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船是荆沔地区春节期间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有着悠久 的历史。唐代《明皇杂录》中就有记载,宋代范成大有“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 的诗句。采莲船在北方称跑旱船或水船,南方称采莲船,沔阳人叫“跑采船”。据 说采莲船与沔阳所处的地域有关,是根据湖区人驾船采莲的情景模仿而成的。 这里是鱼米之乡,到处湖水茫茫,莲子飘香,历来盛产莲藕。因而派生出像采莲 船这样具有水乡风格的娱乐活动。沔阳采莲船以其独特的运动与表演形式而闻 名于荆楚大地。
沔阳采莲船的制作别具一格。它是用竹木精扎而成,下为船型,五六尺长, 上是宝塔亭阁型盖顶,船高两米左右。船身皆用各种颜色的彩纸裱糊,扶栏和亭 阁上挂有彩球,船上贴有各色各样的沔阳剪纸图案。看上去,好似披红戴绿的一 叶扁舟。
沔阳采莲船的角色装扮与其他地方有一些区别。其他地方采莲船由两个人 玩耍,而沔阳采莲船却由三人组成。船中坐一年轻姑娘化好妆,穿上彩衣
荆楚民间游戏 拿手帕,一手扶船栏,如坐船姿势;船头有一男子,一手拿竹篙,一手牵引彩船不 住地摆动,又称为撑篙人;船尾加一丑角,名为'摆梢婆子” 摆梢婆子与两主角 配合,耍滑稽动作,逗观众发笑,其演出效果比两人玩耍要好得多,活泼得多。
沔阳采莲船在表演上独树一帜,先由撑篙人说四句,多是恭喜之词。是由撑 篙人即兴创作而成,为开篇。然后,由撑篙人与坐船的姑娘对唱,各逞其能。所 唱内容有自编的,以民间爱情故事为多。有时一人唱,众人和。“和”又叫帮腔, 帮腔能烘托气氛,把观众带入如痴如醉的境地。它的曲调多为沔阳花鼓戏腔和 民间小调,表演时,船中姑娘随着锣鼓和音乐声开始踮起尖脚、扭动身体、仰面一 抖,在撑篙人的竹篙牵引下翩翩起舞,时而唱,时而跑,或边唱边舞,那飘然如飞 的舞姿,那情意绵绵的笑脸,那悠扬动听的唱腔,动人心魄。采莲船一般都是从 初一玩到十五,既娱乐又健身,还能组织竞赛
武汉采莲船活动据说是源于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 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在重 要节日以祝贺为主要内容的表演。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 拜年、送上祝福。武汉采莲船的特征主要是以唱祝词并夹以锣鼓伴奏的行船表 演,可和狮子、龙灯等一起表演,气氛更加热烈。
武汉采莲船表演时每到一户人家,户主都会燃放鞭炮表示欢迎,有时还会 摆阵考一考表演班子,表演人员要通过演唱破阵解题。破阵解题的演唱往往是 人们最喜欢听的段子,是采莲船表演的精华之处,也是采莲船沿袭千年的魅力 所在。
枝江玩采莲船源于修洛阳桥,有枝江境内流传的民歌作证:“四月里来定立 夏,桥儿修到八丈八,没得银钱不修哒。”'六月里来三伏天,观音娘娘坐采莲,谁 人认得活神仙?”由于观音娘娘美貌盖世,用玩采莲船的形式为洛阳桥募得巨 款,使洛阳桥才得以竣工。从那以后,玩采莲船逐步普及开来。枝江玩采莲船的 历史至少也有上千年了。采莲船为纸糊蔑扎,设计精美,船顶犹如楼阁亭榭,船 上有四个吊灯三个座灯,便于晚上照明。玩采莲船由十多人组成班子。有专门 的锣鼓乐队、撑船艄公、跑船小姐。春节期间,枝江人喜欢闹年,玩采莲船是这里 闹年的一种形式。从大年初一玩到正月廿五。期间给当地所有人家贺喜拜年。 还接受外地的邀请,到外地去贺喜拜年。每到一户,户主都会放鞭炮,以表示欢 迎。并赠送一些香烟、糖果和蜡烛之类的物品,表示感谢。枝江采莲船的表演方 法是先由锣鼓开场,表示玩船开始。然后一人跑船,一人撑篙,一人扇炉子。在 不大的稻场内,跑船的围着艄公转,扇炉子的追着船尾扇,艄公指挥船儿转,锣鼓 点子指挥船儿玩。锣歇歌起。歌的调子是固定的,有上十个调子可以变化。歌 词多是自己随口编的,尽是恭喜发财和大吉大利的内容。只在供庄时才会唱些 正本。所谓“供庄”,是一些爱热闹的人接玩船班子和踩高跷的艺人吃饭。饭前, 采莲船先玩上几门,唱些正本和恭贺发财的歌。饭后,由主人或懂行的人摆阵式 出难题o阵式内放上香烟和糖果,要玩船的破阵式,破得开的,一切物品都归玩 船的;破不开的,不能收受物品。阵式有八仙过海、犀牛困水、姜太公钓鱼、仙人 过桥等等。破完阵式,玩采莲船收场,踩高跷的上场唱连台戏。
秋千简介
秋千是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蹬板,人站或坐在蹬板上随蹬板来回摆动 的一种自娱自乐活动。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有许多民族都玩秋千,也有许多 民族设有秋千比赛。荆楚地处长江中上游,特别是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全 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聚积、交融,形成了新的具有荆楚特色的民俗文化。 秋千也是这样,在荆楚大地也形成了荆楚的秋千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荆楚最 具代表的两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和苗族,也非常喜欢玩秋千(见后《荆楚少数民 族竞技》)。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上树采 摘野果或猎取飞禽走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 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 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藤条摇摆动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用绳索悬挂于木架、下 拴踏板的秋千。这时的秋千已经完全没有了谋生的痕迹,而成为了人们休闲娱 乐或训练敏捷的工具。
春秋时期,我国北方就有了秋千。《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 秋千为戏”的记载。《古今艺术图》说:“此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者。”山戎是古代 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山戎族进 行军事训练的工具,即练习“轻者”,即敏捷的工具。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带兵 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并流入楚国。《荆楚岁时 记》就载有:“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推引之,名曰打秋千”的内 容。秋千后来逐渐演变成人们休闲娱乐的游戏用具。
荡秋千因其厚重的休闲意味,并不是普通劳动者有闲暇引以为戏的。只是 后来很自然地走入宫中,成为宫中或大户人家闺中女子的游戏。汉武帝时,宫中 曾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曰:“秋千者,千秋也。汉武 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荡秋千在当时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这就是强 身健体,因此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 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 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荡秋千一方面可“摆疥”(医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释闺闷”。《金瓶梅词 话》第二十五回开头写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在花园里荡秋千的场 面,并引用了据说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秋千诗》,曰:“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 里戏秋千。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 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李清照亦填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 千》,一时间,荡秋千成了女子的专门游戏。
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才逐渐演变 成普通人家的消遣玩物。杜甫诗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 锡诗曰:“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宋代诗僧惠洪也有一首题为《秋千》的诗, 曰:“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 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到了宋代,出现了所谓的“水秋千”。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冷书的记载,不 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 这种杂技表演
浏览1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