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以上关于江南船拳产生起源地的讨论,我们认为江南船 拳的产生应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两宋以前是江南船拳的 萌芽时期,宋以后是江南船拳的基本定型阶段,明以后是江南船拳 的广泛流行阶段。

(1)两宋以前是江南船拳的萌芽时期。

从苏州的江南船拳来看,它的最早发生当然可以追溯到两宋 之前。 如春秋时吴国的专诸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的事件,说明 先秦时期苏州人就有很好的习武传统。 又如历史记载表明,早在 先秦时期的苏州,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水军训练活动。 至今在苏 州木渎,还留有先秦造船业的文化遗址。 又如在唐代的苏州北桥 觉林寺庙会上,据说已出现类似于船拳活动的武艺表演艺术。 然 而这一切只能表明两宋之前的苏州的确具有良好的习武的传统, 但并不表明江南船拳已经产生。 这是因为“衡量武术是否作为一 个整体意义上文化形态的形成,当然要看它是否已具有区别于其 他社会文化而独自成立的体系”。 而“作为武术体系的形成,应该 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基础、技术(或曰方法)基础和组织(或曰家 族)基础。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国武术的最终形成应该

韩锡曾:《江南船拳源流及其实用价值》,《浙江体育科学》,1989年第2期。 是在我国的宋代”。因此我们也认为:江南船拳的真正产生并对 社会发生影响力,应该是从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开始的。

总之,经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实地调查,对以太湖流域为中心 的江南船拳进行系统论证、梳理,对船拳的技术风格特点以及所蕴 藏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需要对船拳的源头不 应只依据当地人的传说,而是应以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方法,从 横向纵向对船拳进行考察,从而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论。

(2)宋以后是江南船拳的基本定型阶段。

随着杭州南宋都城的建立,苏杭一带的水文化活动开展得如 火如荼。有诗为证:如苏轼《瑞鹧鸪•观潮》:“碧山影里小红旗。 侬是江南踏浪儿。 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 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鼓。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潘 阆《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 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 看。 梦觉尚心寒。”陆游《一落索》:“识破浮生虚妄。 从人讥谤。 此 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 且喜归来无恙。 一壶春酿。 雨蓑 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

我们的田野调查材料也充分说明宋代是江南船拳的一个重要 发展时期。 因为在江南船拳中,既有古代水军活动留下的痕迹,也 有古代船民生活习俗的影像,更有北方武术拳种对江南船拳的渗 透表现。 北方武术文化的渗透,无疑大大丰富了江南船拳的内容 和形式。 研究表明,现有江南船拳中的诸如五虎拳、罗汉拳、杨家 将等,都是江南船拳对外来拳种的改造。 这说明在北宋灭亡、南宋 迁移的过程中,以北方少林寺拳种为代表的外来拳种文化,成为江

罗时铭:《寻觅武术产生的历史足迹》,《南京体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南船拳丰富发展的重要营养来源。

由上可见,宋代应是江南船拳的定型阶段,因为就江南船拳的 内容而言,它已通过以下三个渠道而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一 是对船家长期生活内容的提炼。 船家为防水盗、水患,自然出现了 与水搏击的生活场景,由此他们会将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器具,诸 如板凳、鱼叉、台子、船橹等当作习武的器械使用,形成一些独特的 江南船拳技能和套路。 像江南船拳中的抛钢叉这一套路,便是由 渔民向水中撒网的动作而来。 苏州北桥流行的板凳拳也是这方面 的代表。 二是由古代军事武艺技术的转化。 诸如苏州北桥船拳中 的戚继光单刀术、岳家枪等。 三是北方拳种文化的直接渗透,如流 行在江南船拳中的“小罗汉”“五虎拳”“少林梅花拳”等。

(3)明代以后是江南船拳的广泛流行阶段。

研究表明,首先,江南船拳已经成为苏州人民抗倭斗争的主要 手段之一。 例如为抵抗倭寇,苏州北桥的开口船头拳十分强盛,有 17个自然村,有300多人会打开口船头拳,有的拳师练气硬气功, 可刀枪不入;有些拳师舞钢鞭,一个人可抵抗几十个倭寇。

其次,明代以后的江南船拳不仅是一种反侵略的斗争武器,也 是江南水乡百姓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文化。 以下是《苏州府志》中对 江南船拳活动的具体描述:古代每逢立夏、端午、中秋节等,苏州的 吴江、吴县、太仓、常熟等地的船拳好手,均要不约而同地登船献 技。 特别是农历八月十八日,在苏州城外的石湖,船拳活动尤为兴 盛。 据说那一天,湖面河心,轻舟快橹,往来如飞。 标旗飘展,鼓乐 齐鸣,方圆百里的乡人,均驾着装饰过的大小船只,集中在石湖的 杏春桥下。 两岸人流熙攘,观者如堵,爆竹喧天。 店铺看客纷纷向 河中船上抛赠早已备好的粽子之类的糕点,犒赏拳师。 演练结束, 哪条船上得的点心最多,意味其船拳表演最出色。 苏州江南拳船 的船,一般常用双橹快船装饰而成,披红戴绿。 船舱两侧的威武架 上,刀、枪、剑、戟,一应俱全,每艘快船前,排着数名青年引吭高歌。 有的拳船在舱内还设有弦乐手,边行进边弹奏悦耳的江南丝竹调, 为拳师们助兴。

再次,明代以后的江南船拳也是江南水乡普通百姓强身健体 的重要手段。 所以苏州船拳中石担、石锁一类的力量练习活动,从 来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可见,所谓江南船拳的广泛流行就是在明代以后,江南船拳 既是江南水乡人民抗倭斗争的武器,也是江南水乡民众强身健体 的手段,更是江南水乡民俗活动的内容。 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是:江南船拳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更是一种联系百 姓人际关系的重要民俗文化。 这不仅意味着体育发展应该坚持 的发展方向,更能表现出历史长河中体育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所在。

一、水乡环境的孕育

江南船拳承载着江南水域文化的特征,江南文化以太湖流域 为中心,水域渊源久远,“自形成古太湖后,陆地不断向东扩展,至 今尚未间断,区地洼地成湖,沟壑成河,形成一个典型的湖荡水网 平原”。水是江南文化的精神命脉,从外在自然环境上看,运河和

张环宙、汪波: 《从水因子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地理研究———以太湖流域六 大古镇为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湖泊为天然界标,人们依河而居,为船拳文化提供天然的地理条 件,而水乡环境又内在关联着经济、历史等文化品性,有民如此谈 田地的“四至”:“喏,东边到某港,西边靠某浜,南边又是某港,北边 就是某某塘”,水就像蛛网,布满了乡镇四周的田野,使江南船拳 生发出独特性。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文化全部内涵,但却是制约文化发展脉络 的主要因素。管仲在《管子•水地》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 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滋养了江南文化的品性,水乡文化承载着 船拳的诸多特色。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 取之胜强,柔之生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 十八章)船拳所彰显的水文化特性便是以柔克刚的哲学内涵。 演 练船拳如入大海,似波澜起伏,表现出水文化的艺术特征,其姿态 虽柔弱,却能克敌制胜。 水孕育的江南文化具有惬意、洒脱、自由 的精神,而船拳文化内涵彰显了顺势而为,随圆随方,不受羁绊的 精神内涵。 江南擅拳,素有“南拳北腿”之说,从地形特征来看,“南 方多江河湖泊,自古以来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 围有限,加上船的颠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稳,就有被击倒或掉入河 中的危险,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学功夫先扎马’之说。 再由于沟渠 纵横,地面区域相对较小,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贴敷翻 滚易受限制,特别是船上格斗,小范围的上肢搏击更利于击败对 手”。而船拳区别于其他武术门类的特别之处在于船上打拳,方 寸之间,身动船晃,动静相宜。 如此可以说,水乡环境孕育了独特

①冯贤亮:《高乡与低乡:杭嘉湖的地域环境与水利变化(1368—1928)》,《社会科 学》,2009年第12期。

②唐黎标:,南拳北腿”的地理原因》,《武当》,2006年第4期。

的江南船拳文化。

浏览3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