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动静与刚柔都是相对平衡的。《老子》认为:“致虚极。守 静笃,万物并生,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为静”。虚静 是道家与道教追求的一种高深境界。武术所有的套路、搏斗以及功法也都 有这方面的要求,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如太极拳“虚静”要求更高一些, 徐致一在《太极拳之练法》中称:“虚静……乃太极拳最精微处。虚静者, 即实中求虚,动中求静之谓也。初练时,姿势揆其用意,是从实处练也。 今当并此形迹而泯之,故谓之实中求虚。太极拳开式时,日由静而动,收 式时,曰由动而静。今则式式之中,处处皆当作由动而静想,务使一切姿 势强调静,即是静,静即是动之意,故谓之动中求静。” “以静待动”也是 武术技击战术法则之一,与兵家“兵以静胜”的战术原则是一致的。“以静 待动”是指以沉着镇静、毫无妄动的警戒,对待对方的进攻利诱等各种变 动,待寻变动中露出的空当,一举出击,攻而制之。这个“空当”是在对 方运动中暴露出来的,也正巧体现了 “打动不打静”的又一战术法则。俞 大猷在《剑经》中将这种打法,总称为“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只要 一动便是全动,正如《吴越春秋》越女论剑所说的:“凡手战之道,内实精 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另有“能动能静,拳道之圣;动而不静,拳道之病。”总之,静是战术,动是目的。所谓“以柔克刚”,就是用柔顺的劲力和招势,战胜刚强的劲力和招 势。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老子》的:“柔胜刚,弱胜强”思想。《老君二 十七戒》中有:“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的告诫,并提出一系 列柔弱胜刚强的原则方法。在太极拳推手中有许多与之相应的说法。如以 小力打大力、无力御有力、以巧力胜拙力、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顺手牵 羊、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等等,这方面的例子不在列举,本文以其他方 面的例子加以说明。在武术攻防对抗中,采取“以柔克刚”的战术,是守、 柔、退、弱的战略战术思想,不是单纯的消极防守,而是以守为攻,以弱 胜强,以柔克刚,以屈待伸。以柔克刚说认为,柔劲的力度比刚劲小,但 由于其势圆转柔活,不仅善于变化,而且劲力绵绵不断。刚劲的力度虽比 柔劲大,但由于其势刚直快疾,不仅缺乏变化,而且劲力一发即逝。刚劲 一发不中,即出现“旧力略过,新力未生”的空隙,有可能被对方乘而击 之。柔劲一应不果,还存再应之势,有继应之力。因此,以柔应刚,虽弱 尚能自保。如果以刚应刚,刚度不如对方必败,若两刚均衡,硬斗硬拼, 则两败俱伤,能自保不懈,持久无隙,方可言克敌制胜。“以柔克刚”的战略战术思想在实战和演练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柔中寓刚,或外刚内柔、刚柔结合;刚柔互易,或运柔成刚、化刚为 柔;刚柔并济(以刚为主、以柔为主,刚柔结合);柔化刚发,刚阻柔乘。 要牢记:“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刚则柔,柔则刚,刚柔相 济谁能防”。这种辩证关系寓于武术运动的全过程。后发先至、崇下尚退“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战略思想深受道教理论的影响,老子在《道 德经》中反复强调“后”和“下”的观点。他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要谦虚 和善,柔弱自守,否则,就会事事争先,不愿落后,往往会导致死亡,即 “舍后且先,死矣”。老子还以江河做比喻,认为它在下流,所以才能成为 “百谷之王”。要想成为百姓的君王,必须言语恭谦;要想站在百姓的前面, 必须把自己放在百姓的后面,即“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 以身后之”。这种从“后”和从“下”的思想用于战争,就是不取攻势而取 守势,不轻易前进却愿意后退,即“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 尺”。根据这些理论,老子又提出了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文 “生死观”。化,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讲究“强打强攻,先发制人”,而内家拳和内功拳等则在技击时则讲究“后发制人,以守转攻”。那么,为什么 同样是武术拳系,在技击战略上却出现如此相悖的理论呢?究其原因主要 有两点:一、两类拳种是在不同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少林拳深受佛教的影 响、以慈悲为怀,惩恶扬善,先由早期寺内的健身、护院所需,发展为后 来的僧兵,以及参与寺外的战争,要求参战者有精湛的武艺和先发制人的 本领;而内家拳深受道教的影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守待攻,重视性命双修,追求长生不死的人生价值。二、两类拳种是在不同思想基础上 发展的。少林拳主要是受到佛教“禅学”的影响,而内家拳受到道教“哲 学”影响更多。内家拳讲究动静、阴阳、刚柔、强弱的辩证关系。传统哲 学认为:动之始生阳、生刚、生强;静之始生阴、生柔、生弱。而“动静” 之极为“物极必反”,也就是二者的相互转换。《庄子•论剑》有:“夫为剑 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俞大猷在《剑经》中也 说:“技击关键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问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 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之妙之诀矣。盖经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于此 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其旧力略过,新生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 之势,借人之力也谚语有: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到;后人 发,先人拳。就是根据对方的意图,诱敌深入,在避实就虚的情况下,取 得有利条件,迅即转守为攻。其中包括识势、得机、乘隙、择途、逞技的 全过程。总而言之,“道论”是最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世界的本体论,反映 了道教的核心思想。道对武德、拳理、象形拳、悟性、战术等影响深刻, 以至于影响到习武者对武术原理的新认识,并不断地丰富着武术内涵,以 此来指导习武、用武、传武的实践活动。道教 气”的本体论对武术认识论的影响在上一讲“道论”的基础上,再展开对“气论”的探讨。在讨论“气 论”之前,还必须回到“道”的原始本意上来。“道”字意义丰富,大到 “人道、天道”,而小至“道路、知道”。无论是什么“道”,都是以“气” 为基础的,无气既无道,无气不生。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我 们所涉及的“气”就是人气,“人活一口气”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道 教是敬仰神灵、重生贵术的宗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长生久视就要有方 法,即“道术”,所有“道术”必定以气为基础,气断人绝。“道术” 一词 源于《庄子•天下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 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此时的“道术”与“方术、方伎、仙术”为 同意义。“道术”有很多,如占卜、符箓、祈祷、禁咒诸术;外丹、内丹; 内视、守静、存思、守一诸术;导引、辟谷、赤黄之道(房中术);行桥、 养生、服药、接命诸术;服气、行气、胎息诸术。其中服气、行气、胎息 与“气”密切相关,气是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古时对“气”的说法有多种,分 类也不同,《黄帝内经》里就有1709处提到气,并将这些气分为81种。 主要含义为:一、万物之本源;二、气体状态的存在物;三、构成人体生 命的基本物质(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四、浩然之气。从宇宙生成 角度看,以道为万物的始原之气。武术的动功、静功、内功的修炼都是以 呼吸吐纳为基础的,进而达到练气、养气、用气的目的。本讲只对“气论”与武术的渊源关系及影响作如下探讨。内家拳练气采用道教炼丹的方法什么是内家拳在明代流传于江浙一带“主于御敌”的拳法。最早有内外家之分的当 属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 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图1)。三丰为武当丹士,徽 而黄百家所著的《内家拳法》开篇为:“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 丰既境遇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据《内家拳法》记载:基本套关于“张三丰”其人。
浏览1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