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悟清在良师益友的教导相助下,经过十年苦练,终于掌握太极真谛,演拳小巧细腻、速度均匀、柔软灵活,体现了 “以柔为体,以柔为用,以柔克刚” 的拳艺特色;打手则圈小多变,制人而不伤人,所以人多服其拳艺。虽已掌握太极真谛的郑悟清,这时还是商人,练太极拳尚属“玩票”,虽也 教人习拳,多是业余性质,真正“下海”成为职业拳师,则是接近50岁的事。 1937年日寇侵华,1939年温县赵堡镇也遭到日寇抢掠,郑氏全家移居焦作, 1942年又避地西安。为了生计经友人介绍开始了太极拳师的教学生涯长达46年 (到1981年返回温县原籍止),受教者不计其数,遍及西北数省。因他所授拳势 架高步活,圈小劲捷,速度均匀,人称“和式小架”,为赵堡和式太极拳流行大 西北作出了积极贡献。郑悟清在带徒方式上,遵循乃师和庆喜的教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中士农工学商,遍及各个阶层;岁数大的、年龄小的,为了养生的、为了练 技击的,应有尽有。郑氏则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并能根据各人特点施以不 同的教学方法,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如对年老体弱者,教时以养生为主,拳艺次之,防身技法更次之;如系幼年学者,技击、拳艺、养生三者可以全学, 要求更需严格。郑氏认为太极拳拳艺、养生、技击三者密不可分,但教时要因 人不同,教法分出主次,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较大的成绩。实践证明,这 种因人施教、区分主次的教学方法,是颇为可取的。因此,他才教出一大批拳 艺超群的弟子,成为当前弘扬赵堡和式太极的骨干。如郑氏之女弟子纪昌秀, 后来移居香港,组建“香港赵堡和式太极拳武术(国际)总会”,积极开展教学 活动,成绩斐然,其弟子许玛丽(泰国华侨)1984年在西安国际太极拳邀请赛 上获第二名;其女张万珠,1988年在杭州国际武术邀请赛上获女子太极拳冠军, 现在澳大利亚教拳。郑氏弟子李随成再传弟子孙金斗、赵军曾获1984年陕西三 个级别的推手冠军。郑氏弟子宋蕴华筹组“中国长安国际太极拳研究会”,充任 泰中工商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并受聘于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 (有限)公司,担任《中国海外华人名人辞典》主编,积极向东南亚发展和式太 极拳。郑氏弟子刘瑞曾三下广州传艺。郑氏弟子宋道逢等人还组建“华夏藉悟 武术研究会”,研究和传授郑氏拳法。郑氏不少传人还著书立说,为弘扬赵堡太 极拳而努力。

四、 养生瓣享遐龄

1976年,郑悟清年迈思乡,由西安迁回温县赵堡镇,1984年去世,享年九旬。郑悟清以大病之余,苦练太极拳,不仅治好了病。还得享高龄,他30岁前 因病头发脱落,60岁后新发又生,晚年还满口皓齿,谈话声如洪钟,灯光下不 戴花镜能看书,走路足下生风,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太极拳在养生方面的神效。 但太极拳家未享高龄的也大有人在,何以独在郑氏身上出此奇迹?这还得从郑 悟清其他方面去探讨,才能较全面的找到郑氏的长寿之道,对后人也才有更多 的启迪。前文说过,郑氏早年生活比较充裕,环境比较安定。中年改业教拳,生活 仍算小康。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安然度过,未被涉及。他家中人 口虽多,却很和睦。父亲去世时他才19岁,多亏母亲治家有方,二子一女都被 教养成人。郑悟清的岳父和祖岳父都是文秀才,所以郑悟清的夫人也是一位典 型的贤妻良母,辅夫教子,多有贡献。他的长子郑瑞从小在外学商,助父养家, 二子郑钧忠厚朴实,任劳任怨,因此,郑悟清的一生,很少为家务细事操心。另外,郑悟清为人豁达,淡泊名利,他在博爱练拳和在西安教拳期间,所 交拳友很多,诸如博爱武师王秉瑞(精少林拳)、晋省武师荆国柱(精八卦、形 意、太极)、西安武师郑子毅、杨文轩、白玉祥、赵斌以及太极名家北京的崔毅 士等,均以交流拳艺为原则,绝无门户派别之见。这种以武会友的精神,深受 同仁之尊重。他生活俭朴,没有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平时除教拳、练拳、谈 拳外,即以读书习字自娱。他举止有方,用他学生的话来形容:郑师坐有坐样, 站有站样,走有走样,是他太极功底充实的又一写照。他教学生除教拳及养生 之术外,还教为人之道。他常和学生们说:“太极拳乃养生健身之法宝,绝非一般技击之术,尔等不可持技做违法之事;否则除自食苦果外,我将率众鸣鼓 而攻之,不与之并列斯道之内。”铿锵语言,掷地有声。所以他的弟子没有持强 生事者。他的弟子宋蕴华告诉我,他14岁就在郑悟清老师门下学拳,课余老师 就教他读白话四书和《左传》等书。郑老师的口头禅是“剑胆琴心”。常说谈琴 棋书画是人生一大乐事。宋蕴华就是在郑老师的影响下看书习字、吹箫拉琴、 自学成才,为他日后步入文化界打下了良好基础。郑悟清的高风亮节,深受西北武林朋友和其弟子们的敬仰,1987年他的众 弟子赶赴赵堡为郑氏敬立纪念碑,碑文中赞许郑氏“为人轩昂磊落,品格峥嫌。 西北诸弟子在先生言传身教懿德熏陶之下,各有心得。”足见弟子们对老师的感 戴之情。“仁者寿”,这大概是郑悟清这位太极名家得享高龄的另一重要原因。我不认识郑悟清先生,未能一睹风采,亲聆教诲。但他的为人和学业深深 地感动着我。太极名家历代辈出,而和郑悟清情况相似者并不太多。请想:有 郑氏之技艺者,未必享有郑氏之长寿;有郑氏之长寿者,未必有郑氏之技艺; 有郑氏之技艺和长寿者,未必似郑氏以久病之躯,而立之年,始步入太极殿堂, 而终获骊珠;“授艺四十余载,从学者遍及各行各业,脱颖者不计其数。”(I吴大游武术文存文见《郑悟清纪念碑》)这就是郑悟清的逾人之处,也是奇异所在。能从郑悟清的奇异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这对普及太极拳,提高太极拳艺, 甚至对提高整个武术界的思想道德水平、拳艺水平都是有帮助的。(本文资料多为郑瑞、宋蕴华诸先生提供,对此深表谢意。)(原载:《武当》,1994年第3期)亍己李子鸣老师二三事2005319日,参加了李子鸣先生百年纪念暨画册、光盘首发式。热情和谐的纪念气氛,不禁使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在邢台结识了八卦掌家孙宝泰先生。他跟我讲了不 少有关八卦掌的知识。可惜不久他即去世,未能深入地研究八卦掌术。“文化 大革命”后,我重返北京原单位工作,还想继续探讨八卦掌。承蒙《新体育》 杂志社何煦昭先生说项,我得以认识德高望重的李子鸣老师。在一段时间内, 我成了李老的座上客。李老教过我梁派八卦掌,讲过许多武学知识,赠我一些 资料。我也协助李老整理过一些文稿。在为李老写传记时,我始知李老名镭,19006月某日生于河北省冀县李 家桃园村。七八岁时曾随本村拳师学拳,打下武功根底。1921年八卦掌创始人 董海川之入室弟子梁振圃(字照亭,1863—1932)先生应聘到原籍冀县直隶十 四中学任武术教员,李子鸣得以拜在梁老先生门下专心研习八卦掌。“七七事 变”后,李老在北平经商,冀中八路军根据地常派人前来以乡亲关系烦他代购 物品。李子鸣老师富有爱国热忱,不甘心当亡国奴,于1944年参加了革命工 作。他不顾个人及家属安危,历尽艰险,多次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光荣使命。 “十年动乱”,那时他已是66岁的老人了,所在单位造反派对他进行逼、供、 信,他没有被吓倒,以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信念和对家人的深刻眷恋之情, 战胜了死亡的威胁,保持了革命者的高风亮节。“四人帮”倒台后,当年殴打过李老的人找他道歉。他没动怒,反而把对方 让到上座,以礼相待。李老宽宏大量不计个人恩怨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教育了 来人,临走时给李老鞠了三个大躬。我曾向李老的女公子秀仁同志询问过李老师的一些情况。“文化大革命”后,李老已臻高龄,不在家中安享清福,还为振兴八卦掌到 处奔波,所谓何故?秀仁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号召挖掘、整理、继承优秀的传统武术。她父亲作为从事革命工作多年的离休干部、八卦掌第三代传 人,应当老有所为,愿为普及弘扬八卦掌贡献余生。然而八卦掌已有一百余年 历史,流派繁多,区域广泛,怎样把同道团结起来,在党的有关武术方针政策 指引下,共同研究提高发展,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当务之急。在有 关部门领导下,李老首先抓住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为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 师迁墓。董墓原在北京市东直门外,当时已成耕地,后经李老等人的努力移迁至万安公墓。通过迁墓活动,不仅保存了历史文物,也把遍及国内外的八卦掌传人联结在一起了。为一代武师迁墓的壮举,在我国武术史上是罕有的,因此 影响很大。

浏览1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