎面掌)、丘刘 势(落步掌);在劈挂拳中有一霎步(左右扬鞭)、跨虎势(采抓砍抱)。上列 虽然势名不同,但行著上有极大相似性,有些行著已被变革而融入拳种特点 中,“一术之传,未有经久而不歧异”。按这些拳种来源均与山东有地缘关 系,螳螂拳盛传于山东莱阳、烟台一带;八极拳、劈挂拳之始祖吴钟,本山东 海丰人(今山东无棣县),遵师嘱传回沧州孟村。明代山东胶东半岛,从明 戚继光两代提督成就的激励下,习武从军者或习武设场教拳者极多,拳经中 拳法已渗入各类拳法中。明末陈王廷承袭祖传技,在山东称名手,曾任乡兵守备。有陈王廷吸 收《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的二十九势基础上创造了陈式太极拳之说⑤。 河南温县所传习拳中有“太祖下南塘拳”;古钞本明末清初周全撰《通臂拳谱》与其父习“太祖东关行拳及南唐(塘)二十四腿跌打之法”。周全在明 末崇祯年间与其父习太祖拳,南塘二十四腿跌打之法。南塘即戚继光别 号,按太祖下南塘为武术传承由宋太祖一脉往下传承到戚继光,明末清初 南塘二十四腿跌打之法应流传于民间。但周全云:“拳法虽美矣,犹未尽 善”,故另习他法。按太极拳中势名与拳经相同,部分定势拳势同拳经中拳 势图,但行著上有所差异,如懒扎衣、金鸡独立(着重独立非抢背卧)、高探 马、兽头势、雀地龙、七星、跨虎、单鞭、指当捶、摆脚跌叉(拳势同鬼蹴脚)、前 招后招(拳势同一霎步)。这表示拳经的流传,有的尚保留原有拳法,有的徒 以年代湮远,治技者擅加增删,年复一年,致失庐山真面目矣。《纪效新书》 拳经拳法的变化无穷,也促使中国武术在习武者不断的思悟与试敌下,而茁 壮开花结果,如太极拳试敌演化成推手,由小面积的打击改进成大面积的推 击,避免试敌时受较重之打击而伤害,就是一种技术与修养层次的提升。但 《纪效新书》拳经中拳法也在保守不轻传观念与自主篡改的意念中逐渐湮灭 而流失。鸦片战争震撼了沉睡的中国,西学东渐,土洋之争的碰撞开始角力,仿 洋改制、全盘西化、中西并存的思潮开始交锋,体育关系到强国强种民族的 盛衰,《中华新武术》在土洋之争中诞生,在1914年,马良发起编辑《中华新 武术》,由不同流派武术名家,打破门户之见取材传统武术动作,借鉴兵式体 操的教学方式编辑而成,教育部审定《摔角》《拳脚》两科教材。1918年马良 主编《中华新武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19年《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学 校正式体操教材。《中华新武术》以简单的基本动作入门,配合口令团练 方法教学,对武术的教学影响至今。1928年3月在南京,纽永建、蔡元培、孔 祥熙、何应钦、于右任、张之江等发起成立中央国术馆,并发表宣言,张之江 任馆长,确定“国术”一词。自兹以后各省仿行,中国武术统一定名,尊称为1928年 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术考试。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高 级中学普通科、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有国术与角力内容。1932年中央国 术体育传习所在南京成立。1933年举办第二届国术考试。1935年十月武术 被列为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男女竞赛项目。1936年教育部布《暂行大学体育 程大纲》内有国术一项。八月中国武术代表团参加德国柏林第十一届奥运 运动会表演,大受欢迎②。民国期间从破除门户之见的《中华新武术》,成立 中央国术馆培养各级学校国术师资,将国术纳入各级学校课程标准中,使武 术开始进入学术殿堂,武术逐步脱离旧有游场对决走向竞技运动。在民间 也纷纷成立国术研究社团,对武术的汇集交流整理及优秀民间武术家受聘 大学任教,对武术的扎根传承有一定的贡献力度。民国时期武术杂志、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有上海精武体育会《精武杂 志》、上海中华武术会《武术》、南京国术馆编辑《国术周刊》、北平国术馆《体 育月刊》、上海国术馆《国术声月刊》、孙福全《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形意 述真》、宋更新《国术略论》、姜容樵《形意母拳》《八卦掌法阐宗》《青萍剑》 《昆吾剑》、唐豪《少林武当考》、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徐震《太极拳考信 录》《茂氏武技全书》、唐豪《中国武术图籍考》、邓德达《擒拿》、吴志清《太极 拳源流》、温敬铭《短兵术》、张文广《摔角》、金一明《武当三十二势长拳》《武 当拳术秘诀》《中国技击精华》、李先五《太极拳》、庐景贵《曹氏八卦掌谱》、 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薛颠《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真诠》、阎德华 《少林破壁》、金恩忠《国术名人录》等等,近年这些书籍海峡两岸纷纷影印再 版。这些书籍为文常引用《纪效新书》拳经主文,但仅金一明所著《武当三十 二势长拳》论及拳经拳势诀,本研究文献综述已作探讨,该书以串接拳势以 亮拳势图势为主,对拳势诀内容行著并未实质探讨。这时期武术研究风气极盛,但对《纪效新书》拳经并无特别可供参考之研究论著发表。拳法为武艺之源,武艺随时代的变迁,如兵器的改进或火器的发达,某 些兵技今不用于阵,已失其传也。戚氏首创将武艺缙之以图、注之以诀,使 明武艺虽年代湮远,但仍存下许多可探究的资料。明代的兵艺,从唐顺之、 戚继光开始将拳法列入武备之中。并从明末程子颐《武备要略》长拳说探考 出《纪效新书》拳经拳三十二势,到程子^已经有所变革。清人关,武艺流布民间,康乾期间民间武术著作开始蓬勃发展,中医、道 家、佛家、戏剧、杂耍、神话等领域的理论或技法开始渗入武术中,以阴阳、五 行、八卦、经络、丹道、宗教等理论,无限上纲来诠释武术,使武术技击本质被 外在的神秘面纱所包覆,要见到真正的本质逐渐困难。民间武术开始门派 化、理论化、内修化。教匪之乱,也间接炒热习武风气,民间武术的发展范围 逐渐扩大,除自卫防身外,也加强了强身保健、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的多种功 能。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新军成立,武术传承真正走入民间。学习武术可 以谋生,如充当卫士、走镖或设镖局、捕快、开场设徒,武术家纷纷集中于政 经中心。原本地域性武术得以交流,学习内容得以扩大,如形意拳、太极拳、 八卦掌的互授弟子。民间武术社纷纷成立,武举制废除后,武学堂成立,开 始有“拳脚科”等进入学堂;学校也开始设“拳术课”。创于清初一些拳派与 山东有地域关系的如螳螂拳、八极拳、劈挂拳、太极拳等,从其部分拳法内容 发现这些拳法渊源与《纪效新书》拳经或明代兵艺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浏览2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