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作战形式的改变,古代冷兵器的形制与材质也发生了变化,车战需要钺、戈、斧等长兵器,但近距离则需要便于击刺的短兵。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短兵是剑。由于战斗需要,秦代出现了青铜剑的标准化生产,甚至在构造较为复杂的弩机制造中开始出现运用编号进行装配的分工标准。第一,具有管理严格的规范,秦代明文规定“为器物者,其小大、短 长、广亦必等”。第二,在全国范围制造兵器具有严格的计划和管理,“工 献输官者,皆深以其年计之”,如果制造环节发生兵器的丢失或者数量不对,则会追究责任。第三,兵器刻上制造、监管、责任人的标记.“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赞一盾”,显然不做署名标识的工匠会遭受惩罚,其目的是达到“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以行其罪,以究其情”。③
武举制度形成武术人才选拔标准
武举制自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至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长达1200年,其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都形成 了一套完善的规范标准。首先,举行时间固定为每年一次。参加武举的考生为受过“军功勋号”的官家子弟和平民。其次,考试内容和方法非常规范。考生要经过“射长垛、马枪、翘关、擎重”等一系列项目,以乡贡级别的考试为例,考生需要进行平射和武举两大部分考生内容,平射相对容易,要“试射长垛三十发,不出第三院”者即可以通过。而武举部分则是检验考生“弓马”技术,有反映马上作战能力的长垛、骑射、步射、马枪
① 何宏.略论秦陵出土青铜器的历史价值,文博,2010(1):6
②李秀珍,高俊.从青铜弩机铭文看秦兵器生产标准化的局限性口,文博,2010(2): 43—46
③ 上官绪智.秦汉时期兵器生产情况新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65
四项,还有身体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才貌、言语、举重”三项。①
由于政局动荡,唐末五代直至宋仁宗之前武举制度一度中断,重新开设的武举选拔正式成为科举制度内容,主要分为内、外两场考试:外场考核武艺,内场考核兵法策论。在唐代,武举考试主要考核“弓马”功夫 的基础上进一步增添了军事理论考核部分,进一步完善了古代武举制度,可以说,唐代建立的武举选才制度在其后的宋、明、清朝影响深远,虽在其后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变化,但在军事人才标准化选拔思路、方法以及操作流程上设立了基本规范,形成一整套武术人才选拔标准。②
宋至清是武术标准化的逐步提升阶段
武术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模块化特征明显
宋代“套子”武艺是武术技术程式化的起始
宋代出现的“套子”武艺表演形式是城市休闲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艺术观赏需求下武术形式的发展与变化。南宋时期在军中专设武术表演的“内等子”,有专门表演器械。每当朝廷重要宴会以及节庆时会安排武艺表演.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表演场景宏大,过百名手持各种颜色旗帜、木刀、蛮牌、偃月刀的士兵在鼓乐声中展示军阵变化•有阵前对击而舞,有枪对盾、剑对盾等形式。民间瓦肆表演由当时军队武艺表演逐渐演变而来,使用的器械和军队表演一样,主要有蛮牌、棹刀相互对击,也有单个的表演,器械有刀、剑、棒等等。而远程射击用的弓和弩也被列入表演项目。③当时将具有程式化较高的武术套路表演称为“打套子”,是在角抵正式比赛前进行表演以达到“令人观睹”的目的,并具有自身特点,技术上“自为一家”,包括拳术、“棹刀、蛮牌”“牌棒”“使
① 王冬,李光.唐代选武制度述论口工兰台世界,2013(27):25—26
②李娜.清代武举制度对武术的影响.太原:山西大学・2012:6—7
③ 郑利辉.宋代兵器表演探踪口.兰台世界,2012(27):80—81 棒”等。此外,瓦子勾栏和街头“作场”都有套路表演,且因相互存有竞争,形式不断丰富、活泼而多样,表演动作是经过事先编排而成的,这是保障表演效果不断提升表演吸引力的途径。①这种“套子”武艺具有明显的动作程式化特点,不仅从表演形式上,甚至在武术技术层面上都为流派武术中套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禁武”政策促进摔跤技术的融合进程
由于元朝是蒙古贵族掌握政权的时期,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当时的元朝政府实行民族防范政策,蒙古、色目人处于尊贵地位,而汉、南人处于被控制与防范地位。甚至作为读书入仕途的文人在“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的社会现实中,也感到严重的身份危机。②这种自我身份确立的焦虑感普遍存在于社会其他人群中。在军队中的汉人不允许随身携带兵器,如遇军事行动才发放武器,一旦完成任务则需将兵器入库。 军队中兵器需要经过质量鉴定,如在江南地区的弓箭分为三等,下等的弓箭销毁,中等的弓箭交于蒙古人,最精良的弓箭储存入库。民间严禁携带和储备武器,也不允许民间武器交易,“私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柱杖”,甚至于习武弄棒者也会受到严惩。③《元史》记载,私藏甲全副者,处死。不成副者,惮笞五十七,徒一年,“枪若刀若弩私有十件者,处 死”。④在南方曾经规定负责治安的地方人员——巡捕弓手也不许携带武器(因为盗贼持有兵器,常致使巡捕人员受伤事件不断增多,之后开始稍微放宽此项规定)。徒手的“角抵”比赛在元代得到掌权者的重视,在普通百姓中也得到发展。在武术和杂剧结合的有武打情景的“武戏”中具有持器械的动作,如以战争为主题的《病打独角牛》《三战吕布》。⑤但这些器械是经过改造的,适合表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这样严格的兵器管制政策以及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器械技法的传播受到极大限制,徒手
①林伯原.试论中国武术体系及其作用形成的历史过程口工体育文史. 1988(6): 38—42
② 韦德强.元代文人身份焦虑论口,百色学院学报,2008(1):72
③ 旷文楠.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的发展口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1):21
④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2010 : 119—120
⑤ 王丽萍,孙彬.元代武术的历史发展演变口工兰台世界,2013(3):73—74 格斗练习也都属于严禁的范围。此时,统治者阶层喜欢的摔跤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常举办摔跤比赛又进一步促进了摔跤技术的交流和融合。
明清时期的武术流派促进武术技术的模块化发展
明清是武术“门派林立”的大繁荣时期,各流派武术技术各自形成体系。武术流派的形成与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宗法思想关系密切,以血缘 (直旁系亲属关系)或近血缘(民间师徒关系)关系延续了流派的技术传承,具有极强的“内向性”和“保守性”,甚至有“宁可失传不可错传”的说法。民国时期的赵道新曾指出,如果一直延续以擂台比试来检验武术技术则不会产生武术流派。虽然流派武术各自遵守古法以至于缺乏横向融合与交流,但却保障了武术技术朝向“纵深与深层”方向发展。①
明代流派武术就已经形成,有“拳法十一家、棍法三十一家”,而戚继光博采当时流行的民间武术流派精华,创编出长拳三十二式。清代流派武术发展更加迅速.少林武术技术呈现刚猛有力的特点,武当流派则具有柔缓静定的风格.形意拳技术追求“打人如挂画”般的整体劲,翻子拳上下翻飞连绵出击,劈挂拳大开大合放长击远。各种流派在武术技术 “踢打摔拿”技法上发挥长劲、寸劲、翻浪劲、抖劲、闷劲、束展劲等各种劲法,结合避实击虚、硬打硬上、来留去送等技击策略,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武术技术“模块”。②
武术器械形制标准在多样化发展中进一步系列化
长短兵器形制标准呈现多样化发展特征
宋代的兵器装备生产规模庞大•中央设有“南北作坊”和“弓弩院”,而地方也设置军器作坊,分工精细。而且宋代治兵注重赏罚制度的制 定与执行•宋神宗时期设置有军器监职位,负责对于不同地方军器制造
① 程大力.武术门派流派形成直接与宗法社会结构有关口1搏击'武术科学,2007(7):
②薛欣.中国传统武术门派演变的内在理路.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4):329—
332 整体统筹安排,并鼓励工匠对于兵器制造环节进行创新,有可取的方法则进行推广。因而一个“南北作坊”一年兵器生产规模达到“金脊铁甲三万两千,弓弩等凡一千六百五十余万”,而地方一年“造黄桦、黑漆弓弩等凡六百二十余万”(《宋史・兵志》)。①此外,宋代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下,朝廷也非常注重兵器的生产与管理。甚至为了提高兵器 质量,集合全国各地优秀的工匠于军器监进行技术研究。”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翠微北征录・弓制》),所生产的“神臂弓”射程可达二百四十步(约为372米)。首先,这一时期刀形制呈现多样发展态势, 种类繁多,有“棹刀、屈刀、耳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武经总要-器图》)。再者,枪的形制也非常多,单钩枪、双钩枪、环子枪、椎 枪、梭枪、太宁笔枪、素木枪、宸项枪、槌枪九种。此外,由于吸收北方和 西北少数民族的兵器,宋代杂兵种类达到几十种,如用铁打造成大头安装于木棍头部的装藜、蒜头(又称骨朵),竹节铁鞭、四棱铁铜、钩棒、柯藜 棒、杆棒、白棒、杵棒、抓子棒、狼牙棒,还有“本出西戎,马上用之”的铁链 夹棒。②
浏览2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