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交锋,只见刀光剑影,寒光闪闪,使人惊心动魄。彝族是一个崇尚武术 的民族。彝族武术包括“决打”和“花梢”两类。“决打”,即敌我双方 你死我活进行对打,也就是对练和散打,攻防性很强。武艺高超的彝族人 不但在山寨有很高的威望,就是在异地村寨也很受尊敬。“花梢”则着重 表演,表演时夹杂民乐伴奏,或在跳花鼓中进行,动作熟练,花样较多, 吸引力强,可以达到锻炼和娱乐的双重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彝族民间武术的抢救、发掘、整 理和发展。彝族武术为增进人民的身心健康,丰富山区精神文化生活,都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古老的兵器最终被先 进的武器淘汰了,于是决打演变成为花梢,表演时还配上大鼓、大皴、啖 呐和铜锣等乐器,成为一种娱乐的形式,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时至今日, 彝族武术又由彝族花鼓作前引,成了一种促进身心健康和娱乐的民间体育 了。逢年过节,山寨的彝族青壮年都在寨内寨外的草坪上耍花梢,有时还 要到外村去耍。
彝族武术中,兵器较为丰富,有小刀、单刀、双刀、大刀、钩镰、 剑、链锤、链条、流坨、棍、链夹、古杆、钉把、铁齿、三尖叉和长枪 等。
- .彝族波长剑。此剑源于清代。刃体宽大,近尖处路窄。全体作火焰 形或波折形,左右曲折,刃下部尤弯曲。刃长2尺余,柄长 5寸,柄与鞘 之形式无定。茎与护手略为十字形,护手一边另安一直性护手,柄首做圆 盘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项,全柄钢制,刃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相问 刻有一星形。
- .彝族短体插刀。彝族刀术流传较为广泛,主要有短刀、长刀、小 刀、大刀之分,长柄刀中又因刀法各异而有“关公刀” “蔡阳刀” “梅花 刀” “春秋刀”几种,这些刀术大部分属于祖辈相传。关公刀由拖刀上 阵、举刀亮相、挥刀护身、飞刀回马等动作组成;蔡阳刀的基本动作则由 背刀上场、试刀、左右转身砍杀、亮相、前进、拖刀再杀等组成;梅花刀 的基本动作由持刀上阵、试刀、梅花刀路、左右砍杀等几种动作组成;春 秋刀历史悠久,刀术为世代相传,舞刀时,有单刀独杀和双刀对杀之分。 彝族短体插刀是彝族男性插于腰带之中的曲刃短刀,有牙柄及钻花银鞘。 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刀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 曲度。刃形精美优质,极为锋利尖锐。
- .彝族的棍术也很有特色,有花棍、前门棍、骑马棍、棍棒对练等。 在牟定县江坡乡龙排村流传着一种类似“金骨棒”的齐眉棍,高不过眉, 粗能手握,用坚硬的木料制作。其打法大体与春秋刀相似,单打、对打均
可,男女都能操用。这种齐眉棍在操练到紧张时,舞者犹如在棍影圆圈之 中,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除了以上所讲的刀、棍等之外,彝族还有射弩、流星等奇特的器械 功夫。流星是彝族祖先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武艺,流星即流星锤,是武术 器械中的一种软兵器。它由一根一丈五尺长的绳索及绳索一端的小铜锤构 成,铜锤大如鸭蛋,舞动起来快如飞,有如划破夜空的流星一般,故而得 名“流星”。清朝初年,彝族各村寨各民族由于事务纠纷常引起格斗,为 了抗敌自卫,彝族人开始使用流星。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星表演已成为彝 族节日的传统活动流传下来,对活跃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体质都起 了很大作用。流星没有固定的套路,由七至八个单动作联结而成,有“浪 子踢球” “金丝缠臂” “青龙出洞”等,可由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 击打,只要舞动起来,对手在方圆两三米内不能近身,很容易击倒对方。 流星的运动方法以缠、抛、抡、扫为主,要求演练者做到缠绕抛抡、收放 自如、软中见硬、力点准确。不论哪种招式,绳子在身上缠了多少圈,都 能一招一招地解脱出来,打出去。老武师说“巧打流星顺打鞭”,就是说 练流星要有巧劲。练流星要求有较高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爆发力等素质, 特别是颈、肩、腰等关节要灵活,因此特别适合于青壮年演练。
彝族武术多为祖传,很多彝家村寨,都有本族拳师。据说在新中国 成立前,峨山县高平村有一位名叫普朝清的老人,自幼习武,功夫非凡, 腾空飞脚高过人头。有次练功,他原地一个腾空飞脚踢响天花板,接着轻 轻踢倒旁边的妻子而以坐盘式落在妻子的凳上。普师傅传下的高徒有柏育 才、柏育德、柏应昌、柏应明等。
(三)壮族武术文化
广西壮族武术起源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花山崖壁画就表现了 很多壮族武术操练时的情景。花山崖壁画是二千多年前古越人所作,壁画 里的武士们身高体壮,壁画中的战阵还展现了很多刀、剑、长枪、手镖、 山弩以及竹箭等武术器械,这说明了早在二千多年前,壮族武术就已经颇 具规模。
壮族拳是广西壮族人世代相传的武术,相传这一武术起源于唐元。壮 族人民在长期的狩猎中,观察和研究各种野兽的站立、蹲伏、奔驰、闪展 腾挪的姿态和特征,并将豹的跳劲、蛇的柔性、鹤的轻盈、虎的雄姿等揉 入壮拳套路中,形成了较全面的壮拳“十形”,不但丰富了壮拳艺术美的 内容,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象形武术的内容。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著 名的壮族义军首领侬智高精熟壮族拳,并将它广为传播。王安石曾称誉壮 族兵将“粤右良兵,天下称最” 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壮族女
英雄瓦氏夫人将这古老朴实的壮拳揉进了北长拳功架,使后来壮拳兼备大 架子,这一功夫在抗倭前线大显身手,屡建奇功。
壮族拳吸收了壮族悌悍粗犷的特质,拳势刚烈、短打标掌、借声发 力。该拳种采用“站椿” “打沙袋” “打树椿” “走梅花椿” “七步铁线 基本椿功”等功法练功,进退起伏以四门为径,出入变化讲求轻、灵、 捷、活四要,练习时以套路为主,很适合在广西山区演练。
壮族器械打斗术,在壮族武术中与徒手技击术一样占有同等重要的 地位,其所用器械品种繁多,包括雪花盖项刀、八卦良棍、白鹤棍、铁线 棍、九子连环棍、九下手(棍术)、三叉、春秋大刀、三指快把、鱼尾 叉、标、长板护身凳、飞坨、竹篙枪术。现代壮拳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 有:桂南龙州的农式丰、钦州的覃明高和谭永能,桂西北的宜山蒙国栋, 桂西的田阳黄大略、李永茂、黄祖全等,他们的壮拳演练十分纯熟,对壮 族武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蒙古族武术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蒙古”这一名称较早 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 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 “萌古”等。
“搏克”是蒙古语,可译为摔跤,有结实、团结、持久的美好意义。 搏克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摔跤运动中,保持民族特色最完整的对抗性竞技 运动。搏克的历史较为久远,起初具有很突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 锻炼体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 宴会,都要有摔跤手竞技助兴,并像中原历代王朝用武举选土一样,把摔 跤定为选拔武土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摔跤的佼佼者可以获得很高的荣 誉。
摔跤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摔跤被称为“角抵” “角 力” “相扑” “争跤” “报跤” “摔角”等,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 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 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 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成吉思汗在统一整个蒙古后,还 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一种手段,同时规定每次出征前、凯旋时都要召开 “那达慕”庆祝。直至清代逐步演变成由官方定期召开的有组织、有目的 的“耐日那达慕”(即友谊活动或游戏活动)。大会主要由王爷、活佛等 专门组织和训练的“专业”摔跤手、射箭手、骑手间的比武。
蒙古族对摔跤运动的重视也直接体现在传统的节日那达慕大会上,也 正是由于那达慕的存在,才使得传统的蒙古族搏克得以传承至今。从摔跤 的技法上看,蒙古族搏克的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13个基 本技巧演变出100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 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 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 为8、16、32、64等双数,有的甚至成百上千人,但总数不能出现奇数,场 面十分壮观。搏克发展到当代,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胜负标准又发生了 质变: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一点着地”即为负。这也意味着双方搏斗只 需点到为止。当胜负决出之后,胜方不可再次用力攻击对方,这与当代体 育友谊比赛的体育意识和人类体育和谐发展的趋势相吻合。随着人类社会 文明的进步,搏克的取胜标准又发生了变化,与元朝盛行的摔跤形式有所 不同。元朝时的摔跤摔倒后仍可以相搏,必须使对方双肩着地才算得胜, 为了制服对方,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因而富有刺激性和危险性。大型比赛 的获胜者有很高的荣誉,其英名在草原上长期流传。比如,运动员在一定 级别的盛大集会“那达慕”大会上获得冠军时,可以佩带“景嘎”。“景 嘎”是用五彩绸缎编制的项圈,每获得一次冠军,“景嘎”上就增添一束 五彩绸带,这是搏克运动员荣誉的象征。对于多次夺魁、年老后不能继续 争雄的老将,要隆重地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使其承担起教练 青少年的责任。时至今日,蒙古族摔跤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蓬勃地发展 着。而且,如今的蒙古摔跤不许抓腿抱腿,不许跪腿去摔;用脚的招数时 不许超过臀部,以免伤害对方的上身,充分体现了文明竞技的现代体育精 神。
(五)傣族武术文化
傣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远在唐代 属南诏地方政权统辖的傣族地区,就有秋后练习武术、刀剑的军事制度。 唐时傣族地区是南诏地方政权的一部分,受唐文化影响很深,特别在军事 制度上按照南诏的制度训练,使用南诏规定的武器,更促进了傣族地区武 术的发展和普及。傣族的武术受汉族地区的南拳的影响,亦吸收了缅甸、 泰国传来的刀法,而且他们特别重视象形取意的造拳法,双刀对练叫象牙 拳,双刀喻作象牙;对打棍叫对角,动作多模仿鹿、牛、大象相斗的形 象,演练起来,时而像小鹿逗趣,时而像野牛角斗,时而又像大象鼻战, 别有风味。
傣族人民的民俗传说中,有一对夫妻比武创拳的故事:从前,有夫妻 二人,妻子纺线,丈夫在一旁学纺线。后来丈夫提出与妻子比武,比武时 妻子被他甩到很远的地方。于是妻子找来许多人和他比,但都不能取胜。 丈夫更加得意,便在家里天天练习。一天,他看见猪吃草时尾巴转来转
去,就学了下来。这样,更是没有人能比过他了。后来,妻子看见芭蕉林 被风吹的动作,学了下来,学得像风吹一样快,回来就和丈夫比,结果把 丈夫比败了。从此就叫“峰整”,而且绝大部分武术动作名称都以“羊" 开头,如“哗锡烂” “哗火别” “峰界朵” “峰火孙扫哈”等。哮即“母 亲”的意思,引申为源流的意思。傣族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武 术起源亦甚古老,这从傣族俗文学中的另一则叙事神话可以证明:传说古 代有个善良的少年名叫占木香,与母亲到森林中的泉水洗澡,怕野兽来侵 害,就求告叭粒西.这位被神化的傣族武圣人,就教了他两种“萨”。 种是温和、柔静的“萨”,即隐身术和变化各种事物的幻术。另一种是动 的,即武术和硬气功。占木香就把石头变为保护自己和母亲的老虎、豹 子。从此傣族有了武术、气功和幻术。
从以上关于武术起源的传说可以看出,傣族的武术的起源都与女性有 关,因此,可以知道傣族武术在母权制占统治地位时代就萌芽产生了。那 位聪明的妻子从摇曳竹林的风、拍打芭蕉的雨学得参悟的武术动作,就叫 “峰整”。大部分傣族武术名称和动作名称都冠以“峰”字,“峰”在傣 语中即是母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前,西双版纳地区的“昆憨” (土司在农 村设置的常备土宫),在农闲季节仍召集本村青年习练武艺。逢年过节, 还借酒兴武,千姿百态,武术高超者,群众鼓掌喝彩。新中国成立后, 傣族武术迅速发展,在瑞丽弄岛乡有一支武术队,一年四季活跃在村村寨 寨,并辅导群众,为附近村寨、农场培训人才数百名,先后到州县进行表 演。还应邀去户育山区为景颇兄弟传授武艺。弄莫雷村武术队长罕约在 1979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荣获表演大赛一等奖。
傣族武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风格突出,与人民关系密切,并且各 地区亦不尽同,除孔雀拳外,尚有鸡拳、扫地拳、洪拳、花拳、大刀术、 单刀术、双刀术、棍术、标术(类似花枪)、洞尖术(亦叫链夹)等套 路。主要拳术有:四门拳、破四门、四门转身拳、平行拳、跳拳、合拳、 对口拳、花把、小钻子拳、三动拳、美人拳等;此外还有白象舞拳、孔雀 拳、喜鹊拳、卧虎翻桩、象牙拳、苍鹰搓脚拳、抓灰拳、金鸡拳、马鹿 拳、鸭形拳等。主要器械有:棍、刀、剑链枷、勾镰、铁尺、铁齿、铁 锤等。其棍术包括四门反卷棍、双门棍、傣棍等:刀术包括单刀、朴刀、 象牙刀、傣族大刀、傣族短刀等。剑术包括单剑、双剑等。对练有单刀对 棍,四门拳对练等。傣族武术的步法以弓步、马步、跪步为主;腿法较 少,并多用低腿,手型以掌、拳、空心拳为主。其节奏变化较大,突快突 慢,动作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方法简单、实用,表演时都以 脚鼓、芒锣伴奏,动作节奏感很强。
这是傣族人民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与生活中模仿生产劳动、 打猎活动、动作以及植物的自然形态而创造的,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 与发展。如猪尾摆动、斗鸡、猴子游戏、风吹芭蕉叶的摇动都可构成武术 的基本动作。在一次武术表演中,勘海县景龙寨的两名选手,伸开双臂, 躬腰迈步,身体向两侧缓缓旋转,越转越低,宛如林莽中两头嬉戏的野 牛。只见他们双目凝神,彼此相遇,共同发现争夺的目标,一方被激怒, 冲撞而来。接着双方压低身躯,摆动“头角”,相互撑顶。他们的攻防以 下盘为主,跌扑、摔打为基本动作,并配合戳脚、翻子的腿法、手法,组 成整个套路,把野牛打架的形态和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
傣族普遍奉佛,格斗技击的武术本与慈悲为怀的佛教教义相左,然而 傣族把武术的演练亦视为奉敬佛祖的贡献。西双版纳动海佛寺壁画中就保 留了二百年前傣族武术的壁画,极为生动珍贵,其中有练单刀、练剑和对 练的形象。又如,在古代
浏览1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