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整理是通过对本课题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进行 加工、筛选,以直接、间接地获得与研究相关信息和他人研究成果。 利用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等现代化的网络工 具,通过到苏州大学各校区图书馆、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南 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查阅自民国时期以来的各种体育类期刊中 与船拳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注意查阅搜集 未出版的内部资料以及手抄本资料,并对上述文献资料进行内容 鉴别整理、深入进行理论分析,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本研究的 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
采访的主要对象为江南船拳的主要传人、习练船拳的武者、从 事江南船拳研究的个人以及机构。 本书通过面对面的采访,了解 了船拳的练功方法、礼仪特征和传承方式。 在此基础上,笔者采访 了江南船拳农村文化站相关人员、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及对 江南文化、历史有研究的学者专家,了解了江南船拳产生的社会背 景以及社会成因,为江南船拳文化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
笔者还走访了浙江武术研究会、浙江省体育局、湖州武术协 会、常州武术协会、青浦武术协会,通过相关专家和领导了解了船 拳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文化认同、价值观等。
实地考察法是本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研究方法。 太湖流 域面积广阔,为了做到重点突出,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 行了大面积的实地考察,尽量做到言之有据。 本研究选择了苏州、 常州、武进、无锡、上海、浙江各地等流行船拳的地方并对50位以 上的流派代表人物进行了访谈,深入江苏苏州、无锡、常熟,上海青 浦,浙江湖州、嘉兴等地区进行社会事实信息资料、文物遗迹等调 查,对收集材料整理、描述和解读,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尽 可能勾勒出船拳武术文化及其技术特征。 从而分析研究江南船拳 文化的自身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文化事象的交融与互动,尽可能 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江南船拳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为江南 船拳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学家在研究文化时,一方面 会努力遵循整体客观的原则并为实现整体观而努力,另一方面则 也意识到,最终的研究必须关注部分,这些部分为我们指向了更大 的人类问题。 虽然是个案的研究,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区域
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王媛、徐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0页。 的共性。 对三个文化圈中的浙江舟山,江苏苏州、常州等地传播广 泛的五虎拳、开口拳、罗汉拳、四方拳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拳种进 行个案分析,对其传播历史、现状、传播模式进行理论提炼,其目的 是寻求“共相”,或者探究“同一的东西”。
口头史料的搜集和使用是用来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江南船 拳和武术的很多拳种一样,也存在着文献资料欠缺的问题,即使有 零星的资料也散落在尘封的书海之中。 再加上武术的师徒传承、 传子不传女的传习模式以及江南船拳零星、不成系统的水性地域 文化特点,使得江南船拳的历史资料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本研 究大量采用了口述史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力图完整 还原江南船拳的原貌。
文化社会学就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社会性质与 功能的科学。 文化社会学总是试图从某一种文化事象与其他社会 现象联系上去把握。 分析江南船拳的文化及其传播要将其放在一 定的历史、区域以及社会政治背景下加以审视,要深入分析江南船 拳传播的文化心理及价值认同。
逻辑学方法是一种理论思维方法,由于江南船拳的前期理论 成果及文献资料相对较少,所以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和 复杂性。 因而在本研究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多种方法并用的原则, 诸如本课题的结论和具体内容就采用了归纳、演绎以及逻辑推理 法的综合使用。 本书重点针对船拳文化、传播以及与社会各方面
邬昆如:《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的关系,从历史材料中归纳、提炼出江南船拳及其传播的内在规律 以及特征。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以史学研究为基础,在社会学和地域文化学的视角下, 运用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以获取“口述史”资料, 引用文化圈的理论将围绕太湖地域的船拳划分为“江南船拳中心 文化圈、次中心文化圈和最外围文化圈”三个对应的区域文化圈, 试图从太湖地域江南船拳文化的技术特征、精神意识以及社会形 态的三个层面来对江南船拳的地域文化以及历史特征进行横向和 纵向的研究,突破了以往江南船拳文化研究零散、不完整的局限, 提出了以太湖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形成三个叠加的“江南船拳文化 圈”的观点,并试图构建中国江南船拳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 框架。
(1)研究切入点较为独特。
本书以具有深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江南船拳为切入点,以“地域 文化学”和“社会文化史”的视角,结合中国江南地域的吴越文化特 征,将中国江南船拳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相统 一,系统、完整、全面地研究中国江南船拳文化历史演绎以及未来 发展问题,为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的历史、技术与理论提供借鉴 模式。
(2)创新性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本研究还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 展的视角入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借鉴意义,并为弘扬中国传 统武术文化、促进建设新农村的精神生活提供理论支撑,为相关部 门提供参考。 船拳文化是江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动表现,在构建 民族精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船拳文化作为民间文化,展现了传 统文化江南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取向等。
3.研究手段创新
本书通过现代摄影摄像技术手段,保存珍贵的影音资料。 在 采访调查的过程中,运用录音笔、高速摄像机、照相机等现代技术, 拍摄照片5 000多张
,录音200多小时,视频资料100多小时。这 是第一次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对船拳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大面积 的梳理和挖掘。
江南船拳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地域 性的“文化空间”。 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 中国江南船拳的历史以及发展过程。 因为在每个时期它都与当时 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教育、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和人们 的心理特征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无不反映着江南水乡人民的生活 点滴和印迹。 作为吴越文化的组成部分,江南船拳的行为方式和 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区域文化的总体环境以及地域环境 的影响,所以江南船拳的文化形态既有其个性特征(如民俗性、地 域性),亦有江南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江南文化以水为命脉,滋 生出独特的水性文化,船文化、水文化和吴越文化是船拳产生的条 件,也是船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重要标志。 船是江南水乡出行、生 活的重要工具,吴越造船技术水平高超,显示出江南水战实力,人 们对船性、水性的熟知孕育了船拳的产生,而船行的河道开发也有 利于船拳的传播。 吴越文化主要为柔性文化、融合文化和诗性文 化,表现在船拳技艺上是以柔克刚,顺水而行;方寸之间,动静相 宜。 具体操作上表现为注重下盘稳固,步法少而手法多,敏捷出 招,以身为轴,原地转动的水斗特色,表现了江南船拳技术技能的 共性特征。
同时,文化的地域性和流动性,在沿湖沿河的村落与城市间也 形成了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船拳的三个不同的叠加文化圈:在地
理上首先是以太湖为中心,以苏州、无锡、湖州为代表的区域,可视 为江南船拳的中心文化圈;以浙江嘉兴、江苏常州、上海松江等为 代表的次中心文化圈;以江苏镇江,浙江杭州、温州、舟山等为代表 的最外围文化圈。 不同区域的江南船拳,在技法上又表现出各地 的特色,充分说明了江南船拳文化的多元性。
浏览3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