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末崇祯年间程子颐所辑《武备要略》中长拳说,虽然其参考书之原 始底本为西谛板《纪效新书》,有三十二个拳势,但其二十四势中有二十二势 势名或内容同于拳经,但实质部分内容易已经开始变异,重大改变的有高四 平:左右短进退如风;探马势:接短拳当以劈砍;拗单鞭:剪步冲拳;中四平: 拳势图成中四平顺步捶;兽头势:成虎抱头势;下插势:下插成掌,亦钩脚锁 臂;伏虎势:但来凑;鬼蹴脚:取人后脚;朝阳手:偷步进弹他一脚;当头炮势: 拳势图成直打上;旗鼓势:拳势图双手曲握;一霎步:拳势图后手成立拳。小 结十二势中一势改变势名外,十一势有所变异,加上新创的低看势、直行虎参见本节“拳经对清代武术发展的影响”论述引证。 势,共有十三拳势完全偏离《纪效新书》拳经拳势,也就是仅十一势符合《纪 效新书》拳经拳势之原义。但偏离的结果并未使拳势更为绝妙,按本研究探 讨,程子对《纪效新书》拳经拳势未能完全理解所致,如鬼蹴脚成为取人后 脚。赵光裕校《邵陵拳势歌》隐喻拳经拳势诀之内容,是在用于提醒已习练 者,而后人在诸多材料中比对梳理出头绪是相当困难的工作。明末诸多兵 书将拳法列入,方能留下珍贵武术材料,使后世武术能延续发展,也让武术 研究有相当的支撑材料。《纪效新书》始列拳法于兵书,完备兵艺体系。拳经能广罗当时拳之善 者三十二势,缙之以势、注之以诀,留给后人无价的武术文化珍贵遗产。几 百年来武术界对其内容不断的探究,依个人的武术修为而有不同深浅的解 读,每次深思均有美好的回应,更佳成果逐渐显现。在思考与试敌之下,武 术的流传发展才会长存和无限的进步。在明末的战乱中,人们的思维是有 限的,从程子^的二十四势长拳就可一见端倪,但留下的文字图说资料是宝 贵的,可让后人再次求证。明清两代军中以冷兵器为主,直至清道光庚子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 才为西方的船坚炮利所惊醒,大批进口洋枪、洋炮,成立新式火器装备军队。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宣布废除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制,武术总体上退 出军事的范畴。武术开始真正走入民间。清军入关后,清以“弧矢定天下”重骑射,兵艺以长枪、藤扁刀之类,并严 禁民间武术。人民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的矛盾交织,反清秘组织在各地蔓延, 反清志士以习拳武,积蓄武装力量,明朝军中武艺开始流布民间。清初的黄 百家《内家拳法》究其师承即军中武艺,其行著部分如六路中佑神通臂最为 高为高四平;斗门深锁为懒扎衣;仙人立起朝天势为拗单鞭,撒出抱月不相 饶为指当势,扬鞭左右人难及为一霎步;煞捶冲掳为中四平;乱抽麻燕抬腮 为腐翅中剪劈推红;应敌打法色名有为拳经中部分拳势。张孔昭《拳帖》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汇.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刷:283. 拳法,本研究在分析拳经时有十四个拳势引证,迷节六节中迷拳披揭为拗单 鞭;迷拳戏珠为旗鼓势加双劈;黄龙抱蟾为鬼蹴脚补前扫转上红拳穿心肘; 其他火焰攒心、到骑龙梅花步、雀地龙一上一卸一补著,张孔昭《拳帖》除了 内含相当多的《纪效新书》拳经拳势外,并已经再进一步归纳整理,如走盘闩 法、用肩法、一片临场、后手定舵等拳法论点,对后世拳法理论的发展影响更 为深远。清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中提及天下太平弃武习文之经过,“当是时, 西南既靖、东南亦平,四海晏如,此真挽强二石,不若一丁之时。家大人见余 诉弛放纵,恐遂流为年少狭邪之徒,将使学为科举之文”。在康熙、雍正、乾 隆年间,民间武术家纷纷整理武术,著作相关书籍,诸如黄百家《内家拳法》、 吴殳《手臂录》、张孔昭《拳帖》、曹焕斗《张孔昭拳经》、王宗岳《太极拳论》 《阴符枪谱》、装乃周《芸氏武技书》等,许多的重要的武术理论均在这个时期 出现。如吴殳对明代至清初流传的石家枪法、马家枪法、沙家枪法、杨家枪 法、峨嵋枪法、梦绿堂枪法、程宗献枪法等多家枪法进行注释与辨析,总结枪 法诀要②。张孔昭用走盘闩法、用肩法等开始归纳拳法。装乃周的三尖照 论、中气论、行气论等,其中“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和王宗岳的虚领顶劲,气沉 丹田,逐渐将内练的理论融入武术中。民间的宗教和秘密结社盛行,大都是 武术团体,雍正五年曾下令“著各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于禁 止,如有仍前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雍正五年(1727)山西泽州 “张进斗正法案”中翟斌如、焦明山等都是白莲教首领兼拳棒教师。民间 宗教和秘密结社暗中发展,民间武术活动迅速蔓延发展,使习拳弄棒的现象 更为广泛。民间武术开始门派化、理论化、内修化,为了取更多的养分,丰富 门派的内涵,纷纷从中医、道家、佛家、戏剧、杂耍、神话等领域吸取理论或技法,开始渗入武术中,以阴阳、五行、八卦、经络、丹道、宗教等理论,无限上纲 来诠释武术,使武术技击本质被外在的神秘面纱所包覆,要见到武术真正的 本质逐渐困难。武术逐渐与导引气功结合,民间武术已成多种锻炼方式,具 有强健身体、自卫御敌、表演娱乐多种作用的体育活动。嘉庆以后,封建社会逐渐腐败,各地教派林立。嘉庆七年(1802)教匪之 乱;嘉庆十八年(1813)河南、直隶、山东八卦教起义,促使军中武艺再兴,《纪 效新书》重刻盛行。嘉庆九年(1804)虞山张海鹏重刻照旷阁藏板《纪效新 书》、道光十年(1830)安康张鹏粉来鹿堂藏板《纪效新书》、京都藏板《纪效 新书》。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英军所到之处都遇到群众的抵抗,武 术成为群众同敌人作战的主要手段,也促进广东各地武术的传习与交流。 重印《纪效新书》有道光二十年山东布经历署板藏、道光二十一年虎林西宗 氏校刊板、道光二十三年京都琉璃厂文贵堂藏板等,冀望能从抗倭的经验中 找出对付外族的方法。鸦片战争后,输入大批洋枪、洋炮,用新式炮火训练 军队,冷兵器开始退出军队。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天国藉宗教与练武术起义,至同治三年(1864) 为曾国荃所破共十五年。当时湘军、淮军已没有弓箭,但近战时仍用枪、刀。 而太平军主要武器为冷兵器,太平军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各民族武艺高强者, 并有女子从军,勇健胜过男子。间接促使武术进行一次扩大传习范围,大规 模的交流与传播。咸丰至同治七年(1868)间,捻子流窜于鲁、皖、苏、楚、豫各省,后为李鸿 章等所平,战事共十八年。捻子习武以枪、刀为主,其中不少善拳者,有“矛 杆摧折者,徒手争先,裹创而前”②。官府为平灭捻子重刻《纪效新书》有湖 南邵阳知府绍绶名的本衙藏板,其他版本有咸丰三年文成堂板、慎德堂板 《纪效新书》。光绪二十六年(1900)鲁抚敏贤卸任调任晋,入觐时,言义和团乃扶清灭 洋,并造作咒语,谓可避洋人之枪炮子弹,孝钦后及宗室重臣多信之,召人为 团练,号为义民。自此横行京、津间,焚教堂、戕教士、掘铁路、毁电线,凡物 洋式者均毁之。后召甘军董福祥率部与之合,同时下令攻使馆向各国宣战, 引发八国联军。义和团各就村落,练习拳棒,杂以神怪,将武术蒙上神秘色 彩。虽然造就武术扩大的发展,但对武术的本质却产生负面的影响。义和 团失败后,举国上下莫不知武术无用的呼声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 令废止武科,武术彻底结束军中武艺的历史,武术传承默默走进民间。晚清期间,反侵略的民族战争和各族人民的奋起,众多拳械迅速在民间 传播。由农村进入都市,民间武术名师辈出,拳派林立。武术脱离军事战斗 列阵、单纯技击目的的制约,民间武术的发展范围逐渐扩大,除自卫防身外, 也加强了强身保健、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学习武术可以谋生, 如充当卫士、走镖或设镖局、捕快、开场设徒。武术家纷纷集中于政经中心, 如咸丰二年(1852)杨露禅赴北京授拳。同治四年(1865)董海川到北京授八 卦掌。光绪二十年(1894)大枪刘德宽与八卦掌程廷华、行意拳家李存义在 北京结盟,倡议八卦掌、行意拳、太极拳为友好门户,相互交流拳技,互授子 弟。光绪二十六年(1900)民间武社纷纷成立。光绪二十七年(1902)马良在 山西陆军学堂以所编“拳脚科”“摔角科”授课,武术开始进入学堂。光绪三 十三年(1907)浙江台州耀梓体育学堂将拳术列入课程中。光绪三十四年 (1908)中国体操学校和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开设拳术课;重庆体育学堂开“拳 勇”“刺刀”课。宣统年(1909)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武术由 民间的私授开始走入学制中。拳法为初学入艺之门,学拳后习棍、刀、It、钗、铝、剑、戟、弓矢、钩镰、挨 牌之类武艺,以预于大战。冷兵器退出军中后,刀、金心钗等技艺也逐渐没 落,茅元仪《武备志》提及“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古之言兵者,必言剑,今不用于 阵,已失其传也”。兵艺不用于阵将逐渐失传。晚清拳法遂成武术的主流, 各武术流派大部分以拳来命名,如形意拳、太极拳、八极拳、螳螂拳等。各流 派大都源起于清初,与明亡军中武艺流向民间论述相符。有些流派以枪创 拳如形意拳,或拳法与枪棍不可分如八极拳,以军中武艺为主的传统还继 续保留。
浏览2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