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体思路
3.1针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调查通过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山西省武术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现状,包括政策、资金、法律、传承人、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力等基本 情况。研究分析影响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承与发展的因素,总结影 响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种相关因素,给出适当的保护措施。 从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探寻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项目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方法路径,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3.2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要为每一个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资料档案库,数据采集工作是最 重要的任务。数据采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武术非遗项目申报地的环境、非遗项目 基本情况采集和非遗传承情况采集三大部分。第一,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地的环境进行研究采集,主 要集中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第二,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详细采集包括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非遗项目活动特征、非 遗项目的场地、活动器材设备情况、服装情况;第三,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情况采集包括传承历史、传承人数量、传承人年龄、传承人个人情 况、传承方式、传承内容、文化内涵及变迁等。3.3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深入到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地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 手资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说、宗教文 化、传承人生存状况条件和非遗项目特征等。通过访谈、录音、拍摄照片、录 影摄像等手段,如实记录和收集原汁原味的体育非遗项目的真实资料。资源数 据库将采用多元的手段,为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多媒体档案库 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录音、摄像,尽可能真实、全面的记录和展示山西 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貌。3.4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状调查、信息资料采集和构建资源 数据库的同时,还将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研究,研究将围 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文化空间方面的研究;文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族群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文化安全方面的研究;流变与传承方面的研究。总而言之,在山西省尚未有学者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大规模的 实地考察的研究,尚无学者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进行深入 研究。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如果对山西省武 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承与保护,而且也有利于山西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和提高。第十三章对武侠文化的认识与批判记得张艺谋的《英雄》上映的时候有这样一句广告语:侠义恒久远,英雄 永流传。江湖心未老,侠客梦不醒。这是中国人极具特色的民族心,同时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沉思的一种文化现象。时至今日,对武侠梦的演绎越来 越风起云涌,从司马迁的到金庸,从《英雄》到《功夫》以及当前大量充斥荧 屏的武侠剧,似乎中国的武侠世界一直在延续发展,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武 侠世界已经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津津 乐道于武侠的功力高深、侠义精神、快意恩仇、江湖义气,而没有人去反思, 没有人去追问,更没有人去批判,一任这种与这个时代要求并不一致的杂音兴 盛留存。1 .武、侠、武侠文化的概说1.1武的概说武侠文化首推一个武字,无武便成不了侠。实际很早以前武侠这种提法 主要是因为,这些“侠”是用“武力”去解决人世间的一些问题,并不是这些 侠的实际武功有多高,这和当今人们理解的武功有很大出入。武在《说文》: “武,楚庄王日: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于省吾在《释武》:“武从 戈,从止,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有武器, 戈即武器也。”。在最早的武侠中,最著名的有晋国的豫让,吴国的专诸、要离,齐国的聂政,卫国的荆轲。他们并不全都精通武艺,但经历却非常相似: 最初都是蛰伏于民间下层的豪杰或游侠,后来受到某些权贵的赏识和敬重,于 是他们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舍身行刺这些权贵的仇人。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中国李格非.汉语大词典•简编本[S〔.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4. 早期的武侠人格特征和伦理价值取向——士为知己者死。这一新型观念对民间 社会影响重大,知恩图报从此成了中国大众的行为规范和积淀于文化深层的古 老民族传统流传至今,可是没有一个人去问这个“知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该不该去报,去报的乂是什么样的“恩” ?但无论怎样,这一时期的武侠其 “武功”并不怎么出众,真正能一击而中的几乎没有,而使他们成名的也不是他 的赫赫武功,而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式的慷慨激昂与豪 情壮志。1.2侠的概说侠在《说文》记载“侠,俾也。从人,夹声”。“侠” 一词出现于战国晚 期,是“养士”之风盛行的产物。韩非子给“侠”下的定义为“弃官宠交谓之 有侠。"《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恐怕是“侠”字的 最早记载了。冯友兰在《原儒墨补》一文中曾指出:“侠之一字则在晚周较晚 的书中,方始见。”在较早一点的古籍中有类似于“武侠”的一种称呼。如 “国之豪士”(《管子•问》)、“豪杰之士”(《孟子•滕文公上》)、“剑士”(《庄 子・说剑》)、“死士”(《墨子・备梯》)等,不一而足。《墨子•经上》曾有 “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的话,《墨子•经说上》也有“任,为身之所恶以成 人之所急”的解说。行侠,一般被人们称作任侠,那么,《墨子》中的话可能是 关于“侠”的概念的最早阐述。《史记•季布乐布列传》中载有“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 楚”。《三国志•魏志•张辽传》中载有“少以侠闻,振穷救急。”。但最早和 最精确的恐怕还要数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今游侠,其行虽 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 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包司马迁对侠的描 写虽着墨不多,但准确勾画出“侠”最基本的特征,成为后世侠客争相效仿的 一种侠客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给侠是以一种很正式的名 分,而且司马迁还特别写了一章《游侠列传》,这将侠提高到一个很高的社会 地位,后世除班固的《汉书》在卷92著有《游侠传》夕卜,其他史书中再没有了 侠的踪影,侠成为远离正统社会的一个影子,每个朝代都有,但再无人记载, 李格非.汉语大词典•简编本[S].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XX), 4.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5 : 896-897. 也无人敢记载。司是班固的《游侠传》与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已大有出入, 究其原因:一是侠士已经开始蜕变,二是统治者对侠士的看法已经转变,三是 儒家已经确立了正统的地位,而那些“以武犯禁”的侠自然也就只能待在“江 湖”,而再也进不了 “庙堂” 了。1.3武侠文化的概说对武侠文化现在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包含武侠、武侠文学及武侠伦理三个 部分。认为武侠通过行侠仗义阐发并实践着武侠伦理,武侠文学则口述笔传武 侠事迹,同时表现和总结武侠伦理,并使武侠伦理得以广泛传播,代代相沿。 武侠与武侠文学之间亦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武侠是武侠文学的源泉,为武侠文 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武侠文学则又影响和规范着后世武侠的行为,反映出武 侠的时代特征。此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就成为社会上一大独特的文化现 象一一武侠文化。°
浏览2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