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是组建北京八卦掌研究会,在市武协领导下开办八卦掌辅导站。 把过去多年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私人教拳传艺活动,改变成在市武协领导下的有 组织的群众性活动。李老和其他同仁高屋建铜的有力措施,不仅振兴了八卦掌术,北京市其他传统武术,也相继组成了研究会,在市武协统一领导下健康地 弘扬发展。在我和李老接触时,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发展八 卦掌事业而辛勤地工作,不是接待国内外来访的武术爱好者,就是到各辅导站 工作。他之所以有如此饱满的精力,不仅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演练八卦掌, 更主要的是和他那宽阔的胸怀,爽朗的性格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操密切相关。例如为董海川先师迁墓等,李老不顾年迈,多方奔走,费尽心机,可是有些人还闹私人成见。李老对此毫不介意,认为这是“家务小事”,不计较,不生气。一 般拳师大都趋于保守,李老不是如此,他把辛勤收集的珍贵资料公之于众。八 卦掌36歌诀和48歌诀,他不光让人抄录,还加上注解于《武术健身》杂志上 发表。他说,这些珍贵资料来之于人民,应当还之于人民,让它发光发热。孔 子说:“君子坦荡荡”,从这些举措中,可以看出李老仁者的胸襟。(原载:《武魂》,2005年第5期)核高方惠劭 况范长芹纪念著名木糅拳•家手签指先生书画家梅墨生先生要为他的太极拳师傅李经梧老先生出版《李经梧太极拳 功学术论文集》,这是一桩颇有见地之举。太极拳自清季王宗岳、武禹襄、李亦I实丈祐盈术文存畲等前贤之后,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引文入武”、“引雅入俗”将传统 优秀文化融于太极拳艺之中,把单纯的技艺型长拳十三势升华为健身御侮和陶 冶品德的高级拳艺,太极拳从单纯的技艺型走向学术和技艺型的新时期,从事太极拳活动的人士不再是赳赳武夫“拳把式”,更多的是富有文化修养的儒雅之士,他们把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予以深入的研究探索,李经梧先生就是 个中翘楚。正是看到了这一亮点,梅墨生先生才以“太极拳功学术论文”来做纪念文集的命名。旨在标明李经梧先生是以学者的姿态来研习太极拳和从事太极拳教学活动的,有别于以此牟名求利的拳师。李先生的经历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李经梧先生祖籍山东掖县,14岁到哈尔滨谋生,为了和疾病抗争,遂与武术结缘。17岁拜刘子源先生为师习秘宗拳。27岁拜赵铁庵先生为师改习吴家太 极拳。20世纪40年代于北平又拜杨禹廷先生为师继续研习吴家太极拳,并从师 叔王子英先生研习推手。后又拜陈发科先生为师研习陈式太极拳。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又学了杨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的手法和劲路;此间他还向胡耀贞先生 学过内功。胡先生是山西人,在太原曾跟张钦霖老师学过太极拳和“金丹派” 的内功吐纳术。李先生悉心揣摩各家太极拳之长,博而采之,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走架打手具有身架工整,雄浑柔韧而又洒脱;听劲至灵, 应变至速的特点。为了发挥太极拳的社会效益,1962年在张天戈的协助下整理 了《太极内功》。1990年八旬寿庆之后,又在弟子们协助之下编成《李经梧传 陈、吴太极拳集》,将数十年练拳教拳心得付诸文字,遗泽后学,为弘扬陈、吴 两派太极拳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随着岁月的变迁,随着练习太极拳的人士日益增多,流通区域日益广泛,李老师的教学风范和其著作也曰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影响深远。李经梧先生并非出自太极拳世家,也不是职业拳师,为何能取得如此卓越成就?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我认为这是和他的文化修养分不开的。 他虽然不是文化人,没有在高等学府读过书,但是他长期在北京居住,深受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使他养成了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业精 神,使他走出旧时代拳师的阴影,步入学者的殿堂。了解他的人赞誉他技高德更高,实非偶然。据说1958年受国家体委之托,由他和李剑华、唐豪、顾留馨、陈照奎等先生共同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时,因他是陈发科老师的早期 弟子拟采用他的拳照,李先生却建议用师弟陈照奎的拳照。由他执笔参与编写 了部分书稿。后来书出版了,在编者名单中却没有列李先生,李先生也没争执。 这种视事业高于个人名利的心态,正好证明了他的品质高尚,如果没有良好的 文化素养是不容易处理好这些事情的。艺不宗一,转益多师,博采多取,融会贯通,也是李先生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武术界宗精于一家为善者多,而顾先生于陈、吴二家太极拳外,还对杨、 孙二家太极拳也有接触,从而广收博取,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又不屑树立新帜、 另辟门户、自我张扬,这种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进取精神,谦虚务实的美德 极为难能可贵,也是后人值得研讨和继承的。毋庸讳疑,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太极拳多种功能的开发,太极拳界也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把太极拳庸俗化、简单化、神秘化、家族化,甚至伪造拳史、 自我吹嘘,一塘净水沉渣泛起无疑会阻碍太极拳的健康发展。太极拳之所以是 中华武术中的瑰宝,是因为它不仅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它的拳理教学 更展示了我国的文化精髓、伦理道德以及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如果把它视为 个人牟名求利的“商品”,不择手段地对拳史拳理予以篡改和曲解,这对太极拳 实际上是一种玷污和亵渎,这就迫切要求人们在太极拳研究方面要认真务实, 要树正祛邪,要通过介绍太极拳史上德艺双馨的太极拳家,弘扬传统美德。更 的研求太极拳艺者不仅要学习技艺,更要提高本身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 政治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品德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学好富有中华文化内涵 的太极拳,才能如李经梧先生这样博采众长、发扬传统,与时俱进,为人民福 祉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有益贡献。感谢梅墨生先生为纪念他的老师李经梧老先生出版这部学术论文集。通过 这一盛举,让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认识李先生的拳艺和道德风范,让更多的太 极拳家向学者太极拳家这一目标迈进,把太极拳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紧密的结合起来,走向世界。(为纪念李经梧纪念文集而写)切景翼将宰白勺一段徙1985414日全国政协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已故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先生逝世60周年,从而,使我想起了胡将军提倡武术,以武会 友的一段往事。胡景翼将军所部原系陕军于右任先生靖国军的主力,19224月,第一次 直奉战起。他率领部下(暂编第一师)随冯玉祥将军出陕经豫移师河北。1924 年助冯玉祥组织国民军任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忠实 地推行孙中山先生制定的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威震中原,开创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不幸壮志未酬,于19253月逝世。吴女祐

武术文存

胡景翼将军不仅有功于民主革命,对武术事业也大力倡导,颇有建树。胡将军体貌惊人,如半截铁塔。一般战马都难以驮负。行军常骑一匹高大健骡。 他本人的武功也很好,常和武术界知名人士切磋技艺。1923年他驻军冀南重镇 邢台,当地有名的武师如梅花拳名家王湘林,太极拳名家李宝玉、郑宝庆诸先 生都是他的座上客。其中李宝玉才30多岁,而声望较高。胡将军久慕李宝玉是大名鼎鼎的太极拳前辈郝为真老师的学生。一日二人促膝谈拳,胡将军一时高兴,提议和李宝玉先生过过手。李宝玉本是一介平民,当然不敢和拥有重兵的 胡将军比武,就一再逊谢。胡将军坚持要比,李宝玉无奈只好允诺。胡将军脱去外衣。二人来到院中你来我往,较量起来。一连三五个回合,李宝玉只是化 解而不还手,胡将军有些不耐烦了,大声说:“李先生您是不是看不起我胡某, 如再不还手,那就不够朋友了。”李宝玉看胡将军态度诚恳,作风平易近人,就 点头笑答:“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请将军进招吧!”此时,胡将军一个箭步纵到李宝玉面前,出手虚晃,右掌劈面打来。李宝玉侧身捋化来掌,胡将军身不 、由己地往前一倾,随即赶紧挺身站稳。就在这一霎那间,李宝玉一个“懒扎衣”,双掌在胡将军胸前一按,胡将军不禁往后连退数步,坐在地上。这一下可 把周围的护兵吓坏了,有的赶忙过来搀扶胡将军,有的拔出手枪就把李宝玉给包围起来。胡将军见状大声喝斥道:“你们要干什么,我和李先生是以武会友, 管你们什么事,还不退下!”喝退了护兵,他走过去檄佩地拉住李宝玉的双手连 声称赞着说:“李先生真是名不虚传,不愧是郝为真老师的高足。”从此,他和 李宝玉等武术界朋友的交往就更亲近了,后来他移师河南,还邀郑宝庆等人同去郑州。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邢台地区不少武术界老人还常谈起胡景翼将军这段以武会友的趣事。怀念将军的高风亮节。

浏览1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