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一种以技击为本质功能的传统体育运动,武术的美感无一例外 地以技击为核心,各种外在或内蕴的武术之美也都首先统一于技击本质的 宏观指针。一旦离开技击的本质特征,武术套路运动的各种美感和意韵便 失去了和谐的根基。
(一)健与美的统一
以技击为本质的武术之美首先指武术运动员矫健的体型与古朴的武术 服装相结合而显示出的一种含蓄而刚劲的力量之美。其次,武术每一个动 作的运动造型,也都表现着运动者内在情感与外部形象因为技击追求而有 机统一的美感。
(二)刚与柔的相济
刚与柔的相济指武术动作在力量和速度上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感。武术 的刚柔相济,贯穿于全部套路之中,形成了特有的虚实相间、动静相合、 紧凑连绵、起伏跌宕的风格。如拳术中翻子拳的动作勇猛激烈、密集灵 活,其势如暴风骤雨、风卷残云,给人以雄浑、劲促、刚健的感觉。而八 卦掌的步法灵活、身姿轻盈,其势有如流水浮云、清风徐来,使人无形中 产生一种舒展、轻灵、奇巧、柔美之感。
(三)虚与实的变化
虚与实的变化指由于虚实转换而呈现出的武术美感。虚实是相辅相成 的矛盾统一体,武术中的虚实变化,不仅表现在外部动作形态的变化,更 主要地表现在意念和情感的变化方面。在以技击为意想的各种情景中,这 种虚实莫测、真假难辨、声东击西的错综变化,构成了武术动作的特色, 蕴藏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意象。
(四)动与静的相问
在技击技术的追求之下.武术必然是一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变 化过程,因此“动迅静定”也构成了武术运动非常突出的美学特点。尽管 武术流派众多,各种套路千姿百态,但对动静都有具体形象的要求。像查 拳强调“行如风,站如鼎”;华拳讲究“动如奔獭,静如潜鱼”;形意拳 要求“动静相间,节奏分明一:八卦掌注重“掌如穿梭,动静圆撑”;即 使全套一气呵成的翻子拳,也有“行如风雷动似雨.坐似泰岳静如山”之 说;其他如劈挂拳等也皆是“以静人动则有法,以动人静则有形”。武术 中的动,可表现为激烈的勇猛形式;也可表现为舒缓的柔慢形式。激烈勇 猛犹如蛟龙人海,掀起连天波浪,舒缓柔慢则如莺飞燕舞,流水潺潺,从 而呈现出动迅静定、动静相间的独特运动之美。
第三节中国体育武术文化的美学展望
武术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历来重视文化 教育,但从来不忽视强身健体和运动素质的培养,武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 的身体文化形式,不仅具有现代体育的功能一一锻炼身体,同时作为一种 文化载体,兼具促进德、智、美及个性发展与完善的教育功能,是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国粹)。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生产与生 活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本体核心。人类 社会的一切活动形式,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类正是通过这 种实践活动,才历史地形成了人的认识系统、人的意志和伦理观念以及人 的审美感受,即人的主体性。马克思曾经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科学 命题,并且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态”。马克思是站在 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美的本质和根源做出了科学的揭示,为美学的研究 指明了方向。根据马克思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美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社会实 践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人类文化学的历史发展的实际已经证明,人类是 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了一个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的 美的世界。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或文化现象,都是人们从事各 种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定劳动创造的成果。这种以劳动创造出来的成 果,既有一定的社会实用价值,又有一定的社会审美价值。这其中又极大 地蕴含和寄托着劳动创造者完全的社会生活体验及人生精神情感。
武术的实用价值是显而易见和人所共识的,它的作用首先是服务于人 们的搏击格斗、防身自卫、健身强体等实用目的。与此同时,人们又深刻 地认识到,武术也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精神表现性和艺术审美价值。武术作 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它所具有的健身性、技击 性、艺术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特性,此“三性”高度地凝聚着武术创造者们 深刻的社会实践及生活体验、精神情感和人生智慧。千百年来,武术不仅 是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而且更是民族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它是物 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创造成果。武术之所以长久不衰地生存繁衍在中华大地 及各民族的民众之中,长期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得以极广泛地流传、 继承和发展,正是因为武术具有健身性、技击性和艺术性的这种实用功能 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根本特性。也正是出于武术的这一根本特性,才使得 武术具有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风格独具特色的各种武术流派 和体系,不认真研究和探讨武术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便不能全面而深 刻地反映和洞悉中华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健身性和技击性的实 用功能,而且更是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性和审美功能。随着人类社会跨入
文明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 人们对精神生活和情感体验的需求,促使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实现美的愿望 将更为强烈。与此同时,人们对武术的功能价值在观念上的认识也将随之 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武术的艺术特性和审美功能必将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发 展,武术向表演艺术化方向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 术自身的发展和时代文明进步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欣赏的需要,使武术 美学应运而生。美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中华武术是美的化身,中华武术是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归属。
第一节体育武术文化的象形性
一、从汉字中初探象形性
汉字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事项的主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文化,是 中国文化的代码,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 促进作用。汉字可以传达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只有通过汉语汉字的传播, 文化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得到交流、发展和长存。中国文化灿烂辉煌, 从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就足以证明,而这种功劳,是应归 属于汉字的。
象形字象自然人、物之形,如日月山水、人目口手、牛羊鸟鱼、禾 草竹木、玉石缶皿。有象侧面、象正面、象全体、象局部、横看、竖看等 多种象形方法。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字;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个符号; 会意字是由两个以上象形字、指事字组合而成;形声字是由象形字、指事 字、会意字组合而成。后来的假借、转注也能寻找到象形的演变轨迹。象 形构成汉字造字的基本思维方法——象形思维。
象形文字的产生,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圈 形来做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 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 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 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 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廿”(草的本字)是两束草, “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 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 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 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 础,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 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简 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汉字本质上是象形的,汉字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正像唐汉所说: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字母语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 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就是 一种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诸多的象形文字,将中国人的“民生”固化在表形和构意之中,像棱镜 片、万花筒一样,折射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真实地反映了我们 祖先的思维心态。
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后来虽几经变迁,但至今还或多或少、 或明或暗留存着一定成分的象形性、象征性、表意性。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目前仍被广泛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记 录中国历史的最直观符号。汉字的文化内涵大致可归纳为象形性和心里概 念两大特征。在汉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汉字凭借这两大特征传达着特定 的文化含义,中华文化也利用汉语言文字的这两大优势传达理念和思维。 汉字的象形性使其不只拘于字意的传达,也可实现图形的传达,并有很强 的可塑性,在其简洁、抽象的字形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浏览1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