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注重对士兵力与射的训练。《新唐书-兵志》载有对羽林军飞骑的要 求:“凡伏远弩自能施张,纵矢三百步,四发二中;臂张弓二百三十步,四发而二 中;角弓弩二百步,四发而三中;单弓弩百六十步,四发而二中,皆为及第。”这个 要求是很高的,不经过正规的习练是很难达到上述标准的。另据《资治通鉴》184 卷记载,公元628年选拔飞骑时的要求如下:取户二等以上(殷实人家),长六尺 阔壮者,试马弓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户斛行三十步者。这个标准比选拔羽 林军的要求更高。
唐代还有较为完备的训练制度。据《武备志-阵训制》68卷曰:“言武备者 练为重要。” “唐之制以八日教艺二日教旗。”'艺有专习者如弓弩、手炮、刀棍之类 是也。有分习者如戈、戟、刀矛、大炮之类是也。”艺为武艺,旗为阵式(即按旗鼓 而左右进退之法的一种战术队列)。不认真参加训练,有严格的惩罚条例。《玉 海》卷138《兵别》载:“其艺不精,士不教习,则罪其折冲,甚至加罪州牧。”折冲为 军中长官,州牧是地方长官,有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之分。由于唐朝十分重视武 艺,除了军中有严格的武艺传习外,还开设了一些武馆。如宇文士及,在唐武德 四年(公元621年)晋爵郢国公,在湖北钟祥郢中开设武馆,称“武部” o除此之 外,唐代还开创了武举制。据《事物记源》卷三载:“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其始置 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也。”据《均州志》载:唐代湖北武举出身的将领冯行 袭,均州武当人,原为大将刘巨容部下。中和(公元881-884年)年间,乡中豪 强孙喜聚众数千谋取均州,冯行袭率军打败孙喜并夺回均州,并因此被朝廷封为 刺史。
到宋代,军队分禁军、厢军、乡兵、藩兵四种。禁军是天子的卫兵,守卫京师 及边防要地;厢军是各州守军,由官厅役使;乡兵是地方守军,由抽壮丁组成;藩 兵是拓募归顺的部卒,充当边境守军。公元965年,也就是太祖乾德三年,朝廷 以禁军的精壮者为样板,称“兵样”,要求各地按“兵样”标准选拔兵卒。后来为了 省事,就用一定尺寸的木棒(也称“木梃”)为标准选拔。木梃从五尺到五尺八寸 分为五个等级,这是以身高为选拔兵卒的标准做法。但据《宋史•卷193 •兵 七》载,宋高祖出身武将,深知武艺的高低不全在身高,所以他在选拔兵卒时,要 求被选者是“琵琶腿,车轴身”,并“取其力大者”,按“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 视”的程式录取。
赵宋时期,军队兵员从赵匡胤时的三十七万到赵祯时的一百二十多万,是呈 不断增加趋势的。据《宋史-艺兵制》载:“湖北诸郡皆有义勇,其法取于每户之 双丁,每十户为一甲,五甲为团,甲皆有长,择邑豪为总首,农隙教武艺。”说明湖 北各郡都设有义勇。此外,还设有土丁刀弩手。公元1117年(政和七年),募土 丁充,授以闲田,散居边境,教以武艺。据《玉海-神宗史志》载,这些士兵皆为 “材力伉健,武艺精强,战斗常为士卒先”的勇士。宋真宗时,出任黄州知州的王 禹称上书真宗,建议修补城垣、整顿军队、检阅弓矢,加强厢兵建设。真宗采纳了 他的建议,并令在黄州实行。另据(当阳县志》载,当时“募民间之壮者为之,而领 之以主簿,其器械皆备,无事则择其优者守城池,护狱库,有警则以应敌。”荆楚地 区的尚武之风不绝。据《史记-纪事本末》载:“荆楚奇才剑客,自古称雄,徐行召 募,以实军籍,民俗剽悍,听于农隙时讲武艺。”
宋代选拔武官采用开科取士的办法。武举会试三年一次,在大比之年的前 一年秋,各州把乡试及格的武生派人送到京师集中,在次年春和武学的上舍生一 起参加会试。对于边远地区的武生还适当放宽标准,即通过省级考试就可被录 取为官。宋宁宗时,湖北诸郡就享此待遇。除武举之外,选拔武艺人才还可从有 战功的军士中擢升和通过武学(我国最早的军官学校)训练,培养有武艺的人才。 由于湖北的特殊地位,在宋朝兵制、科举、战争中名将辈出。
孟宗政,字德夫,南宋抗金将领。随州人,1206年,金将完颜董攻襄阳、钟祥, 他率子弟兵据险抗敌,夺敌粮草;1217年,金军攻襄阳、围枣阳,他奉荆湖制使赵 方之命驰援,中午出发,次日黎明即到,金人大惧而退;1218年,金军完颜赛不围 枣阳,他同扈再兴合兵抗击,历时三月,大小七十余战,败金军;1219年,金将完 颜讹可率步骑兵二十万围枣阳,他用火炮轰击,金兵围八十余日终溃败。孟宗政 因屡败金军而威震边境,金人呼为“孟爷爷” 。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1259年蒙古军进攻鼎澧等五州,告急,他率部抵 抗,连战连捷。
余玩,字义夫,崭州人。1239年,率军与元兵战于汴城和河阴,因有功被授 直华文阁兼淮东提点刑狱等官;1241年,率兵援安丰(安徽寿县),因功拜大理少 卿,升淮东制置副使,次年又升兵部侍郎,特命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等 职。1250年率军巡边,与元军大战于兴元(陕西汉中),1252年又大战于嘉定(今 四川乐山)。因其神勇及守蜀有功,后晋升为兵部尚书。
孟琪,字璞玉,孟宗政之子。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他随父亲救援枣阳, 跟金军作战,在乱军中救出父亲,因为军功提为进勇副尉。后在制置使赵方麾 下,孟琪不断打胜仗,依次被擢升为下班祗应、光化尉、进武校尉峡州兵马监押、 京西第五副将、京西第五正将、枣阳军总辖、京西兵马都监。枣阳军辖下忠顺军 是从唐州、邓州、蔡州逃归的百姓中招募的,有两万多人,骁勇善战,早先曾由孟 父指挥,孟琪继承父业,把忠顺军分为三部,在家乡枣阳附近建平虏堰,屯田练 兵,年收粮食十五万石。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孟琪率军与蒙古合击金朝,攻 灭武天锡部,斩首五千,升为江陵府副都统制,赐金带。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 孟琪率军攻克金朝的最后据点蔡州,金帝完颜守绪自焚死,孟琪跟蒙古帅傍盏分 掉金帝骨灰,带同战俘一起凯旋归国,升武功郎,建康府都统制。蒙古撕毁盟约, 孟琪受命镇守襄阳。嘉熙元年,孟琪击退蒙古军入侵,先后帮襄阳、江陵解围,被 任命为京西湖北安抚副使和鄂州诸军都统制。他挥军东进,援救淮南,当时薪 州、舒州、光州都已失陷。黄州百姓得知孟琪来援,高兴地说“吾父来矣”。孟琪 击退来犯的敌军,皇帝赏赐他金碗一个。他把赏赐分给部下,还亲自探视受伤的 军人,部下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死战。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朝廷提升他为 宁远军承宣使、枢密副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总管长江中游一带的军 事大局。次年,孟派部下曹文铺收复信阳军,刘全收复樊城、襄阳,谭深收复光化 军。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孟琪获得情报,蒙古军在邓州造船准备大举入侵, 就派“张含英出随,任义出信阳,焦进出襄,分路挠其势”,以王坚(日后的钓鱼城 守将)偷袭邓州烧毁敌军船只,以刘整、张德进军蔡州,焚毁当地积聚的粮草,破 坏蒙古的后勤准备。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蒙古入侵淮南,孟琪率副将高达 等驰援,击退元兵。孟琪因久经军旅,积劳成疾,遂申请退休。并以宁武军节度 使致仕后不久就死去,朝廷追赐太师,谥号忠襄。
第四节“兵” “武”兼举,乱世强武风(二)
元朝以兵立国,蒙古人在建立元王朝前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制。《元史-兵 志》载:“蒙古军皆国人,……家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 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建立元朝后,其军制分为四 部分,一是由蒙古人组成的蒙古军,二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组成的探马赤军,三 是由北方汉人组成的汉军,四是由南宋降兵组成的新附军。蒙古军和探马赤军 是元朝军队的骨干,驻守京师和腹地;汉军和新附军则多驻江淮以南。
元朝除了传统的骑兵之外,还进一步加强了步兵。在步兵中设弩兵和炮兵。 弩兵是专业的强弩部队,弓弩手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炮兵使用的炮为“襄阳 炮”,也称“回回炮”,发射震天雷等爆炸性炮弹,主要用于攻城。元王朝在进攻南 宋军事重城襄阳时曾付出过沉重代价,用了五年之久,且伤亡惨重。
浏览1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