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青课徒非常严格,往往一个姿势就要教学生练好几个月,因此他教出 的弟子大多功力深厚,有的还成为太极高手。像现在在美国旧金山、纽约等地 教拳的罗邦桢,他是郑曼青在台湾的首传弟子。1949年罗邦桢在台大读书时, 因身体羸弱,求治于郑曼青。郑氏认为他的病非药石所能奏功,鼓励他跟自己 练习太极拳,由于郑曼青课徒严格,教学有方,罗邦桢不但身体由弱变强,还 成了太极高手、武术名师。郑氏教拳的另一个特点是文武结合,教拳之余还向学生讲授四书、老庄、 易经、书法以及处世为人之道;纳武艺于学术之中,以造就文武兼备之人才, 所以他的学生大都是文质彬彬,儒雅有礼,毫无江湖习气。郑曼青还把教拳和传播中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说:太极拳是向外国 人宣扬中华文化的先锋,以无力打有力,使之当场认输,口服心服,全世界无 此奇技也;盖必先挫其锐气,然后为之灌输中国之学问,则易如反掌矣!郑曼青对自己的主张不是光说,还身践力行。他个子矮小瘦弱,气度温文,像个簧 门秀士,但交起手来,中外高手败在他掌下的不少。他的弟子黄性贤原是南少 林鹤拳高手,可是当他和郑曼青比试时,两三个回合就被郑曼青以“四两拨千 斤”的功夫扔出老远。郑曼青另一高足鞠鸿宾曾习少林、形意"八卦等拳术多 年,当他找郑曼青印证技艺时,不但无法碰触郑的身体,而且还被耍得团团转。 经过较量,黄性贤和鞠鸿宾都心悦诚服地拜曼青为师,改学太极拳,后来都成 了太极拳名师。现在黄性贤先生在马来西亚教授太极拳;鞠鸿宾先生在各湾高 雄市担任多处教练场的总教练。20世纪60年代,郑曼青在美国传艺时,有一曾获世界击剑冠军的法国人要 求与他比试剑术。郑曼青为了扬我国威,弘扬中华武术,慨然允诺,定期比剑。 当时他的朋友姚梦谷也在美国,闻讯婉言劝阻。以为利剑无情,一旦矣手,不 但伤身,而且令名尽毁。郑曼青以当年乃师杨澄甫与一剑士较技实例,证明关 极剑法自有其玄妙处。到了比剑这天,姚梦谷也到场观看。那法国人首先发难, 进步欺身,突前直进,剑似银蛇,倏地刺来。只见郑曼青从容不迫,挥剑应敌, 一剑即压敌腕;二剑直指敌之胸口;三剑即将敌剑震飞。法国岛士不得不俯音臣服,赞叹太极剑术之神奇。后来他的学生罗邦桢到美国琴地教拳,也效法万 师,每在演讲或表演后,当场邀请几位身强体壮的青年上台试试太极拳的劲蓿; 其中不乏拳击或空手道的高手不相信“软绵绵”的太极拳也能打人,但是一经 接手大都被罗邦桢击出丈外,这时他们才晓得眼前这位吐属文雅的中国人竟然 蕴藏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因此拜他为师学拳的人也就非常之多。当然,除 了学拳外,还要学习一些四书、易经上讲的道理。郑曼青和他的传人这种融拳技和中国古典学术、传统道德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研究。郑曼青先生于1974年秋因病逝于台北,他的老友姚梦谷为之撰事略。文内有这样的评语:“历代学人,擅一长以为世法,已足并辔前贤。昔广文博士三 绝,千古叹为稀有;今之曼青先生拥诗、书、画、拳、医五绝以名世,复治群 经弘往圣之学,奋笔著述,不知老之将至,较诸广文实有过之……”实为至言。(原载:《武术健身》,1990年第3期)大扳奇人郑惜清赵堡太极拳在当代得以中兴弘扬,实多赖和庆喜、郑悟清、郑伯英师生三 人之力,其中郑悟清的一生尤其充满着浓郁的传奇色彩。

一、 疗凯痔习

郑悟清初名梧卿,后改悟清,字凤臣。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农历九月 初六日生在河南温县赵堡镇一个半商半农的家庭里。父讳湘,字楚三,在开封 经营合盛布庄。弟兄四人,三人经商,一人务农,均无子嗣。郑湘48岁才得子 悟清,四房只此一子,自然视若珍宝,宠爱异常。过分的溺爱,不规则的生活, 致使郑悟清幼年身体十分虚弱,7岁上又患了 “童子房”,延迟到10岁方入私塾 读书。16岁父亲送他到清化(今博爱县)一家当铺学徒,三年后升任前柜会计。 悟清19岁那年父亲郑湘病故,他悲伤过重,身体日渐衰弱,头发大半脱落,又 因所在当铺事烦任重,积劳成疾,得肺萎吐血症,久治不效,几乎不起,只得 归里调养。悟清的同窗好友李俊秀,是中医世家,又是太极拳爱好者。他认为 郑悟清的病不能光吃药,还得锻炼身体,锻炼身体的最佳手段就是练太极拳。 他一方面为郑悟清诊断治疗,一方面教郑悟清打太极拳。经过三个月的调治和 练拳,大见奇效,沉疳顿去。尝到了练拳疗病、习武健身甜头的郑悟清认识到, 太极拳是身心双修的“神拳”,遂不顾将臻而立之年,正式拜在同村太极名师和 庆喜老师门下学艺,在和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和门弟子中的佼者。

二、 遇明骊•获得传骄

说起和庆喜,也是一位值得介绍的太极拳家。他的祖父和兆元(字育庵), 受业于本镇太极名家陈清平,拳艺甚高。和庆喜8岁跟随祖父练拳到18岁(我 过去在文章中曾谈和庆喜自幼随伯父和父亲练拳。后赵堡一位了解情况的老年 人来信告诉我,和庆喜是和兆元长子和润芝的长子,是长房长孙,何来伯父? 他的叔父和敬芝比他只大两岁,也不可能教他练拳,和庆喜的太极拳是跟他祖 父学的。在此特做纠正,并向这位老同志表示感谢)。和庆喜32岁那年家中生 活拮据,弃农经商,中辍练拳。1928年当时政府大力提倡武术,各地开设国术 馆,年已72岁的和庆喜在当时形势的鼓舞下,为了弘扬赵堡太极,不顾年迈, 用功8个月回忆整理祖传拳法,开门收徒授艺。他有教无类,弟子中年龄大的 30余岁,小的只有10岁,农民、商人、学生都有;他因材施教,因人讲艺,在 短短数年中就教出一大批像郑悟清、郑伯英、柴玉柱、郝玉朝、郭云等各怀绝艺的弟子,成为日后弘扬赵堡太极拳的中坚力量。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这位教 学有方的老师,称和庆喜所授拳势为赵堡和式太极拳。郑悟清跟随和庆喜学艺时已是29岁,又加上体质素弱,大病初愈,和老师 就根据他的情况,授以和式“代理架”,拳势架高,步活,圈小,劲捷,养生技 击兼而有之。郑悟清在老师精习培育下,并不因自己年岁已大,体质差而气馁, 而是按照老师要求,除每日刻苦锻炼外(每日走架不少于30遍),还苦练寒暑 两个“百日功”。时值他从事的典当业停业清理,每天有足够的时间练拳,三年 后他转业到山西泽州美孚公司,常住河南会兴镇(在三门峡)。在这里呆了 7 年,环境也较清幽,得以练拳。在这十年间,郑悟清潜心钻研,勤奋练功,终于攀上拳艺高峰。在郑悟清学艺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介绍。由长年战乱,和庆喜教拳时,赵堡已无太多的文字资料。1930年夏,郑 悟清的同学郝玉朝从本村陈桂林(医生,也练太极拳,年岁比郑悟清大数岁) 家借到一本《九要论》,要郑悟清抄写。郑悟清和其长子郑瑞(当时是初小四年 级学生)分工抄写,用了一天多功夫抄了一份。据郑瑞回忆,原件是手写本, 没有作者和抄写者姓名,文中也无太极拳等字句。郑悟浦认为这是一份较好的 参考资料,就拿出让师兄弟们抄写,这就是后来收入某些太极拳书中的《九要 论》,虽非太极拳专著,但有不少内容是练太极拳者可以借鉴的。郑悟清就从中 获益不少。其次,郑悟清在练拳时结识了一位名驰黄河两岸的“风水先生”安伯一 (泗水人)。风水古称“勘舆”,是一门勘察、选择、修整房舍和墓地的方术,大 约在远古时代就有了从事这项业务的人(如《易经》中就有“利用大作”的占 辞)。后来称精此术的人为“风水先生”或“勘舆家”。风水作为一种文化, 如果剔除其迷信落后的糟粕,也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如罗盘针的发明家就是古 代的风水先生,后来用于中外航海事业,功莫大焉。其他如房舍建筑与自然关系、人类生态环境等论述在许多风水著作中都有记载,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 装点自然,天人合一等理论就颇有见地。擅长这一方术的风水先生中有不少文化高者,安伯一即是一位。郑悟清幼年上学较晚,只在私塾读过几年书,文化 不高,中年与安伯一交好,在文化上得到安氏不少指导,使他能阅读《易经》、 《内经》、《道德经》诸书,并把学习心得融化于太极拳中,这也是他能成为一 代太极名家的重要原因。郑悟清说:“学好太极拳得有三个条件:一是个人和社会要有安定的环境; 二是有道德高尚的老师,从艺术、武德两方面教导;三是个人爱好而有恒。

浏览1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