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中国剑舞及其文化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 18 郭志禹,试论武术、舞蹈、戏曲之联系,山东体育科技,1985(2):64—68 李英,杨爱华,吕宏,等.“剑舞”考论体育文化导刊,2004(10):78—80 秦鸣,秦俑坑兵马俑军阵内容及兵器试探口,文物,1975(11):22 邢金善.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南方文物,2010(3393)
汉代兵器标准因功能细化而呈现多样化
第一,汉代刀剑形制发生变化。汉代初期延续周代剑的形状和地位,但随后刀首先在战场上取得绝对地位,帝王大臣佩剑的同时开始佩 刀。如《后汉书》中多次提及皇帝佩刀以及赏赐大臣刀。由于大量铁质兵器的出现,铁质刀剑长度普遍增加,以提高在战场上“抢占先机”的优势.不论是汉代独特兵器环首刀,还是随身佩戴的剑都较长。汉代剑的形制较多,依据现在出土的剑至少可以分为扁茎折肩、扁茎斜肩和环首剑三种,以第一种形制出现最多,也是唐剑形制的雏形。②还有一种便于携带的杖式剑,形制与手杖剑相似(有出土完整的杖式剑外形雕刻成六节竹型,上两节为剑柄,下六节插着剑身),短距离运用的匕首(短剑)和拍 髀(约一尺长的短刀,也称为“尺刀”)得到重视,汉代往往在“服刀或佩剑” 的同时怀插一把匕首或拍髀,这是汉代短兵在实用功能细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在汉代使用最多的刀称为“环首刀”,因刀柄尾部有一个扁平的环而得名。环首刀的形制为“直脊直刃”,刀脊厚实而刀口锋利,通常1米左 右。在现存的汉画像石上佩刀多位环首刀。③刀环的制作方式也有两种,一是分体镶嵌式,刀尾部的环可以和剑体同一材质,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有出土环首刀的刀环为一块玉谖);另一种是一体式.即刀身和刀环一体完成,而环处多有雕琢“瑞兽”图样用以装饰。④
① 笔者于2014年11月15日拍摄于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
② 钟少异.汉式铁剑综论口.考古学报,1998(1):37
③曾宪波.汉画中的兵器初探口.中原文物.1995(3): 18
④陆锡兴.论汉代的环首刀.南方文物,2013(4):72
第二,对原有兵器进行改造与创新。汉代出现最为代表性的兵器是钩镶,它是在盾牌的基础上添加上下钩形制独特的兵器。钩和镶(盾牌) 的尺寸并不统一,河南鹤壁出土的钩镶上钩26厘米,下钩15.7厘米(兵器总长61.6厘米);河南洛阳发现的钩镶上钩为32厘米,下沟为27厘米 (兵器总长为70厘米九河北定县发现的钩镶上钩最长,为38厘米,但下沟残缺。这一兵器的发明主要解决盾牌被动防守弊端,上下两钩发挥 “退则钩之,进则拒之”的主动进攻作用•而且勾着对方兵器(特别是对方使用戟,这样横向有刃的兵器)的同时,另一侧的短兵器(常规配置的是刀或剑)则可以击刺。②
第三,汉代戟取代戈成为重要的长兵,且形制开始变化。在汉画像石有很多持戟的画像(也正因为戟的广泛使用,才促使在战场上可以有效克服戟的新型兵器一钩镶的出现)。汉代戟的形制上发生了变化, 有横向垂直的侧枝改变为在垂直侧开分枝后再上前侧开刃,这是因为两汉期间战争主要使用大规模骑兵集团作战,快速正面冲杀需要增强了正面直刺的杀伤力。③两汉兵器交易促使各种不同样式的精良兵器逐渐流人民间,主要有刀、剑、弓、箭。其中刀与剑都是交易中的大宗,因为百姓拥有兵器.习练武艺也十分便利,民间使用的习武器械与军队武器在形制和材质上都没有区别。④
223唐代剑制标准趋向统一并成为后世模型
周代剑的形制一直延续至汉代。秦汉剑形都是沿袭周剑,只是添加了些雕琢装饰工艺,总体上并无突破。唐代一统之前的繁杂剑制成为“后世
①陆锡兴.论汉代的环首刀.南方文物,2013(4):73
②曾维华.汉代兵器——钩镶,文史知识,2010(6):88—89
③李斌.从尹湾《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看汉代兵种构成口1中国历史文物,2002 (5):34
④ 范学辉.两汉兵器交易初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999(2):9—11 剑形之鼻祖”,直至清代剑的形制并未发生任何实质上的变化。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第一,剑刃部分长且宽,剑中线处有脊,剑身纵切面成狭长的 菱形;第二,刃尖形状成锐角,两边聚集至刃锋;第三,剑格成“云头状”,格超出剑刃两边;第四,剑首也成“云头状”,宽度超出剑茎;第五,剑茎上下部微细成向内弯曲,纵切面成六边形。①唐代剑对于剑刃材质精良或对于镶 嵌雕镂工艺的追求显然不如前人,士大夫阶层佩剑成为一种礼仪风尚,由于受到道教“神仙鬼怪”迷信说法以及佛教世俗化传播影响,“家悬一剑”被视为镇宅辟邪的方法。剑完全从上阵杀敌的军事舞台演变成百姓日常佩戴和使用的器物,这一重大转变也可能是促进剑制逐渐稳定的一个因素。②
此外,在唐代广为流传并在军队中作为常备兵器的“长一丈,施两刃”的“陌刀”,由于可以斩断马腿重创疾驰而来的骑兵,战场厮杀时两刃可以顾及左右,且兵器长度上并不逊色于常规的矛与枪,是步兵用以对付战场上骑兵的有效武器。③源自,斩马剑”的陌刀形制上发挥了刀与剑的优势,再加上铁质兵器冶炼与锻造技术迅猛发展,锋利异常的陌刀往往能“一挥可杀数人”,在军队上得到广泛的使用和重视,甚至于设有陌刀手、陌刀将军队编制。④唐代陌刀影响日本刀剑的形制发展,到明代引进和仿制日本刀剑成为当时潮流,甚至清代御林军使用的兵器还有双手握把的长刀,这都和唐代陌刀存有联系。总之,唐代虽然兵器发展,并有新的形制出现(如影响深远的陌刀),但从标准化的角度看,最为突出的还是真正意义上统一剑的形制。
武术制度在比赛规则、管理、选才领域逐步兴起
角抵出现简单的比赛规则和统一的比赛服装标准
先秦已经流行相搏、角力等,秦统一六国之后不仅在名称上将相搏、
①周纬.中国兵器史稿,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33
② 杨泓.剑和刀——中国古代兵器丛谈.社会科学战线,1979(1):239
③李德辉.陌刀何以盛于唐?浙江社会科学,2000(6): 126
④岳东.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口1河西学院学报,2012(3):58
角力、角抵统一定名为角抵,也使其娱乐表演特征更加凸显,因而有“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的评价《汉书・刑法志》,而服装上最为典型的是使用了一种角抵时贴身紧穿的“裤”。①当时上身赤裸,所以全身只穿着一件这样的短裤进行比赛和表演。
“物勒工名”制度开创武术器械制造管理规范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车诸多零件中都有工匠、监工的名字,用以保证每个制作零件质量标准,这是规范化和批量化生产推进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秦代制造业管理标准的有力证据。《秦律》明文规定了生产 物件者,大小、长短都必须要相等。在出土的秦汉时期兵器中有“物勒工名”的标记,严格执行的“监造、主造、造者”三级监造制度,这项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惠文王时期。经过不断完善,在始皇十年曾一度被废除,秦二 世得到恢复,是秦代保障兵器质量的重要制度,被历史学者认为是提高秦军战斗力的“先进的兵器生产制度工③在这样严格的责任管理制度下,秦兵器的制造工艺不仅达到前所未有的技艺高度,而且制作的兵器也显示出极高的标准化程度。其次,在对于不同材料进行合金的工艺中形成了
①② 罗时铭.中日相扑传承关系探析.体育文史.1997(1):29
③ 蒋文孝.秦俑坑出土刻铭纪年兵器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10(3):32—33 很精准统一的配比:剑中的铜与锡之间的比例为3.4 : 1〜4 : 1,矛的铜与锡之间的比例为4: 1,链的铜与锡比例为5.6: 1。①再者,促进了复杂兵器部件的互换和组装的便利性。在出土的弩机悬刀、牛、望山部件上有数字和天干地支以及图案符号,历史学者认为这在各部件进行加工与组装时便于识别,可提高大规模兵器制造和修理的效率。②
浏览3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