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形态在登封的现代转型体现了兼容并蓄、开放融合的精神

文化都离不开一定的形态。因为从本质上讲,文化创造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价值思维的肯定②。对于武术文化形态在登封的发展而言,改革开放后武术在登封的发展并没有像一些传统武术之乡一样按部就班地发展,而是融合了时代的气息,向多元方向发展。电影《少林寺》的热映,掀起了全球少林武术的热潮,使少林武术名噪海内外。20多年来,众多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相继到登封——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习武健身。登封利用这个契机,专门从事武术培训的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发展,登封市武术馆校从小到大,从少到多。2007年,登封市有各类武术馆校76所,在校学员5万余名,成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武术训练基地①。武术在登封的发展已经向以武术馆校为主体的武术技术培训、武术表演、武术旅游、武术文化、 武术教育、武术健身和武术用品制造等形态演变。武术形态在登封的转型充分体现了武术文化在登封兼容并蓄、开放融合的特点。

①《登封打造中国功夫之都 让少林武术文化传播全世界》,新浪网,发布日期:2008年12月5 日,http : //news. sina. com. cn/o/2008-12-05/041114832580s. shtml。

② 马广先:《简论中原文化人文精神的时代价值》,《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46〜148页。

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运营是兼容并蓄文化精神的现实体现

事物的发展动因是社会的需要,少林武术也不例外。在其产生发展时期, 动因是统治者崇佛、尚武的需要;当今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武器时代,武术就自然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但其健身、教育、娱乐、经济功能却顺应了社会发展。武术在登封的发展就是结合了时代需要,在保持本色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才得以发展、壮大。其中最突出的个案就是《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创建、运营。距嵩山少林寺7千米的待仙沟, 原本是一个荒凉、险峻的峡谷,经过梅帅元的打造,如今变成了传统山水画般的“峡谷实景剧场”②。古老的少林文化激发了著名音乐家谭盾的灵感,他在这里创作了以自然为乐器、以流水为琴弦的“有机音乐”和“绿色音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项目搭建了演艺业和旅游业共生共赢的桥梁。大量游客在夜间看演出,要在这里饮食、住宿、旅行、购物,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文化产业链条。这个项目的策划也体现了政治、文化、旅游、体育相融合的创新模式,体现了武术在登封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

第三节 敏于适应:登封文化的自强精神在武术中的展现

登封地处嵩山脚下,居于洛阳与郑州之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之地,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圣地、兵家逐鹿的要塞。敏于适应、勇于创新是登封文化的精神特质,也是中原文化的核心特质。中原文化能绵延数千年,在于其自我继承 的同时,又不断地创新发展,这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华夏民族得以凝聚、统一都源于中原文化一次又一次的重

①《河南功夫娱乐产业:趁着东风兴起》,商都网,发布日期:2007年9月19日,http:〃 news,shangdu. com/category/10003/2007/09/19/2007-09-19_780790_10003_l. shtml。

② 王斌、朱雄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次“顿悟”——写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周年之际》,《经营者》2007年第22期,第39页。

光,中原文化总能成为当时人们物质、精神生产焕发如新的内在凝聚与驱动的 要素之一;我们也看到,中华民族的每一次动荡与分裂,都充分包含着中原文 化与不同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中原文化总能不断地调整好自身,选择不同 的融合方式对自身加以改进。在中原文化的发展中,既有盛唐时期,作为当时 高度先进文化所表现出的文化交流的繁荣,例如与中东阿拉伯文化、日本扶桑文化、中亚文化的交流,也有五胡乱华、五代十国时期,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 中原文化的结构调整与修正所表现出的战乱与国家分裂。从整体来看,每一次社会动荡都是为中原文化的再次复兴做思想准备。①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写照,同时也是河南人民的象征。中原儿女用自己丰富的实践创造了灿烂的河南传统文化,反过来看,灿烂的河南传统文化则昭示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一、登封民办武校的发展体现了敏于适应的文化精神

登封的民办武校大都是社会力量办学,其运营不像普通学校旱涝保收,而是往往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振荡。民办武校的运营怎样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摆在民办武校领导层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当然也可以从民办武校的运 营特色看出武术文化在登封的精神特质。从20世纪80年代的重武轻文到90 年代的半文半武、文武双修,再到如今的以文为主,以武为辅,可见登封民办武校根据武术发展形势和市场要求制定具体方针的原则。

市场将民办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需要对民办武校的运营起 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普通学校相比,民办武校适应社会需要变化的步伐更加迅速。民办武校发展初期,社会需要集中在对武术教练的需求,随着近几年 的发展,需求向多元化转变,武校就顺应时代的需求,通过开设不同专业、增加文化课的教学量、加强宣传力度、与就业单位积极沟通等手段进行大胆创新、 积极适应。登封民办武校体现的敏于适应、勇于创新是武术文化精神特质的又一表现。

二、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敏于适应的文化特点

武术在登封从传统社会到现代一直处在不停的变迁之中,但是,内在的精神却是连续的。以少林武术的发展为例,其发展总是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总

① 马广先:《简论中原文化人文精神的时代价值》,《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 147 页。

能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适应、创新。产生时期政府出于崇佛的角度进行提倡,少林寺获得大量的赏赐;隋末天下大乱,少林寺训练僧兵武装。隋末昙宗等十三人辅佐李世民战胜王世充。战后李世民对少林武僧的义举大加封赏,少林寺因此以武显于世。金元统治者为巩固其政权,强化民族压迫。为防止反抗,禁止民间结社习武。但是少林寺却得到了元廷的大力推崇,使之成为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佛教寺院。明朝朝廷经常征调少林僧兵出征御敌平叛,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再度得到恢复和发展。清初之后武僧练武由公开变得隐蔽,少林武术在社会上的声誉却更加显著,流传更加广泛。民国时期少林寺虽然已没落,但少林寺僧仍保持习武的传统,少林武术在社会上进一步流传,尤其是登封、 偃师等地,少林武术已经植根民间,并成为少林武术的重要传播地①。现今社会,人文主义得到提倡,弘扬中华文化成为时代主题,武术健身、防身、修身的功能得到了宣扬。社会需要的改变给传统武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少林武术并没有像一些传统武术一样故步自封,而是表现出强有力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少林武术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以格斗、搏击为主,转变成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推广。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 《少林寺》的热播,国内外喜爱少林武术的人日益增多。一时间游客接踵而至,武校遍地开花。这些年,在少林寺与武术馆校发展的基础上,登封还出现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样的现代化商业文化模式。而且少林武术进入了登封的中小学,还被列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近几年少林功夫被列入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林寺更是借此机会对少林功夫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从少林武术在登封的发展历程可见,少林武术虽然从文化形态上处在不停的变迁之中,但其内在的敏于适应的精神特质却是世代相传的。可以说,武术得以在登封地域持久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精神特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浏览1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