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习武范围、目的与功能,将武术分为竞技武术、.学校武术、民间 传统武术、军事武术以及健身武术等。这种分类法可以真实、清晰地反映 出现代武术的格局和发展的实际。下面以表格形式简述这五种武术分类, 如表1 -5所示。

表1-5五种武术分类












竞技 武术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它相对于民间传统武术而言,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立性,体现着现代武术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是为国 家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优秀武术技术人才的基地。现代竞技武术自然也经历着一 个从无到有,不断进化、拓展的历程,如今己发展成为以套路和散打为股肱的“两 条腿走路”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竞技武术方面做了大量的 工作,如竞赛体制的建立,竞赛规则的制定,裁判法的研究与实施,竞赛规定 套路的创编、推广和使用,特别是针对武术中流行最广、最具代表性的长拳、 南拳、太极拳剑以及长拳类的刀、剑、枪和棍等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能够 进行比赛的竞赛项目,这是武术竞赛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近十几年来, 竞技武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1990年成为亚运会竞赛项目,至1998年 泰国曼谷亚运会已连续三届设置武术项目,这意味着武术已成为亚运会常设项 目,而且曼谷亚运会首次设置散打项目,给亚运体坛武术一个完整的全貌。此外, 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后,成功举办了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 套路和散打均为正式比赛项目。竞技武术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例如,竞技武术 不练套路,也不专门练习某些固定招式,而是注重一拳一脚的具体打法和技能; 竞技武术是以基本功的练习为辅,柔韧性等方面的基本功练习所占比重较小; 竞技武术服从于比赛规则,因此打法有限,规则中明确规定不可以击打的部位 就绝对不能打,所以打法有明显缺陷;竞技武术不注重观赏性,动作朴实;竞 技武术片面强调速度、力量,相对来讲忽视了技巧,因此打法单调。
学校

武术
学校武术是在学校领域范围内开展的、以教育为目的的武术项目。其内容是选 择符合学校教育特点的武术技术和知识,通过适用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多种运动 形式;在学校体育课、课外武术活动、课外武术训练和竞赛中进行的一种有计 划入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武术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了解祖国传统 文化和培养优良品质等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 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蓬勃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 了武术协会、武术馆、研究会、辅导站和业余体校武术班等,它们成为传授武 术技能的途径。学校武术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标志,使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 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大、中、小学。目前学校武术主要是指在大、 中、小学开展的少年拳、青年拳、刀术、剑术、枪术、棍术、太极拳、太极 剑攻防格斗技术、各种健身功法等以及在军事院校、公安学校和警校开展的 以擒拿格斗、散打为重点的套路和攻防格斗技术。武术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 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地位、目的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次 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和体育课程的改革,都把武术摆在重要位置,列为传统体 育中唯一的必修内容,体现了国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课程体系时 对保持民族性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民间 传统 武术民间传统武术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传承有序的中华武术拳种流派。民间传统武 术是中华武术文化整体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与目前体育领域中的竞技武术相 比,民间传统武术才是中华武术的代表。我们不能完全抹杀竞技武术对武术体 育化传播的贡献,但必须承认,竞技武术的传播对传统武术的传播影响颇大。 从“文化结构三层次说”的角度,民间传统武术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拳种套路、 器械、功法的外显层,训练传承、礼仪规范的中间层,以及价值观念、审美情 趣的内隐层三个方面。具有整体文化特征的民间传统武术才是武术文化的主体 内容,浩如烟海的拳种流派才是武术文化的精华,舍此便不能完全代表中华武 术
军事 武术武术和军事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这是由两者的攻防格斗本质所决定的。它们 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不仅表现在武技上,更多地反映在战略战术等基本思想 理论上。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武技是作为战争厮杀的最直接手段而存在的, 因此也受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重视。中国的古人习文习武,大多是为了进而庙 堂,退而江湖,所掌握的技术也要随着自身的进退而显现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 中,并适应不同社会环境的需要。对于习武者而言,或从军以求疆场立功,或 退居山林以求自保.在这中问存在着一个人员交流的现象,一些没有军事生活 经验的百姓,因为国家军事活动的需要而流向军队,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军队 中的一部分人又会返回故里为乡民,从军队流向民间。应该说,这种交流有时 相当频繁,流动量往往也非常大,这样的人员交流,对推动古代整个武术的发 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冷兵器由石兵器、铜兵器发展到铁兵器,始终 没有改变冷兵器的基本性能和集团战术的性质。冷兵器时代是以集团的密集方 阵队形,在严格的军纪约束下进行冲击和格斗,充分体现人多力量大的集团作 战形式。其武技是士卒在战场上进行厮杀的主要技术,并在实战中涉及各种攻 防技术和理论,如用枪者必以扎为主要进攻方法,用刀者必以劈砍为主要进攻 方法,用盾者必以挡为主要防守方法。
健身

武术
健身武术是以普及为基础的,旨在强身健体而开展的群众性武术活动。它的特 点是大众性、广泛性、自觉性、灵活性、娱乐性,以健身为目的。“源流有 序,拳理清晰,风格各异,自成体系”的拳种有一百多种,还有流传于民间的 不同风格的套路以及各种功法等均具有不同的健身功能和强身健体的作用。健 身武术的内容也包括针对武术普及和全民健身计划制订的“段位制”和“健身 养生”锻炼方法。健身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武术的普 及和发展,推进了武术的社会化。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健身武术作为强身健 体、防身自卫、保家卫国、娱乐身心的方法和手段,在现代快节奏以及和平安 定的生活环境中把武术作为健身方法和手段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需求。

第一节体育武术的地域性特征

随着19世纪末期地域文化研究的勃兴,中国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日益 引起学界的关注,以地域武术文化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构成了21世纪武术文 化领域的一个突出热点。中国武术文化的演变进程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风格各异的地域武术文化现象从宏观上折射并反映了中国武术体系的地域 性特点及其历史发展规律。

“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在中国历史上, 形成了一批有着重要影响的传统地域,如燕赵、齐鲁、陇右、荆楚、关东 等,以此为根基,逐渐演化、衍生出了相应的地域文化。从概念上讲,地 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又称区域文化或地 缘文化,是指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其研究主要指以 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为中心而展开的文化探讨。地域文化史研究的活 跃是学科建设的一大成效,起步较早的吴越、楚、巴蜀文化研究向纵深发 展,后起的齐鲁、燕赵、湖湘、闽粤文化从点到面铺开,它伴随着文化史 研究的复兴而成为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近年来, 随着‘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以及21世纪文化学 热潮的涌起,我国的地域文化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作为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与 民族融汇的产物,作为一种承载不同地域武术丰富内涵与发展归属的文化 形态,中华武术具有的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文 化旅游”现象的兴起与推动,不同地域的武术发展状况也愈加受到人们的 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武术工作者开始更加积极地进行了地域武术文化 与地域文化发展关系的战略思考和探索。

第二节地域武术的内容与特质分析

从文化发生的角度而言,特定的自然生存条件往往决定了一个独立文 化体系的最根本性质和特征,即使在同一文化体系中,内部地理因素的差 异也往往促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生成。燕赵武术文化的豪放、陇右武 术文化的苍凉与江南武术文化的精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地域文化特 色使得辽阔神州大地上的武术地域

浏览1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