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达摩易筋经概述达摩祖师落迹于少林寺,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 离开少林远游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 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般 剌密谛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 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人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 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易筋经》一门是改变筋骨的方法。通过练习《易筋经》和《洗 髓经》调节身体内部的机能结构,从而达到百脉顺畅的功效由于完整修炼整套功法的时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炼方法。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势及锻炼法有12式, 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 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这十二式中又蕴含了很多微细的动作。易筋经内功采 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 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 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 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 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 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现今在发展演变中遗留下来的《达摩易筋经》流传最为广泛。《达摩易筋经》是根据 《易筋洗髓经》原文整理而改编的内功心法,《达摩易筋经》依天、地、人三才牵弓I,导行先 天、后天、自然三门之气而运行,每门各分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为一零八式。天门一零八式是易筋经的先行功法,天门功萃取先天之气为主行,故名曰为:“先天导 行气功。”先天之气是人体与生俱来随孕而生的,只因未能使用先天之气而在岁月增长中 日渐疏远,天门功是借助肢体的运行而广纳先天之气,用以强身健魄。所谓“导气令和、引 体令柔,动以养生、健身、病顺生节欲、取利去害,牵引天门之功导引先天之息则获益无 穷”。对于初学《达摩易筋经》者来说,由于排除体内的污浊废气会出现内急排便的正常 现象,大可不必在意,每次修习时间不宜超过三节,以三十二式为宜。《达摩易筋经》动作虽简,但是演练起来功效确实非同寻常,故不宜贪功过度。

对于易筋之说,《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文中说道:"般剌密谛曰,其所言易筋者,易 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 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 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 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 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复,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少林易筋经》和《达摩易筋经》同出一辙,皆源自于《易筋洗髓经》原文而修订。《少 林易筋经》共计十二式,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 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 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诀曰:立身期正直,环 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 掌心向上,手腕伸直;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 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 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 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次。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 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 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 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 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 10次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第六势:出爪亮翅势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 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 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 12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 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 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o次。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第八势:三盘落地势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 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 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 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 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第九势:青龙探爪势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 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 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次。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第十势:卧虎扑食势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 注前下方 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 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 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 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第十一势:打躬势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 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 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次。诀日: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 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第十二势:工尾势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 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 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 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 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总考诀说: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 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清周述官所编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对于《易筋洗髓经》的神奇功效这样说道: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 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 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清代周述官所 编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对于释迦牟尼留下易、洗经乃是为帮助佛弟子更好的修习 止观法门而说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 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 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 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人得定去,出得 定来。

浏览1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