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阴不生,无阳不生,阴阳合乃生,这就是阴阳的统一。它的 变化是由一面向其相反一面转化,这就成了在统一体中的对立。我们 在浑元一气功论述中讲的阴阳,是前人用这种概念及认识作为功夫中 的理论指导,所以我们也就按其习惯了的说法来讲,实际这些变化就 是人体运动规律和相对活动形式的表现,如动静、升降、虚实等;简 而言之,天地自然不能无阴阳,人体生命也不能无阴阳,武术运动中 有千变万化的动作,更是阴阳相对变化的表现,这就形成了天、人、 术的整体阴阳观。阴的转化由阳接替,阳的转变由阴来接续,互相转 化,互相辅助,循环变化并得以提高。人的意念、气息、形体能够完 全统一起来,是技艺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一个整体中的阴阳随时变 化,又是可以预料的,看是阴而有阳,看是阳而有阴,这样奇妙的转 接变化,还是需要用心体会和掌握的。

大自然的天地之阴阳,互相汇合能产生风、雨、雷、电、光、 暗,能生万物,长万物。拳术中人体的阴阳和技术概念的阴阳相合, 可形成一气,这个一气可解释为气势、气息、气力,也只有这个气, 才可使技术得以发挥到极限地步,也就是其理想的境界。练习气功,也就需要先了解气的基本功能概念。气,就是人体 所需要的空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有气则生,无气即 死。气功就是呼吸功能进行空气出入交换、循环规律的体现。古代的
唯物辩证观点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有两个基本条件,就 是自身和外界,也就是两个大的自然面。当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在另一 方面的影响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又向其原始一面转化(物极必 反),这样形成了循环规律,也是事物的普遍性规律。这两个面就用 “阴阳”二字来概括并进行论述。气功中气息运行就是依附这种观点 作为指导,以使其得到发展,于是在无数次的循环过程中,循环基础 有了改变。

人身本来是一个整体,气在人体中按照一定的循环路线运行, 其上升与下降,又分别为前、后两面,身体的最高的头部和最低的脚 下,以及左右,就成了两个相对的面,寓一而有二。整体里出现了阴 阳两面,互相转化,由阳转化为阴,又由阴继而转化为阳,周而复 始,循环无穷,浑然一体,又可说是合二为一也。

浑元一气功所讲的“阴阳”就是气息在人体中运行时,循环转 化、接替的两个面。人体是不能没有动静的,动到极点则必以静处, 静极则必反还以动,动就是阳,静就是阴。气的呼吸,呼为阳,吸为 阴,气升为阳,气降为阴。

督脉行于脊背之当中,以人之脉络论之,它是周流诸阳之分,为 阳脉之海,所以背为其阳。任脉行于胸腹之当中,为人身阴脉之总会,是诸阴脉之海,故此 腹为其阴。头为诸阳之首,统领一身之气,阴气沿督脉自下而上,升至头 顶,这个过程叫作阴转阳,由舌头接引(称过桥)阳气顺任脉从上向 下运行,为阳转阴。气息在人体中运行,头这个部位确为阴阳互相转

化接替的关键所在,阴阳转接,不停止地循环,使气达到圆满充盈状 态,周身内外、上下、四肢百骸,各个部位都能运行得到,才能称得 上是全功,也就是浑元之气。

歌日:阴转阳来阳转阴,阴阳相转互为根;欲知阴阳转接处,还向阴阳转中寻

(2 )五行

五行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种认识观点,一切事物的变化、 互助、依存,以及相互制约的属性关系,都用五行学说来概括。武术 和气功都是以人体机能变化为基础的,所以把人体机能变化的互助关 系用五行来形容也就是很自然的了,也是让人便于认识、理解的一种 很有效的方法a人的体位、器官、脏腑都按五行学说的属性表示,有 利于理解其功能的技术表现与作用。

五行就是水、木、火、土、金。它们的属性关系是水生木,木生 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就是五行的互生关系。金能克木,木能 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这些又是其相互的抑制关系。

人体脏腑的属性就是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 金,此为之内五行。外应其通之窍:心通于舌,肝通于目,脾通于口 唇,肺通于鼻,肾通于耳,此为其外五行。手的变化也是技术的体 现,故而手亦有被列于五行之说,手有五指,并有长短之分,各自也 均有所属。中指长,属火;小指短,属水;食指属木;无名指属金; 大拇指属土。总的来说,内五行随意念而动,外五行要随其意动而 动,能互为牵拉、催促,能合聚为一体,这样一来,人体功能就可以
得到极限发挥了。

歌曰:

脏动犹是炮中火,手出好似箭离弓,

面上发动要色变,五行相催无错误。


  • .动静、虚实说

  • 1 )动静


我们所要讲的气功和武术有密切的连带关系,都是以人体而论 的,人体具有极其活跃的生命力,特别是内在的活动,如呼吸、血液 循环、代谢功能,都是分秒也不停止的。所谓的动静,是主观意识的 指导及形体的运动表现。各拳派都有其对动静概念的认识,太极拳讲 的是“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理性认识 指导运动的动静变化,还有开合、收纵、俱静、俱动等。其关键的动 静变化还在于“静中犹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这是主观的 动静和客观的动静之精确要点。少林拳中要求的是“动如涛,静如 岳”,动如波涛汹涌,势不可挡,静如山岳,巍然屹立不动。

总的来说,动者,是意识和身体各部形态、体能统一发挥所要 起的和能起到的作用 静者,浑然凝聚,止而不发也。若要详细地来 讲何为其静,是不显露我所藏之机,这个机是指主观的能力主导、要 领的掌握、目的的实施、客观的机会(时间、条件)。其动,是使其 不能见我所出之形迹也,迅猛异常,难料难防,其中也包括目的和方 法。真正的动静,是在蓄而未蓄之际,发而未发之时,在一种相对的 状态中.才可说是其动或静也。

  • 2 )虚实


虚者,势之无力,其力抽回而蓄之,力不至则气亦不催,气归丹 田以待机,丹田之气机,灵敏莫测,意念一动即发也。实者,为有力也,其力迅速到达而以气进行催发,精神振奋,力 量充足,坚刚莫敌。气力发至终点亦即收回归于原处,以便于等待着 再次发放。一虚一实互为运用,无有尽头,学者须当悉心体验。

  • .无形有形说

  • 1)由无形到有形


气功之气是遵循着呼吸的深长节律和频率,随着意识,顺经络在 人体内的运行,能产生某种效果感觉,可使精力充沛,体质健壮,以 及祛病防病,延缓衰老,还可在武术运动中,表现出迅疾和雄壮。经 过了长期的实践验证,这些的确不是虚夸妄谈,但是在功夫初练的时 候,并不是说有就有的实际物质,而只是精神向往的一种概念,是一 种不具形状的想象,也就是气功中所说的意念。

在按照方法、步骤要求的情况下,经过几个阶段的练习,渐渐形 成了规律,用意识指导着,逐步地就产生出一种感觉,在这样的基础 上,再继续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在人体的某一些部位就出现了一种 真实的运动现象。比如肌肉的蠕动、毛发的竖立,眼睛可清楚地看得 到,用手也可以触摸到;腹腔内各脏腑在气息运行的推动下.进行蠕 动,并且能发出响声,可以清晰地听到,这就成了有形的存在。

  • 2)由不自然到自然


在气功的练习过程中,虽按其方法、步骤和要求,能认真地坚持
练习,偶尔有了意识中的某种感觉,但是不能牢固地保持下来,因此 还要再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才能又出现自己所体验出的那种感觉, 甚至还会有反复。要想随心所欲地恰当掌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这也就是所说的“不自然”。在这样的关键时候,必须坚定意志,增 强信心,持之以恒地锻炼,还必须以正确的方法、步骤,使其规律的 感觉逐步加强,直到形成明显的运动现象,才能渐渐地成为自然。

经过诸段的练习,不但气功的基础已经坚实,并且也已经达到了 一浑元一气功的行功运气有关理论

1.阴阳、五行说

(1 )阴阳

中国古代先人的智能是相当高的,认识也有卓越的见解,几千年 前就以唯物科学观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与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正确 的哲理论述,使得整个的宇宙观念就以相对的“阴阳”来概括,阴阳 也就成为代表一切物体变化的依存因素的根据。

所谓阴阳,是古人对自然事物认识的辩证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 着相对变化因素,如天的阴晴、明暗、寒暑。阴阳观,是对一切具体 事物起着决定性的认识理念,所以人的生死及强弱,也就自然成为这 样认识中的一个方面。

无阴不生,无阳不生,阴阳合乃生,这就是阴阳的统一。它的 变化是由一面向其相反一面转化,这就成了在统一体中的对立。我们 在浑元一气功论述中讲的阴阳,是前人用这种概念及认识作为功夫中 的理论指导,所以我们也就按其习惯了的说法来讲,实际这些变化就 是人体运动规律和相对活动形式的表现,如动静、升降、虚实等;简 而言之,天地自然不能无阴阳,人体生命也不能无阴阳,武术运动中 有千变万化的动作,更是阴阳相对变化的表现,这就形成了天、人、 术的整体阴阳观。阴的转化由阳接替,阳的转变由阴来接续,互相转 化,互相辅助,循环变化并得以提高。人的意念、气息、形体能够完 全统一起来,是技艺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一个整体中的阴阳随时变 化,又是可以预料的,看是阴而有阳,看是阳而有阴,这样奇妙的转 接变化,还是需要用心体会和掌握的。

浏览1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