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 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文化、传统 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 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 关的文化空间,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的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因此如何更好地对具有江南地 方特色的船拳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与开发,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 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有着重要意义。 江南船拳,是流行于我 国太湖流域的一种拳种文化,是具有江南水乡“吴越”体育文化特 色的典型代表,有着广泛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 反映太湖流域人民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风俗和心理文化特 征。 江南船拳的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具有浓厚的民俗背景,而且舟 山船拳和常州船拳都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船拳 和湖州船拳也被列入了市级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 通过研究船拳 的历史、现状,可以更好地发掘整理吴越的历史文化并对以后的吴 越文化走向产生补白作用。 如今习练船拳的人日渐稀少,船拳濒 临失传,一些懂得船拳的老拳师也大都接近高龄,传承现状不容乐 观,如何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传承与发展就 显得尤为重要。
船拳作为武术的门类,较早对船拳武术技艺进行分类整理的 重要参考资料《浙江省武术拳械录》中将船拳拳谱分为徒手套路17 套、器械套路7套、对练套路1套、器械对练套路26套,比较全面的 搜集整理的武术套路,对今天还原船拳原貌具有重要意义。 略有 遗憾的是,书中所描述的套路没有图示。 肖飞、李邢飞编著的《阳 湖拳》利用图示来展现拳术,比较直观地展现船拳的拳法,为后人 演练船拳提供了武术范式。 同时书中还搜集了有关阳湖拳的资 料,对梳理拳术源流和发展,练功诀窍、招式演变和重要传承人方 面起到了重要的补益作用。《阳湖拳》选用拳谱26套,图文并茂, 所列经典拳术如东青板凳拳、武松独臂拳、南侠神拳等对后人学习 和演练大有益处。 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校本教材《阳湖拳》 将26套拳谱简化为13套,用于中学体育教育中。最近新版的由鲍 东东、安建平、顾伟主编的《常熟沙家浜船拳图集》采用真人表演、 连续摄影摄像的方法,将常熟沙家浜船拳的基本功以及21套拳械 套路原生态地进行了完整记录保护,并附影像实录,对申请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船拳和进一步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对船拳研究的文章主要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船拳 的源流及武术技术特点; (二)船拳的文化内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 (三) 船拳在中小学传承以及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 (四)区域性船拳的特点。
一、关于船拳的源流及武术技术特点的研究
韩锡曾《江南船拳源流及其实用价值》一文中,将船拳的历史 源流追溯到古代吴兴的“水戏”,认为船拳在唐宋时期得到发展,并 与戚继光拳法有关,明清时因蚕桑的发达而达到繁盛。 文章确立 了船拳的中心区域为吴语地区,“凡吴语地域水乡地带的吴江、吴 县,以至嘉兴、杭州及沿海一带,纷纷至该地延聘掌师,传教船拳技 艺”。 该文还总结了船拳的技术风格和实用价值。 丁丽萍、郭志 禹《船拳的技术体系及其文化成因》将船拳武术文化看作江浙文化 的印记,并将其与传统水运交通、节庆风俗相联系,衍生出船拳的 技术体系,主要讨论船拳的运动力度、运动节奏、运动布局、运动方
韩锡曾:《江南船拳源流及其实用价值》,《浙江体育科学》,1989年第2期。 法等特点,是一篇较早对船拳进行概述的文章。 黄国平、黄永良 《长三角地区船拳的源流与特征考究狎将长三角作为整体区域进 行考察,文章概述了长三角地区船拳产生的沿海环境和船文化、船 上民俗等对船拳产生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浙江舟山船拳的海岛特 点、温州的“五龟拳”、湖州船拳、杭州船拳、江苏阳湖拳、上海船拳。 文章主要以各地船拳的源流和技术性特点总结为主,该文与本研 究将江南船拳文化作为整体研究颇有共鸣之处,遗憾的是未将苏 州作为太湖中心区域、船拳发源地加以考察,也未呈现出船拳传播 的总体趋势。
二、关于船拳的文化内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
马燕萍、赖剑慧、沙莎《浙江船拳及其文化成因初探》一文具有 创新性地探讨了船拳动作名称的特点:以宗教神话命名、以动物形 象命名、以历史传说命名。 该文同时探讨了船拳的文化成因中的 地理环境影响、浙江战争影响的内部因素,分析了船拳南北文化兼 容、各具特色、注重礼仪的文化特点。 有关船拳研究的学位论文有 两篇,一是张树勇的硕士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杭州船拳 研究》,这是一篇较为全面的概括杭州船拳的论文,其中有意义的 是将船拳研究置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较为重视船拳文 化民俗方面的探讨。 另外一篇是丁丽萍的博士论文《吴越武术文 化研究》,她从船拳的行为模式、技术体系等入手,对船拳的文化成 因和文化特色进行了简单的解读。 她认为地理环境是船拳形成的 物质基础,防御保身的目的是船拳形成的内部动力,迁移和战争为
黄国平、黄永良:《长三角地区船拳的源流与特征考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年第10期。
船拳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她认为船拳具有南北相融、技艺 兼容和注重礼仪的特点。 她的这些观点和本研究的结论是相近 的,在一定程度上为本研究提供了辅证。
三、关于船拳传承以及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姚应祥《具有地域特色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 展———以湖州船拳文化探究为例》主要探讨了湖州船拳的发展现 状,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渐脱离舟楫生活, 而保护措施不健全,推广力度不够以及民间拳师与民间组织缺乏 等问题,造成了船拳传承后继无人的发展现状。 文章同时提出了 船拳传承和发展的举措:一是加强立法,加大宣传,保护好湖州船 拳文化资源;二是依托高校学术机构,建立民间体育社团;三是与 旅游业有效结合,凸显江南水乡文化;四是开发校本教材,把船拳 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五是与社区体育结合,将船拳引进大众健身项 目的行列中。 文章对船拳的传承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发展措施。 徐金尧、康吕赐《嘉兴南湖船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从 嘉兴市南湖区东栅中心小学1126名学生中抽取了五年级90名学 生,从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方面比照学生练习船拳前后的状况。 学校根据小学生体能特点设计了四段徒手套路和以金庸小说“江 南七怪”为原型,编排了器械套路。 学生主要分两个学年进行练 习,学生的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并产生了良好的社 会效益,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作者扎实的实验数据为船拳的健身 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挖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徐金尧、康吕赐: 《嘉兴南湖船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第6期。
毛逸伦《江浙地区船拳历史源流及特征的探析科探讨了船拳 发源于吴兴双林的因素:一是经济繁荣;二是文化教育发达;三是 传统影响与自然环境。 该文重点分析江浙船拳的文化因素:一是 水上交通风俗;二是防御保身的历史;三是移民和战争的影响。 文 章主要介绍了浙江的舟山、温州、杭州、湖州等地的船拳特色。 遗 憾的是,苏州、镇江,甚至上海的青浦、松江船拳未能提及。 张树 勇、傅芳芳《民俗学视野下的杭州船拳研究狎将杭州船拳界定为 “集地方武术套路、十八般武艺、民俗体育项目(滚灯)等内容于一 体,在地方灯会、吉庆、祠庙祭祀、庙会及武术活动中,以船为单位 进行的武术竞技和表演,并在当地形成的一种长期传承并得到大 家认可的、有组织的武术活动形式”。 文章总结了杭州的民俗特 点:鲜明的地域性、明确的节令性、技击与艺术相结合、表扬与经济 相结合。 文章同时提出了杭州船拳的发展策略:一以村落为单位 构建传播平台;二要突出文化特征;三借庙会扩大空间;四与其他民 俗有利融合。黄永良、程英俊《论舟山船拳》分析了舟山船拳非物质 文化遗产“活态”土壤,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追溯舟山妇女防海 盗经验及舟山谢洋、开渔节等习俗对舟山船拳文化的影响。 海洋性 体育活动,海岛生活方式对船拳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秦
浏览3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