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兵” “武”兼举,乱世强武风(一)

黄巾起义,东汉灭亡,豪强割据,天下混乱,这是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乱象局 势的概括。黄巾起义引发了全国性的战乱,使镇压起义的东汉王朝中央军队顾 此失彼,疲于奔命。于是东汉王朝决定实行州牧制,即使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兼 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 或重臣担任。这项措施使州变成为一级独立的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 但也容易失去对其有力的掌控。所以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开启了群雄 割据的局面。群雄逐鹿终成曹魏、蜀汉、孙吴三足鼎立之势,号称三国。

在经历了秦汉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及战争的需要,各种技术都有了较大发展, 使三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冶炼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一 些新武器以及一些使用这些新武器的技能技法也随之产生。也就是说,一些新 的武术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出现。如三国时期十分重视弓弩兵的建设,无论是 吴还是蜀,在其江河地带,都建有舟兵水师。而弓弩这种远程兵器就必然成了舟 兵水师的作战利器。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战斗中,曹魏有强大的骑兵,而对付骑 兵的有效武器在当时也非弓弩莫属,如“射人先射马”就是当时总结出来的战斗 经验。同时,曹魏要与吴、蜀抗衡,也必须配备大量的弓弩兵。诸葛亮“草船借 箭”的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诸葛亮还在改良兵器的前提下主张精兵减将。据 《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将弩改进成“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发俱 射。是一种轻型擘张弩,箭槽可容十支箭。其优点是轻巧灵活便于携带,且射速 快。1979年在江陵纪南城南门出土了一件三国时期的黄铜弩机,机身上刻有“口 □□黄武元年七月作师陈香” o(黄武为东吴孙权年号,黄武元年为222年)弩机 总长27厘米,各部制作精良,光洁度高,配合紧凑。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制 弩水平的高超。据《古今事物考》记载,诸葛亮还创制了二丈长的木柄机和二丈 五尺长的竹柄枪,上着铁枪头,是最有利于水师作战的长兵器。除此之外,诸葛 亮还命蒲元造出了极为锋利的刀。据(古今事物考》曰:此刀“称绝当世,故曰神 刀“。

兵器是在适应战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十八般兵器各有所长,在使用中招数 也日益增多。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单一兵器的使用已很难有效地克敌制胜,于是 就出现了不同兵器、不同兵种的综合协调作战。如当时所谓的“八阵图”,就是综 合运用多兵种、多兵器协同作战的最好实例。首先,这种协同作战需要指挥员有 高超的指挥才能,士兵要有一定的武艺基础,各兵种间要有娴熟的配合。〃'阵 图”将步、弩、骑、车、刀、剑各兵种兵器有序排列,先由战车组成小方阵,再由小阵 组成大阵,在不同的方位配置步、弩、骑兵,施以长短兵器,并设铁殡藜、鹿角木等 障碍物。对突入之敌,以方阵为依托,发挥长短兵器的威力,杀伤敌人;骑兵起预 备队的作用,或截击或追击敌人。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阵法曾发挥过很大 作用。并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诗赞。

战乱延绵使天下百姓民不聊生,人口下降,兵员缺乏,于是这一时期开始强 制推行所谓的世兵制。也就是军户与民户分离,各有户籍。军户当中,父死子 继、兄卒弟及,世代为兵。世兵制的实行,促使“武术世家”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 了军事武术的进步与发展。

世兵制起于汉末,盛于两晋,晋末渐衰。在世兵制的制度下,兵或军户对其 将军有人身依附关系,类似于子弟兵。世兵的社会地位较高,可以升官。一些社 会名流也喜与其结交,并以此为荣。《三国志-魏书-杨俊传》载:“同郡审固、陈 留卫恂皆本皆出身兵伍……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另据(晋书-王尼 传》载:“王尼,……本兵家子……初为护军府军士……给府养马”,一些社会名流 都与之交往,有时带着酒肉,“坐马厩下,与尼炙羊饮酒,醉饱而去。”可见世兵不 仅可以升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世兵成员的家属,在物质待遇上 也是从优的,如世兵家属在屯田之中,政府会派劳工帮工,并减少税赋。西晋时 期,司马炎废民屯兴军屯,使世兵家属的负担加重。晋帝还命奴婢代世兵屯田。 《晋书-食货志》载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司马炎下诏:“出战入耕,自古之常, 今以邺、奚官奴婢著新域(郡),治房陵(保康、南漳、房县、竹溪、竹山一带)代种 播……”由于当时世兵在湖北南漳、竹溪、保康、竹山等地大量屯驻,其练武之风 不仅在兵户中盛行,也在兵户屯住地的民间盛行。此外,在推行世兵制的同时, 军队有时也招募一些武艺高强之士。《晋书-马隆传》载:“募限要引弩三十六 钧,弓四钧,立标简试,自旦至中得三千五百人。”在一个上午就征兵三千多人。 由此可见当时民间练武风之盛、会武人之多。总之,当时各种对世兵军户的优处 优待条件,吸引着人们崇尚当兵而刻苦练武,从而促进了武术技艺的进一步发 展,使楚地出现了许多身怀绝技的猛将,如魏将李通,湖北武昌人;习珍、廖化、杨 仪均为襄阳人;马谡、向宠宜城人,这些人都是知兵善战的武将。这说明当时湖 北的武术十分普及。

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天下乱象,五胡内侵。一些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后,一 方面学习汉族的武术、战法、射术及其农桑技艺,一方面也把他们的武术技法带 入内地。《资治通鉴》载,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o安国将军勿仑曰:“吾国自 上世以来,被发左衽、无冠带之饰,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室庐,故能雄视沙漠,抗衡 中夏。”由于游牧民族具有较强的迁徙性,无牵无绊,且全民皆兵,采用的战术也 多用游击战。正如瑜勿仑自己所说:“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 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此长久之策也。”所以,这一时期的武术还 兼有各民族武术技艺融合的特点。

到东晋时期世兵制逐步衰落,世兵的社会地位低下,战斗力不强。于是兴起 了募兵制。南北朝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武事迭出。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 益,大肆募兵。据(宋书-索虏传》载,公元450年,刘宋与北魏作战,“募天下弩 手,不问所从,若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赐丁《宋书-黄回传滩,黄 回为明帝“募江南楚人得快射手数百人”。被赏赐为代理宁朔将军、军主(是直接 领兵的官员,这类人一般出身低下,靠军功升迁,是真正会武的官员)。黄回本身 武艺高强,《册府元龟》卷395载:其“回拳捷坚劲,勇力兼人……”'宜拳捷善舞刀 盾,回尝使十余人以水洒不能著。”

北朝原系游牧民族。《后汉书-鲜卑传》称其为“兵利马疾,过于匈奴”。《魏 书-序记》称其拥有'控弦、上马二十余万气北周募兵原来只限于“广募关陇豪 右”(大户人家),后来还是超过这个范围,“六户中等人家”也募来当兵。当然,更 多地募来的士兵是汉族人。据(晋书-载记-石季龙上》载,后赵石虎攻前燕时, 就令襄阳等地“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周书-武帝记》载,公元574年,北周武 帝宇文邕下令“诏荆襄等五州总管内,有能率其从军者,授官各有差,其贫下户给 复三年”。据(广弦明集-调周高祖沙汰僧表》载,宇文邕还下诏废佛,寺庙田产 没收归官,身强力壮的僧侣拉去当兵。这与当时连年战乱,兵源紧缺。而僧人不 服兵役,不纳租税,人们为了躲避兵役而遁入空门有关,据称北魏后期僧众激增, 几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此外,僧人有习武之风,一般都会武功。由此最终导 致统治者废佛兴兵。

公元587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王朝。杨广继位,穷兵晦武,激起农民大 起义,使隋王朝摇摇欲坠。李渊父子进兵关中窃取成果,建立了唐王朝。唐承隋 制,实行府兵制,就是从农民中点兵,划归各军府管辖,终身服役,平时务农,农隙操练武功,轮番值勤。

浏览1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