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船拳活动形式。 根据历史记载,明清时期的苏州船拳活 动形式已经较为规范并有一定程式。 一年中有要举行数次表演或 比赛,并通常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一起进行。 比如每逢立夏、端 午、中秋,在苏州的吴江、吴县、太仓、常熟等地均会组织大小不同 的船拳表演或比赛。 那些船拳好手,一个个不约而同地登船献技。 特别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日,在苏州城外的石湖,船拳活动尤为 兴盛。 据说那一天湖面河心,轻舟快橹,往来如飞。 标旗飘扬,鼓 乐齐鸣,方圆百里的乡人,均会驾着各自经过装饰的大小船只,集 中在石湖的杏春桥下。 两岸人流熙攘,观者如堵,爆竹喧天。 店铺 的看客则会纷纷向河中拳船抛赠早已备好的糕点、粽子之类,以犒 赏拳师。 演练结束后,统计各船的点心数量。 通常认为哪条拳船 得的点心越多,则标志着该拳船的船拳表演最为出色,这种胜负的 分辨方式也验证了江南船拳的休闲娱乐、民俗生活化的特质。
苏州的拳船,一般常用双橹快船装饰而成,披红戴绿。 船舱两 侧的威武架上,刀枪剑戟一应俱全。 每艘快船前,排着数名青年引 吭高歌。 有的拳船,还在舱内置有弦乐手,边行进边以悦耳的江南 丝竹调,为拳师们的拳术表演增添色彩,也是为船拳表演比赛活动 助兴。 从单刀开口拳谱中可以看出表演的乐趣性:“其说单刀营门 杀显,跳身一刀连赢插腿,上三刀杀的天摇地动,下三刀杀的猛虎 翻身,左一刀跳赢险专杀敌人,右一刀吓的大将军跳命,我今朝要 杀脱潘金莲,我明日要杀掉西门庆。 若门此刀名和姓,武松单刀传 如今。”(表演者:苏州市北桥镇新北村楼明生产每年石湖船拳的 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徒手的拳术、爬桅杆和翻跟斗杂技; 一种是持器械的杂耍,器械主要有钢叉、竹篙、船桨等。 表演时,表 演者首先站立在船上,拱手向围观的人们示意,以表谦意,万一失 手,望能多多包涵。 操船手则高频率地摇动橹桨,使小船快速驶 出。 然后拳师们在摇晃不定的船上开始表演。 表演者会分别在船 首、船身、船沿、船尾蹿蹦跳跃,挥拳飞腿,跟斗连翻。 其中徒手表 演最精彩的是爬桅樯,只见拳手手脚并用,一溜儿已到达杆顶,在 顶上连续做几个漂亮而惊险的平衡动作,赢得阵阵喝彩声后,突 然,拳手一个翻身,头朝底脚朝上,沿杆快速滑下,令人望而生畏。 苏州地区老先生们回忆当时盛况,蔡德坤说,“拳船船桅上飘着村 庄武术团体的标旗,有的拳船中舱还配有江南丝竹,为拳师们献艺 时伴奏。 舱前排立着数名青年高歌,船头拳师们所献的动作名称
荣学润: 《忆拳乡“船头拳”》,《相城文史》。
拳歌。 曾经有人将钢叉抛向空中,然后用嘴巴接住钢叉的尖头! 还有空拳、猴拳、醉八仙等精彩的拳法”;吴根宝老人说:“船上布置 是两边有两人撑篙保护船只,防止和其他船相碰。 船尾上插着标 旗,旗上有村子的名字,是正方形的,有七八个人摇橹,船桨有两个 并排放置,在船尾上横放着一块很长的跳板,两端分别站一个年轻 人,戴着墨镜,说是‘出风头’的人;船身中间搭有遮阳棚,有小孩在 船上敲锣。 打拳的都是男人,女人是不允许上船拳的。 船拳表演 一年只有一次,表演从(农历)八月十五日开始,声势浩大,观看的 人很多”;吴缘宝老人说:“大船的船头是平的,撑篙的人站在船头, 表演船拳时,在船头铺块板,拳师在板上打拳,撑篙人站在两边,船 舱两边用竹片搭成篷,两边坐两个人,防止和其他船相撞,负责保 护拳船”;李老先生说:“打拳所用的船是当时烧香用的船,每逢(农 历)八月十八日,村民就自发在上方山举行船拳表演,当时看表演 的人特别多,桥上的石头都被挤下去,造成了重大伤亡。 打拳时, 船舱内有童男童女在敲锣打鼓助威,船两边有防护栏防止发生意 外,拳师在船头板上打拳。 船两端有两人手持轿杠,防止两船相 撞。 一个村通常配有几条船,正标船周围有小船保护”;吴会福说: “当时的拳船是大木船,大概有五六吨重,如果是表演的话,大船后 面会有许多小船。 当时吴老先生的太爷爷是地主,掌管十几个村 庄,许多人为了讨好他,将村子里的船送给他,船身周围有大概20 多厘米高的凳旗。 据说当时的镖旗是有图案的,第一名叫正标,专 门有人为它系缆绳,第二名叫副镖。 为了争夺正标旗,越溪一直有 打架的,旗子是吴江县发下来的。 船一共有两支橹,三个人摇一只 橹。 先打的是空拳或木制的武器,回来时打的是‘双拐’,意思是招 财,在(农历)七月三十日那天就有人敲锣打鼓准备操练,以后天天 集会练习,当时徐舍村的兵器最为讲究。 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这
天,所有的船只都要给拳船让开道,如果不让,拳船上的人会将它 们的玻璃打碎,观看船拳的人很多,也有从常熟、东山过来的人”; 张进福说:“船头有两个架子是给撑篙的人坐的,并不是所有人都 会打拳,要出钱从其他地方请拳师来教的,一般会教一个礼拜。 (农历)八月十八日下午会结束,船是一只只驶出去的,去时打关 刀,回来时打梭子,是招财的意思。 正标船后有许多小船跟着,小 船只能在后面。 撑篙的人本领也很大,船头下面有一根绳是给撑 篙人借力用的,摇橹的人半个小时就要换一次,正标旗在‘文化大 革命’时期都充公了。”
器械表演则主要以钢叉见多。 拳师飞舞钢叉,滚绕于胸臂腰 腿之间,铿然呼呼有声。 而最为独特的是飞叉过桥。 当小船即将 驶进桥洞之际,拳师将手中的钢叉用力向上一抛,钢叉似箭向前上 方飞出,飞过桥面和桥上围观者的头顶,然后从桥洞的另一端呼啸 直下。 此时,成千上万的看客一下子都会屏息静气,望着直落而下 的飞叉,就在钢叉将要到达水面时,小船已到,拳手伸手一抓,稳稳 地把钢叉紧握在手中,继续挥舞起来,顿时全场沸腾,一片欢呼声 起。 这种表演,使拳术与船术得到了高度和谐与统一,达到了尽善 尽美的程度。 船拳的操练方法,开始时先在陆地上演练,以后才上 拳船。 练功时步法多练马步、三角步、弓步、拖步、马步转弓步、弓 步转马步,以求步法稳健。 臂部重上肢练习,讲究臂力,要求肩关 节放松而手臂肌肉呈紧张状态。 腰部重转体、甩腰、下腰等训练, 以便操拳时灵活自如,进则带攻,攻则带躲闪,要求气功由丹田吐, 力以腰腿发力,上顶青天,下注地隔,吞阴吐肚,含胸通天,身如车
以上资料来自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越溪船拳文化调查小分队实地调查报告,组员杨蒙 蒙、宋梦依、张荣丽、王一飞,带队教师丁海峰。
转,上似石墩,户对胯,肘对膝,拳掌对脚尖,鼻尖对一线,头内偏, 眼向前,架喉筋,舌顶上。 还有一些当地老人零散的记忆,也可印 证当年船拳表演拳术与兵器的使用。 苏州越溪蔡德坤老人归纳了 11种兵器,“分别为大刀、菜秧刀、梭子、单刀、小拐、拐杖、刺毛棒、 退灰耙、棍子、三尖、三戟、钢叉。 兵器主要以劈和插为主”。 苏老 先生当时练的是四门全、五虎拳,还有大刀;吴根宝老人擅长打“双 拐”,每艘船上有4—5个人,而且船拳不是一起打的,而是一个接 着一个地打成一套动作,但船拳并不外传,只有一个村子的人才肯 教授,据老人说表演的武器有18种,如刀、枪、棍、杈、双拐、木梭 等。 钱银土老人记得的兵器有棍子、大刀、菜秧刀、单刀、八角铜锤 (就是榔头)、钢叉等,船拳招式也有由来,比如杨家将八股将,林冲 拳打十八技,八仙过海,背对背对子等,听老人讲船拳一共有108 个招式。 他会一招关于石锁的,名字叫“雪花盖顶”。 据说他们当 时只要是年轻的男性都要学习船拳! 李老先生说表演的武器有大 刀、小刀、梭子、石锁等,也有人打空拳,船拳的一种;吴会福老人 说,武器有棍子、梭子、褪灰棒、棒槌、刺毛爪、耙子、单刀、关刀、菜 秧刀、钢叉,老人最擅长的是单刀、空拳。
吴地是个复杂的地理概念,重视其作为整体性一面的同时,也 要注意吴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次中心文化圈主要指与太湖中心 区域相邻的浙江嘉兴、江苏常州和上海松江一带。 嘉兴水道兴盛,
以上资料来自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越溪船拳文化调查小分队实地调查报告,组员杨蒙 蒙、宋梦依、张荣丽、王一飞,带队教师丁海峰。
由大运河通杭州,桑蚕文化是嘉兴的代表,借轧蚕花庙会,且是个 多民俗体育的城市,船拳表演颇受欢迎;松江“水区弥漫”,棉纺织 业发达,为官府运输多走水道,松江信仰妈祖,盛行巫术,与庙会的 结合凝聚了人们共同的精神信仰;常州城内大运河南北贯通,表现 出文化兼容的样态。 从总体上看,次中心文化圈在文化和拳法上 都主要表现出文化融合的趋势,兼容南北文化的特色。 嘉兴船拳 以技艺的高难程度吸引观众,江泾和连泗荡一带以及三塔运河塘 都有表演的拳船,代表传人是韩海华;上海市郊的青浦县、松江县 因船工演练而兴盛,动作短小紧凑,力度和气势讲究近距离的“寸 劲”,有独有器械牛角(又叫牛角镗)和木梭(也有叫木梳);代表套 路是丁裕春的“杨家短打”;常州船拳又名“阳湖拳”,从唐荆川传至 刘德生,而至常州成立阳湖拳研究会会长杨金孝等。 阳湖拳自成 体系,代表拳术为“武松独臂拳”“杨家枪”“鲁智深下山”等50多个 拳种,代表传人是杨金孝和朱全海等。
浏览2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