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功缘念:起念即是练功,练功不离起心动念。缘念亦是练功亦是福田亦是成佛炼祖 的道场。身心一合,力气一合,意念一合,识知一合,筋骨一合,风血一合,地骨一合,水液 一合,火暖一合,双手一合,双足一合,双臂一合,双腿一合,双目一合,双耳一合,双鼻一 合,口舌一合,脑髓一合,五脏一合,阴阳一合,前后一合,毛发一合,甲肉一合,一合一合, 一合百合,百合而一合。一合而合,不和亦合。身心意念气力,随之人化导一,如人母胎无 而不有,有而不无。其大则身,其小则微,大至身心四大调和,小至细胞分子,无不和合而 生,向逆则亏。身心通达,自性本显,内气不调外刚亦假,外相不调内心安然亦不获益。故 有身安则道隆之言,一而如是。人身小天地若不通达明了,还想了悟自然外之逆境顺意, 实属盲人摸象。偈言:万物开桩,太虚归心。通体合物,空有不碍。浩量磁海,如宝藏身。 佛光注照,禅道梵今。
行住坐卧觉知身心,调度本心空静松灵,纳息平念安住摄心,从没念的当下开始修起。 观照从大人小,从小人细,从细人微,从微人毫、从毫人色、从色人无明、无明人行、从行人 识,从识人名色,从名色人六人,从六人人触,从触人受,从受人爱,从爱人取,从取人有,从 有人生,从生人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人行灭,行灭人识灭,识灭人名色灭,名色灭人六人 灭,六人灭人触灭,触灭人受灭,受灭人爱灭,爱灭人取灭,取灭人有灭,有灭人生灭,生灭 人老死忧悲苦恼灭。一切众生,不能见于此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 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勤当思惟,守护一念,一念者谓菩提心,菩提心者,名曰大乘。大乘乃自利利他之根 本,利他先利己。念念常勤守护是菩提心,勿令忘失。纵有五阴四蛇,三毒六贼,一切诸 魔,来所侵扰,终不能变是菩提心一因获如是菩提心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难可沮坏,因 不坏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能 远离此无常杀鬼,生老病死诸等苦。当下入手尝试自己以心用心去沟通,此段功法的妙用 就是内止息修戈功,常'日身体内的器官不停的为我们此假合体一直劳累奔波,从未用心的 对它说过声谢谢或感恩,此时放下一切杂念用心的身心去慰问身心每一部分机体,让他们 此时此刻充分的休息片刻,把所有受伤过的部件一一检查修缮下,放下一切虚假于伪装, 放下一切的自傲与自卑,放下一切恐惧与瞋怒,放下一切该放下的,最终连放下的念头也 要放下,一一地聚善念养正气,纳须弥之光明融身心以悲力除污疾。当下的能量是成比例 的被身心吸收驾驭,贪瞋痴起来的时候恰恰相反,正能量暗淡无光,精气神被邪气入侵,腐 蚀吞浊着我们的戒定三昧之储存,犹如赌徒失利,再多的财务也经不起它恶性的循环,当 清醒时方知已经是乞丐。我们内心的能量与宇宙是共同的,宇宙界有多少能量我们内心 就有多少能量,只要我们能善驾其心不做颠倒失利的赌徒,那么我们离菩提的宫殿就不远 眼前。《楞伽经》经文云:宇宙万物的根本真相是一个意义的结构,也是一个万法唯心的 道理,落实在人类存有的意识形态中而言的话,世界的景象乃随念力而显也由心而变,对 于世人一直存在有的念欲求的那个世界实相终极境界的意义,也就是那个人道的佛境而 语,所应该做的力行就是悲除所有因妄想颠迷而执着的妄境,妄境消除则自心所显现的谛 境就是人佛之智了。所以心法的修持是第一要务。
《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 不办。”可见佛菩萨对内心修止自性功夫的重要性。与内心脏腑沟通疏离完了就要由内及 外的与手足六根六尘修正了。在练功中如何境界出现都要以慈悲心智慧念来感恩觉照 它。内心随念力的自然共招力,宇宙之源的能量信息是相同遍在的,不存在此处有,彼处 无,甚至像我们用手机有的地方可以屏蔽信号,在自然法界里面是没有分别的,也是人们 无法屏蔽得了的,此中的大器与胸襟,量周沙界,心包太虚用之合适之及。若每人内心不 被外相执著所颠倒迷惑,通过修炼皆可达到。那时就不用见事问怪了,任何现象皆在我们 的自性内,不需外求。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 身不调心J三藏十二部皆在一个起功势里面,这不是功夫的动作,而是演绎人生的一部大 藏经。更是一部生活真理的写真,亦是一生命礼赞的仪轨。风水磁场,天气预报,善恶事 情皆在变化,知识因果成熟的早晚。《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 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J自然界的力量是非善非恶、非正非负、因众生的福德而差别显 现之,对有执着障碍的我们为种相应缘,才迷身与相应法的。遇境练心显得尤为重要,对 念修功,行功间无招无势,无念为宗,借境修心,念是功法,境是势诀,有呼吸则有功夫,有 功夫则有道场,有道场则有修道者.方能续佛慧命,绍隆佛种。所谓:步步皆禅机,处处皆 道场。行住坐卧不离呼吸,归宿到呼吸身上,有呼吸就有念头,有念头就有好坏善恶,有二元对立就有矛盾,即非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六根对境起心动念皆是罪,观境如一,本自 不动性空缘起,逆水行舟道近情亦近,非弃世间伦理法则,是超越世间一家之情、一村之 情、一城之情、一国之情,这是一种大舍之后不得而得的大得之情啊!
人身的存在,是一个五蕴积聚的结合体,除肉体色身以外,其余四蕴都是一种意识形 态的结合体,人存有者的身体宇宙观的结构心理,佛教是交给心色二法构而成来说明的, 而佛家讲无我,即是五蕴积聚的存在我体的实体性,一方面是以聚而有,无聚则无,聚因缘 起,辗转相互,人我灿然,故而根本无我之实体;二方面它不清净,缘起起于无明,爱执展 转,业力牵弓I,聚而不散,迷复又迷,非一个理想的存有境界,故应离迷趣人法体真我自性。烦恼罪业的来源是心,修证清净的功夫活动的根本义因也在心,故为由心灭罪,实为 减其再聚,为业之实体,所以有忏悔的修门,功夫是在自心上修炼的,而非社会意义的有 罪无罪,亦非社会意义的是善是恶,从成佛之道唯是众生自度之义,功夫宗宿皆在自心境 界的清净觉醒上,根本与外在社会观点的赋予摄取认同之事无关系。
身意一处、无念、无相、无住、无二相、离境、无缚,随呼吸念头的生灭起伏,固始无断观 察之,观察到无前生后灭为度。渐转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小而觉 有,大而觉空,觉察身心意念每刹那的成住坏空,原子细胞的生灭更新变化,前念分子的衰 灭正是后念新分子的组合体,肌肉体肤每时刻都在变化着,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那么细微 而已,但它却时时在变化着,所以很难说得清楚哪一念是属于我自己的。四大聚则成物、 四大散则分散、尘土不离,水冰除了名称的不同与物理转化的各别终归是一。前念的物质 滋养了后念的物质,后续的物质又依附着前念物质的养分而成就着自己与其它物。物质 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发出什么样的念力就会招来什么样的果相,连无情的植物都能感觉 到人类的念力,更何况人们自身或其他物种呢?我们只有将此身心道场相续下去,大道智 慧方能显圣。人身小宇宙大道场,点水汇聚成大海,点滴的空间却贯穿宇宙法界的能量, 由此进入毛发皮膜筋骨髓血、通于虚空宇宙。统归毗卢法界性海.此功夫的过程亦是认 识自己的过程,了解自己的过程,更是明了生命本际的大道。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 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生活是禅,心内领纳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 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 是定。(如诵经、拜佛、行禅、阅藏、出破、过堂、打坐等;面对外在六根六尘考验时,五蕴的 四大假和是否能平静呢?枯默静幽的难耐,忍辱负重修学,意识的散幻还是坚定不移。汗 水物质反射的种种反应堆积而来,再观察不精进为外物的动乱时,难忍度会倍加。而当下 转境去找疼痛难忍点,其实根本不知是何处在难忍。内心时常在生活中去观照慢慢没有 了贪著,定自然而生,智慧大悲种会融合生活艺术的每一部分,正如古拳谱讲:练功场上步 步皆道场,处处皆禅机。祖师教禅时的棒打声喝,修禅中八十行脚的赵州和尚等。心有 禅:坐也禅,立也禅,行也禅,卧也禅,时时处处莫非禅悦啊!)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 光了!”
浏览2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