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海洋资源,使得人们多以渔业为主;常年的江河湖海的 漂泊,覆舟丧命的威胁与倭寇的侵袭,逼迫着渔民们强身习武,促

①张墨:《关于中国海军史几个问题的再思考》,《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② 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J988年,第276页。

成了船拳习武精神的长成。 资料显示,倭寇之乱遍及江南:“明世 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海贼汪直纠倭寇侵犯濒海诸郡。 不久,即大举入侵南直隶地方,嘉、湖、杭地区尚未受到波及,但仍 使当地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就在当年四月,倭寇开始入攻太仓州 城,并分兵四掠。当时,有丢失海船的40多名倭寇突然窜到平湖 县境内的乍浦,开始在平湖、海盐、海宁沿海几县,纵横烧掠。 在松 江府,海寇攻下了上海县;接着攻占了吴淞江所、南汇所,分兵溯江 逼掠常州府的江阴。 五月,海盐县城遭到倭寇攻击,虽未被攻陷, 但城楼及数百间民房被焚坏。 与此同时,倭寇又入攻上海,劫烧县 市,知县喻题科临阵逃跑,指挥武尚文及县丞宋鳌俱战死。 在平 湖,乍浦所被攻陷。 至七月,江南地区距海较近的太仓、海盐、嘉 定、金山、青山、钱仓、上海县昌国卫、南汇、吴淞江、乍浦、崇明、华 亭、青浦、嘉兴、平湖、海盐等州县卫所,都遭倭寇焚掠,乡镇受到扫 荡。 八月,倭寇突然又进逼至常熟县境内的福山港,开始深入到江 南的西北内部地区。”有学者揭示出当时倭患的残酷:“楼寇成员 这等杂乱,后又加之明朝‘失职衣冠士及不得志生儒亦皆与通,为 之向导’,遂交织成了内外策应盘根错节的局面。 且出没风浪之间 者都是‘亡命走海上’的剿勇‘巨盗’,故而十分凶悍,尤其‘椎髻’的 真倭,更‘勇而戆,不甚别生死。 每战,辄赤体提三尺刀,舞而前,无 能捍者。 其魁则皆浙闽人,善设伏,能以寡击众’,从而增加了弥灾 靖乱的艰难。……寇楼每剿掠,‘官庚民舍焚劫,驱掠少壮,发掘家 墓。 束婴孩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 得孕妇卜度男 女,剖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 所以,当地人竟有‘畏倭如

冯贤亮: 《城市重建及其防护体系的构成———十六世纪倭乱在江南的影响》,《中国

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

虎’的恐怖。”现实的残酷,逼迫着民间习武强身,同时也可见戚继 光水战军事训练在民间的意外收获。

民间的武术文化也是重要一脉,在长江流域的各大镖局,水上 运镖的时候会挂出镖旗,“这种镖旗代表一个镖行,上书‘ 镖 局’,还绣有总镖头的威名,雄壮威武,使水路上海盗惯偷望而生 畏”,而当时的船上保镖的功夫多为武林高手,熟悉水路,精通拳 术,如南京南捕厅的甘家镖局,是“江南大侠”甘凤池后人所开设, 可见船上功夫的威慑力以及船拳在格斗中的作用。 舟山船拳是经 过认真揣摩的现代拳种,其命名反映了水环境渊源:开门见海、哪 吒闹海、乘风破浪、海不扬波、太平盛世……共二十几个招式的新 编船拳套路,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

二、吴越文化 的滋养

吴地的文化品行主要表现在其柔性文化、融合文化和诗性文 化上。 所谓吴地,也就是狭义的吴文化地区。 在中国学术界,吴文 化地区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 广义的吴文化地区是指以历史上吴 国稳定疆域为基础的地区,大致包括现长江下游以南、钱塘江以北 (浙东除外),皖南部分地区和江苏长江北岸部分地区(这个区域与 楚国犬牙交错),其空间范围应比现在的吴地大得多。 狭义的吴文 化地区,则是从自然环境、历史渊源、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等多方 面综合考察而得出的认识,它是以太湖为中心,大致包括江苏的苏 州、无锡、常州,浙江的嘉兴、湖州,以及镇江、杭州的个别县区。 这 一带正是历史上江南的核心地区。 按照史学家惯例说法,吴越文

① 何泉达:《戚继光〈战船器用说〉》,《军事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② 朱惠勇:《中国船文化》,杭州出版社,2003年,第73—74页。 化指的是始于春秋时期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吴国与越国,在 两国统治期间形成而后融合、传承的一种地域文化。 《吴越文化史 话》中是这样形容吴越初民的生活状况:“早在距今2 500年前的春 秋,长江三角洲还是蛮荒一片,句吴和于越,这些语言习俗相同的 民族,都断发文身,不冠不履,与■鳍鱼鳌为伍,以舟为车,以楫为 马,水行而山处,辟草菜,启山林,成为这地域的最早的开发者。”吴越初民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形成了与中原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方式,从吴越人的性格上看,越国人“锐兵任死,越之长性也”。 越 国兵器锋利无比,时常面对风暴无常,生死无依,一方面养成了其 性格中坦然面对生死的豁达,也意味着兵战时期不畏生死的性格。 正如《汉书•地理志》中载:“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 轻死易发。”《吴越文化论丛》从文物出土的角度印证了吴越文化与 中原文化的不同之处:“一、 江浙各地发现印的几何形花纹陶 器———其花纹甚为美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花纹画得粗 而且硬。 二、江浙出土的吴越铜器上文字———于文字上附加花纹, 后人名为鸟纂,甚为美丽。 黄河流域出土周秦人的铜器———文字 笔画甚为雄健。 三、江浙古代柔性政治家———如越王勾践被吴所 败,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卒以报吴。 黄河流域刚性政治 家———如秦始皇等,胜则大胜,败则大败。 是以中庸上分析南北民 族性不同之点是: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宽柔以教,不报 无道,南方之强也。”旧《浙江通志》也言:“浙东多山,故刚劲而领于 亢;浙西近泽,故文秀而失之靡。”

江南水文化孕育了吴越文化的柔性,军事战略上突出表现 在其卧薪尝胆的文化性格。 《吴越文化史话》中总结的吴越文

王遂今:《吴越文化史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化的两个传家宝:“一是卧薪尝胆雪耻报国的传统,二是经世致 用求真务实的学风。飞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述:“吴太伯,太 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 昌,太王欲立季历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 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 太伯。”可见吴国立国之初的礼让的柔性传统源远流长。 吴国 不可一世地位的建立吴王阖闾功不可没,在楚国的伍子胥与齐 国孙武的辅助下,穷兵黩武,企图一举灭其邻国越国,而演绎出 吴越争霸,越王“卧薪尝胆、志切复仇”以及忍辱负重心态的佳 话。 吴王阖闾在临终之际,嘱儿夫差报仇,夫差征服越王勾践, 争霸中原。 尔后,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以逼得夫 差自杀而亦称霸中原。 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最终演化为 吴越文化精神中重要的一脉。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春秋后 三国时孙权:“有勾践之奇”,五代十国钱镠,史称吴越太祖,对 外奉五代十国为宗主国,对内保境安民,和平归顺宋太祖,而有 继唐开宋的伟业。 南宋皇帝偏安江南,但民众富庶。 吴越文化 中反败为胜、反戈一击的精神气质塑成江南文化不事张扬的一 面。 柔性文化的力量生成于隐忍坚韧,以柔克刚是其力度由内 而外的转化,而此恰恰是船拳的特色。

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海洋文化具有对外辐射与交流性,海洋是 沟通和融合异域异质文化的中介:“海洋文化从总体上来说不是囿 于一域一处的文化,人类要借助于海洋的四通八达,把一域一处的 文化传布于船只能布达的四面八方,并由异域的四面八方再行传 承播布开去。 这样的传承播布,再传承播布的过程,都必然会对异 域的土著文化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使其或多或少也具有了异域 异质文化的内涵。” 吴越文化史话》中认为吴越的海洋文化与中 原的陆地文化共同筑城华夏文明,“早在史前的古文化,即可一分 为二:既有西北(以中原为代表)面向大陆的文化,又有东南(以吴 越为代表)面向海洋的文化”。该书援引了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 长苏秉琦的考古结论。 吴越文化是海洋包围的文化,作者将吴越 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向海外开拓的精神。 水文化的基本特征 是其流动性和包容性,因而吴越文化不固守于一处,而彰显出其融 合性的特点。

吴地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接纳贤才良将,在军事上加以 融合,《吴越文化》中以吴王寿梦为例释:“任用晋国派来的楚国之 臣申公巫训练军队,接受了中原车战的战术,使吴不仅具有水上作 战能力,也有了陆上车战的本领,吴的军事力量被大大地增强了, 为吴国日后夺得霸业打下了基础。 吴王阖闾也是任用楚人伍子 胥、齐人孙武,使吴国达到鼎盛,‘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 晋。…从三国起而至南宋的1 000多年历史中,规模较大的三次北 人南迁的移民高潮,使得中原文化得以在江南文化对其吸收融合的 基础上保存下来,这既是对原有文化的深层探微,也是对现有文化的 强有力的改造。 江南的三个文化繁荣时期,与南北文化的碰撞交融 有着深刻的联系。 吴越的军事文化从春秋而至三国,及至五代十国、 南宋、明清之际,多次霸权争夺战,战争军事文化早已深深地浸入吴 越文化中,而吴越地区的诗书熏陶,不同时期的文化名人,柔化了战 争的戾气,口口相传的战略战术、战争的故事,在传播中的渲染,终将

①曲金良、山曼、马英杰等:《海洋文化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② 王遂今:《吴越文化史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③陈荷:《吴越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1页。

战争残酷的一面弱化,遗留下英雄的传说。 军事文化、战争文化与诗 书文化的融合,构成了当代的武术文化的诗性特色。

浏览3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