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创自于宋元张三丰之说,一直存在争议。如上世纪30年代,唐 豪所著的《内家拳法研究》认为:“黄百家于康熙十五年所著《内家拳法》 中,亦不致谓此术已为广陵散,自视其著述等于诸葛书中的木牛流马,尺 寸虽详,而叹后人谁复能用,故愚断内家拳已于清初失传”。这种说法持续 了相当的时间,而且有较大的影响。据我们所知,清以来在四明(今宁波 市)一直就有内家拳的传承。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王征南、张松溪都是 宁波人,其中张松溪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所说: “有三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张松溪为最著。”当时在反 清复明的宁波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四明内家拳的高手,所以清王朝下令 禁止练习内家拳,内家拳只得转到地下状态。武术界和学术界都曾以为内 家拳已经失传四五百年。后人曾将近似于内家拳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归为“内家拳”,有别于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外家拳,而原始的内家拳则称 为“四明内家拳”。2004年4月28日,以内家拳张松溪第十一代传人夏明 土先生之孙夏宝峰师傅为会长的宁波武术协会四明内家拳分会正式成立, 这是四明内家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30年以来,学者们对“内家拳”的研究多起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 点:其一,对“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做了彻底否定。理由是:“梦中授拳” 是一种玄学和神学之说,属于典型的宗教迷信观念的外露。。但也有持不同 意见的,即“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之事,巧为道教特殊的教义内涵,更有 丹功修炼过程中的特殊表征。其二,认定传说中的“张三丰开创内家拳” 一说是可信的。根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得出的结论:①张 三丰确有其人;②张三丰创拳之说有可靠的依据;③武当内家拳法不仅客 观存在,而且有其独特的拳术理论与完整的技术体系;④武当拳法是由不 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共同完成的,是科学的。同时提出:所谓“张三丰无 其人” “武当无拳”等论点是可以否定的。由于武当内家拳自成一家,在 方法论上也有独到的理论。如守柔处雌战略论、后发制人战术论、拳法阴 阳技击论、为善保真武德论、形神兼修习武论等等,这些无不是功理的具 体运用和逻辑的展开。根据学者的最新研究,基本认定传说中的“张三丰开创内家拳” 一说 是可能的。理由有三:其一,张三丰聪明过人,精通三教经,所以能以道《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是1989年被国家体委批准的、第一个委管武 术科研课题,由江百龙任组长,其24名成员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汉体育学院和哪阳 地区体委三家组成。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查阅全国各地与武当内家拳法有关的史料、 笔记、方志等近万册,笔录碑拓数百件,获得了 30多万字的原始资料,近10万字的论 证文字,并收集整理了一批珍贵的武当拳、械、内功演练套路和秘本抄本。在此基础 上,整理出版了 16万字的《武当拳之研究》。教经书上的黄老之学、老庄哲理、阴化、太极图说等阐发拳术,发展拳 术。O观古往今来各门各派在武术上有造就之人,起码必须具备这一条件。 其二,张三丰云游四方,寻师访友,并遇到火龙真人和邱长春两位道教高 师,学得炼气导引之术,为他在武当山开创内家拳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三, 张三丰将“兼利手足拳术应用之道亦寓其中”的导引术与自己遨游时所学 的民间武技相结合,并加以发展、完善,使其内容与哲理相融,从而形成 了理论基础、修炼要领、名称安排自成体系的武当内家拳,在武术界开创 了崭新的一派。这一研究结论颇有启迪性。根据我们对北京白云观收藏的《清诸真宗派总簿》查寻,所列三丰派 凡八支,其名有六:三丰祖师自然派(两支),三丰派(三支),三丰祖师 蓬莱派一支。此外,还有清微派、阴阳派、榔梅派(本山派)等十余个派 别,以及各派分支都奉祀张三丰为祖师,可见张三丰所传道派甚多。其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传南北两派不同的拳种。这在过去和现在的学者中 都有相近的认识:如吴图南的《国术概论》、金一明的《武当拳术秘诀》和 刘嗣传的《武当三丰太极拳》中,将南派世系表为:张三丰T王宗T陈州 同f张松溪T叶近泉一> 单思南一王征南T黄百家T甘凤池;北派世系表为: 张三丰T王宗岳-蒋发一陈长兴-杨露禅。两条传承线路看起来较为清晰, 但是深入分析便可发现4个关键性问题:①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独立的人, 并不是“王宗”后面忘写了 “岳”字,也不是“王宗”后面增加了 “岳” 字,而是张三丰为大弟子取得名字。即王宗,意思是不要忘记老祖宗;王 宗岳,意思是不要忘记老祖宗的荆山(即岳)。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什么关 系首先,我们认为太极拳和内家拳只是两个独立的拳种,并不能相互代 替和涵盖,更不是“武当武术”的代名词。“武当武术”是上位概念,应包 括太极拳、内家拳和武当相关的拳术和器械套路之总和,不可混淆。其次, 两个拳种又同创于张三丰之手,一定会有较高的相似度,或亲缘关系。《武 当》杂志曾做过“四明内家拳与赵堡太极拳拳式名称的比较”,其结果为: 两拳相同或相似的拳式名称有65个之多,占赵堡太极拳75个拳式的86.7%。两者存在着明显的亲缘关系和同源性,四明内家拳很像南派的太极 拳。。③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张三丰传播的就是太极拳和内家拳,并没有涉 及其他拳种。至于内家拳就是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代名词,纯属于 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理论和实践依据。因为三个拳种产生于不同的地域, 人们将三者生搬硬套于一起犯了牵强附会、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的错误。 ④从传承过程看,南派的松溪派小有名气,但并不是太极拳;之后的王征 南和黄百家所提及的都是内家拳,而北派的王宗岳、蒋发、陈长兴和杨露 禅等传承和发展的都是太极拳。两条线路在所传承过程中一定还有不为人 知的东西值得深思。假托于宋朝的戳脚在传承过程中,也吸取了张三丰分支传播的思路。 当关东戳脚发展到近代冯克善时便分支传播。即冯克善(化名赵灿益,也 称赵老灿)一支传戳脚(武趟子):段氏兄弟(段永清、段永绪)一胡奉三 一胡星武;另一支传翻子拳(文趟子):王占鳌一徐兆熊一杨俊峰、郝鸣久 一于伯谦;同时于伯谦又受教于胡奉三。胡奉三、杨俊峰、郝鸣久以戳脚 和翻子见长,因而将三位尊称为“奉天三老”。三人的交流及融合,使得两 个拳种习惯通称之为“戳脚翻子”。它的实质是同源同枝的拳术,而太极拳 与内家拳发展到后来也在不断融合。太极拳的创立首先要明确两个名词:太极和太极拳。一直以来,体育专业院校所使 用的武术书籍中错误的将“太极” 一词最早源于《周易•系辞》的“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授予学生,而据哲学史家的新考证,“太极” 一词最早应出于《庄子》。《庄子•大宗师》有:“在太极之先不为高”的 记载,之后被解释《易经》的《易传》收录。因为《易经》早于老庄,而 《易传》则晚于老庄,《易经》与《易传》两者相距七八百年。所以说,最 早的“太极”观念来源于道家。提到“太极拳” 一词,就会牵扯到一系列与太极拳有关的重大问题, 在此只说明本讲的一个观点,其他问题另行专题研究。根据综合资料研究认为:太极拳的命名,源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无疑,但由于武禹襄在 河南省舞阳县盐店发现了《太极拳谱》为咸丰二年( 1852年),并误认为 文 王宗岳为清乾隆人,太极拳就创立于此。这种错误观点一直流传着。若按化 记载的顺序看,“太极拳”命名,始于明末,约在明天启至崇祯初年之时,命名者是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的蒋发。蒋发在《太极拳功》首先使用了 “夫 太极拳者……”;"师传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等。表明蒋发的 太极拳师承于王宗岳。而后才有邢喜怀的《太极拳道》、《太极拳说》;张楚 臣的《太极拳秘传》;陈清平的《太极拳论解》、《太极拳总论》以及武禹 襄的《太极拳解》等。至于其他说法均值得商榷。根据唐豪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提供的线索“太极拳的编造是以 《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我们查阅了 1917年上海大东局出版的《拳 经》中太祖长拳三十二势,1935年出版陈绩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汇宗》 中的陈长兴著《太极拳总歌》和198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氏太极拳》中的“陈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及“第二路图解”做了对比。从对比看,太祖拳三十二势全部被陈氏太极拳采用,许多招式从名称 到动作姿势都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其中“起势”都是由“懒扎衣”开始 的,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再做一次递进比较:陈氏太极拳是在少林拳法 的基础上汲取了《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而《拳经》的三十二势 又来源于“赵太祖神拳三十六势(又称赵家拳、赵太祖长拳、宋太祖长拳 太祖拳)”三者一脉相承。

浏览1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