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唐宋武侠的发展

实际上从汉朝武侠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与国家政权进行反复对抗直到被镇压 下去之后,武侠便一直在民间涌动,但不论怎样武侠已经失去了上层政治力量 的支持和相助,或者可以说是利用,武侠们也只能浪迹于民间,行侠于闾巷, 同时也正是这些武侠的不时闪显才使武侠精神得以流传延续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的人们已经把那些以武制人、放荡不羁、行踪不 定、快意恩仇的人视为武侠。这一时期武侠的情况较为复杂,其中确有一部分 侠士以施爱尚义的淳厚武侠之精神为己任,延续着那种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武侠 文化中善的一面;但也有一部分人以两汉豪侠为楷模榜样继续以暴凌弱、结交 豪强,效仿着武侠文化中恶的一面。从汉朝以后直到隋唐,侠作为一种时尚标 志和享乐的消遣的生活方式进入了上层社会文化圈中,游侠的生活方式也为贵 族们消遣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武侠文化中那种勇武强悍、扶弱济贫、快意 恩仇的武侠精神早已消失,这也可以说是武侠的一种异化。但在民间侠义精神和武侠文化却一直延续和发展着,特别是唐代多年没 有战争,人民生活殷实大众社会十分发达,这也为武侠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 会基础,武侠开始在一些民间艺人中出现。因为唐代杂技盛行于民间,而很多 杂技演员都精于武术,在唐时的传奇武侠小说中,很多都将杂技和武术相提并 论。如皇甫氏撰的《原化记》中记的嘉兴神技、张族的《朝野佥载》中记的轻 功、唐骈著的《剧谈录》中记的内功和指功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唐时 武侠已经平民阶层产悄然兴起。这一时期出现的武侠大多正如李白的《侠客 行》中描述的那样“十步一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宋代以来随着武术攻防技术的日益完善和广为普及,武术已经不再是某个 社会阶层、某些社会群体的专有物,而是整个大众社会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武术渗入到平民生活当中,于是便形成了众多的武术团体。以师徒传承武术为 主的技术体系和宗派相别的人际关系体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直至最后形成了 极具中国形态的独特社会范畴——武林,武林是中国民间社会所独有的一种社 会现象和文化现象。随着武林的出现同时又出现了一个武侠驰骋发展的重要区 域——绿林。潘玉采认为在绿林社会中,近代大侠主要活动在三大部类中:镖 师类、刺客类、响马类。武侠文化至此以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可以说宋以后“武侠的形象及其独立 崇高的人格精神都已臻成熟完美境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推崇,武侠成为佩 剑的民间神,武侠精神所涵括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广大民众意识深处的最高偷 价值和行为标准。” ®文学中的武侠文化和影视中的武侠文化3.1文学中的武侠文化文学作品中的武侠从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开始,《游侠列传》叙述 了汉兴以来朱家、田仲、剧孟、郭解等民间游侠事迹,褒扬游侠功德,首次阐 述了游侠的人生信念和行为准则,是对侠义精神的极大肯定。甚至从某种意义 上说《游侠列传》是武侠之源。两汉以后儒家思想日渐成为显学,成为统治者用以收拢人心建立封建专制的 主要思想工具,而“以武范禁”的武侠们也被汉朝皇权打入底层,所以至汉后再 没有一本正史如司马迁那样正面歌颂武侠,只是从零零星星的著述中窥视武侠。❶ 高文.全唐诗简编|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5: 365-366.❷ 潘玉采.中国全史简读本•武侠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 189-192.❸ 董跃忠.武侠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7.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一些志怪小说出现了武侠的影子。如东晋干宝撰的 《搜神记》、刘义庆作的《世说新语》等。唐代出现大量的笔记小说、各种传奇 和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武侠的描述。如《传奇》中的《昆仑奴》《聂隐娘》 《原化记》中的《嘉兴神技》《剧谈录》中的《管万敌遇将士》和《张季弘逢恶 新妇》《甘泽谣》中的《红线》、还有被称之唐人武侠小说之冠的《虬髯客传》 篇等,这些笔记小说掀起了我国武侠小说史上的第一次浪潮。从魏晋南北到唐 朝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对武侠的描述也有很多, 如《乐府诗集》在《结客少年场行》及其变体《少年行》《少年乐》《少年子》 《长乐少年行》《长安少年行》《渭城少年行》《邯郸少年行》等就收集咏侠诗64 首,其他诸如李白、杜甫等诗人在其诗歌中也多次提及武侠。到了宋、元、明清之后活本武侠文学兴盛,在现存的宋代话本中如《史弘 肇传》《山亭儿》《扬温拦路虎传》都专门描述武侠们的英雄故事。而至于侠义 公案小说《施公案》《彭公案》《小五义》《于公案》《永庆升平》以及《三侠五 义》《水浒传》、“三言二拍”等描写武侠的小说更是大行其世。这些小说的产 生推动了我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创作。中国真正现代意义的武侠小说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1921年平襟亚主 编的《武侠世界》月刊创刊,次年包天笑主编的《星期》周刊开辟了 “武侠 号”。特别是1923年平江不肖生写的《江湖奇侠传》问世标志着正直武侠小 说的开始。自此,武侠小说家大量涌现,武侠小说风行。据不完全统计,仅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武侠小说作者就有约200人,作品总数可能超过 千部,字数超过3亿。武侠小说的创作出现了一个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百花 齐放的繁荣局面。从流派来看,形成了以天津、北京两个北方都市为中心的北 派武侠小说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武侠小说两大流派。从作者队伍来看,主要 是南北著名的文人、报刊编辑、出版家、大学教授等。其主要作家、风格流派 及其主要作品有南派江湖传奇派向恺然(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江 湖大侠传》《江湖异人传》《近代侠义英雄传》,历史演义派文直公的《碧血 丹》,帮会武侠派姚民哀的《四海群龙江》《碧帽山王》,男女侠义派顾明道的 《荒江女侠》,北派风俗人情派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正续集》《大侠殷一官轶 事》,悲剧情侠派王度庐的《鹤惊昆仑》等“鹤铁五部曲”,社会写实派宫白羽 的《十二金钱镖》,奇诡神理派朱贞木《七杀碑》,武功技击派郑证因《鹰爪 王》,奇幻仙侠派李寿民(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据魏绍昌编《鸳 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统计,南派武侠小说作家有162人,北派武侠小说作家1人,尽管北派武侠小说作者的人数和数量比南派要少得多,但其影响却比南派 要大得多。王海林提出由于20世纪50年代复兴的武侠小说具有与20~40年代的武侠 小说明显不同的特点,海外通常称之为新派武侠小说,相对称20到40年代的 武侠小说为旧派武侠小说。®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个标志是1955年梁羽生的《龙 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上连载并大获成功后,相继掀起了一股武侠热 潮,席卷了香港、台湾和整个华人地区。新派武侠小说之新主要是体现在题材 的叙事手法和模式的新,思想和语言的新,他们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五四 新文学的经验,突破了旧武侠小说的模式“行侠一报国一封荫”,实现了自身 基础上的超越和变,在“求新、求变、求发展”中迎合了读者的娱乐需求,体 现出了新派武侠小说审美的共向性。新派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文学的一个登峰 造极的发展。可以说,凡有华人地方就有新武侠,它已成为富有象征意义的中 国文化文本。而新派武侠小说家的代表人物首推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大家, 当然诸如温瑞安、萧逸、卧龙生、诸葛青云、曹若冰、忆文、司马翎、陈青 云、云中岳、上宫鼎、司马紫烟、东方玉、独孤红、柳残阳、秋梦痕、倪匡、 金童、了情等的作品大多只是模仿金庸、梁羽生、古龙的写法,缺少自己独特 的东西而难以超越上述三人。但正是这些新派武侠小说家的共同努力,使新派武伙小说不仅有奇特的想 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刻的内涵。通俗而不低俗,武侠是表 象.世情是核心,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地写出了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

浏览2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