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所有道教的自然法则和追求 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不仅是指自然界的万物和自然规律,而且是一种 抽象的意义,一切都是由之创生的。武术所追求的道,实质就是“天人合 一”。以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等为参照物,结合武术的技击特点创编而成的 象形拳。象形拳的雏形象形拳源于古代的象形舞,而象形舞最初为图腾崇祀舞。据《尚书• 益稷》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我们祖先会象百兽之形的描述, 而这个“象形”又构成武术的雏形。汉代便有了所谓的“赫猴舞”,“汉书檀和卿为欷猴舞”。但最有影响、又有文字记载的要算汉代名医华佗所创 的五禽戏。在《后汉书》中,华佗对弟子吴普说的一段话就确切地记载了 此事。“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鸥顾,引棘腰体,动诸关节,以 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日猿、五 曰鸟。亦以除病,并利蹄足,以当导引”。由此,导引术融入武术之中。五 禽戏当是各类象形取意的模仿动物拳种的早期鼻祖。就连名气最大的少林 派上乘拳中的“五拳”也效仿了五禽戏而成。据传元时山西太原人白云峰 皈依少林,与少林武僧切磋技艺,他在研习少林武技中不断汲取精华,结 合旧学而创龙、虎、豹、蛇、鹤五式,故名五拳。《少林内功秘传》记载: “五拳者,即可练精、力、气、骨、神之法也。故创此五式,使内外并修而关于“华佗”研究的新说。历史上大约存在过一个叫华佗(? -208)的人,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他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据说华家原本是当地望族,到华佗 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不过依然看得出是有学问的人家,要不名字怎么起得那么怪。 “佗”,乃负载之意,表明父母期望他长大后能担当重任。对华佗神医的三点质疑:一是 寿命问题。《后汉书•华佗传》描述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更有 一些史料记载华佗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岁的容貌。这些神奇的文字显然连累 了其他有关华佗记载的真实性。二是利斧开颅。按照现有常识,东汉末年能进行内脏手 术已经让人匪夷所思,用利斧子做开颅更是天方夜谭。古时候既无法化验血型,也不能 输血,外科手术中病人失血如何补充?用斧子开颅,且不说力度如何掌握,既没有吸氧 设备,也没有心脏起搏设备,手术成功率肯定为零。三是无师自通.在汉后漫长的一千 多年里,为什么再没有出现一位像华佗式的中医外科高手?假如华佗当年没有进行许多 次人体解剖,他怎么可能掌握复杂的人体结构?在封建时代,他又是如何得到那么多可 供解剖的遗体?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研究认为:华佗的事迹实际来自印度神医者域的 故事。联系到华佗同时代的“曹冲称象”也来自印度佛教传说,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可 能性。综合研究认为:历史上可能确实有过一位叫华佗的名医,后来有人把他捧为神 医,并持之以恒添油加醋,于是越来越像非人类了。久而久之,反而让人怀疑华佗是否 原本就是个虚拟人。参见朱辉.“虚拟人"华佗[N],北京青年报,五禽戏,是指由汉代医学家华佗在继承前人导引论理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提 炼,创编的简便的模仿五种动物动作来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锻炼方法。华佗曾对弟子 吴普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目虎,二目鹿,三日熊,四日猿,五目鸟。亦以 除疾,兼利蹦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 便而食欲”。吴普听了他的话认真修炼此术,其结果,到了 90多岁眼不花、耳不聋、牙 齿齐全。据考察,华佗原创的“五禽戏”具体动作早已失传,而后世所传“五禽戏”当 为后人所编,其运动形式有多种。晚清时期的“五禽戏”有两个特点:一是动作难度的 降低,似乎更适合老年人研习;二是动作过程中增加了对呼吸方面的要求,加强了意念 方面的锻炼作用达于化境也。鹤拳练精、豹拳练力、蛇拳练气、虎拳练骨、龙拳练神。上 述五拳,如能练至精纯之境,则精固、力强、气聚、骨坚、神凝。五者相 文 合,互为融化,为用之妙,不可尽传。倘以制人,则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纵顽强之敌,亦可折服”。实际在少林寺有两种形式的“五形拳”:一是以缓慢柔和为主的“五形柔术”。它是练体养气的方法,用在内主于强体,在 外以气催力克敌制胜。二是以刚为主的“五形八法拳”。其中鹤形拳法稳实 轻柔,聚精凝神,主练“精”;豹形拳法发力迅猛,拳势暴烈,主练“力”; 蛇形拳法曲折缠绕,开合得宜,主练“气”;虎形拳法腰实臂沉,发劲刚 强,主练“骨”;龙形拳法主张意义为先,凝神守中,主练“神南派拳 种中,“五行拳”和象形拳较多,后来又逐渐形成了以“飞禽、走兽、水 域、昆虫”等分类的各色拳种,可谓是形象逼真,多姿多彩。象形拳的分类象形拳就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并结合技击的一类拳法。按物种分类至 少有四大类:一、飞禽类。拳术有鹤、鹰、鹦、燕、鸡、鸭、鹅、大雁等; 二、走兽类。拳术有蛇、虎、豹、犬、猴、猿、熊、马、猫、猩、象等; 三、水族类。拳术有龙、鱼、虾等;四、昆虫类。拳术有蜘蛛、螳螂拳、 蝎子等。不仅如此,有时一种象形拳中有多个象形,如鹤拳中就有飞鹤、 鸣鹤、食鹤、宿鹤四种;形意拳基本拳法有龙形、虎形、猴形、马形、量 形、鸡形、鹤形、燕形、蛇形、蛤形、鹰形、熊形等十二形;心意拳基本拳 法则有龙形、虎形、猴形、马形、燕形、鸡形、鹤形、鹰形、熊形、蛇形 等十形。如果把嵌入动作名称的动物都算上,那可以称得上是数不胜数。 有人研究认为:“中国拳术也是从自然的生命动态中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的动 态中取其形象。武术取飞禽走兽之物象也是一种深层意蕴的攫取。在武术 家看来,象形拳虽模拟物象动作,但更紧要的是观察飞禽走兽在捕食、猎 物、争斗、逃遁、拼搏、觅生中的种种部位,身躯间密切配合,如何调息、 调气、调身,如何蓄力、积势、发力、发势、克敌制胜,从中悟道,启示 灵性”。的确如此,象形拳不单单是像某种动物,更重要的是它的技击性。螳螂拳的传奇螳螂拳是象形拳中的典型代表,由明末清初山东墨人王朗所创。相传王朗幼年好武,曾到河南少林寺学艺,后因清兵焚烧少林寺便逃回老家山 东,继续苦练武艺,总因身材矮小与师兄交技屡屡失败。于是为提高技艺, 遂出走峨嵋山、昆仑山,遍历名山大川,到各地寻师访友。某日行至一深 山老林,正在饥肠辘辘之时,忽闻钟声当当作响,抬头见一山寺,便顺着 崎岖小道蜿蜒而上,想讨口饭充饥。待进得寺院,见众僧正在习武,僧人 们对这位不速之客毫不理睬,十分冷漠。双方话不投机,大动干戈,众僧 却无一人是王朗的对手,寺内老僧闻报,顾不上静坐打禅,急奔前院。王 朗胜了众僧,正为自己功夫大有长进而沾沾自喜,并没把这个干瘦老僧放 在眼里,谁知行手飞脚之间,王朗已被老僧赶出寺门。王朗败于山中,仰 卧在一棵槐树之下,恼羞难耐。此时,见槐树下有两只螳螂正为一小虫而 厮杀格斗,它们勾、拉、蹦、跳、提、拿、封、逼的本能动作,使王朗茅 塞顿开。他捕捉螳螂回到山下,以草秆斗之,反复琢磨,最终悟出了沾、 粘、蹦、跳、扎、闪、勾、搂、扑、按、采、封、逼等技法,经过反复练 习后,重返山寺与老僧交手,运用捕禅招法,竟使老僧无法招架。遂老僧 与王朗交为朋友,两人朝夕相处,切磋武艺,使螳螂拳日臻完善。螳螂拳在发展的过程中,按照地域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其突出特点是, 动作刁敏,弹突有力,短中寓长,长短并用,刚中含柔,柔里有刚,要求 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快而不毛,脆而不短,重而不滞,散而不乱。 其他象形拳与螳螂拳基本一样,是在象形模仿、格物取意和顶礼膜拜的基 础上而产生的独特拳种。符合道教主张崇奉宇宙本体自然规律,万事要 “依乎天理”、,,顺道,,而回归于自然。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老子的“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以得道者,得自然也”。即得到自然界 客观规律的认识,以求得自身的超越和解脱。不仅如此,许多拳种在修炼过程中,始终贯彻着“天时、地利、气候、 季节、方位”等自然规律。如《少林大法•拳法练习之程序》说:“每日早 起练习拳法之先,必面向东方”;流行于广东的“少林八卦五行功”,根据 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分别练桩功、坐功、走功和卧功,对肝、心、脾胃、 肺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金恩忠在《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摘要》中引妙兴大师李成银.齐鲁武术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2004 : 92 你) 言,练功若每日两次,“以子午二时各行为最佳。盖子过阳生,午过阴生。合阴阳二气而融合,则混然成太极之象,若每日练功一次,“则须于子后文 午前行之,盖此时阴阳交泰之际,犹得气之盛也”。武术拳师通常所说的化守子时”,便是指子时练功。又如峨嵋拳是宗法自然的拳派,在修炼过程 中要求“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好的效果。对此拳经有所论述: “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影无形,意在外形,其体自松,其气 自盈,其道自通,内功通灵,玄妙自求”。并强调“轻描淡写,体神之法, 自然中求真,峨嵋门径,功成于不知者,拳出于无意,功至化境”。要求在 练习拳术时,自然放松,不僵硬而执着,在自然中求真。

浏览1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