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民风习俗。早在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就说过:“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兴衰在 风俗”。保持和发扬健康的民俗、民风,是民族自立、自重、自强的重要途 径。有我国古代民俗中,尚武之风可谓是优良传统,并有着浓厚的民族特 色和文化底蕴,各民族对武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相应的贡献,但 是以往对其研究不够深人,致使本民族参与习武的人群正在减少。也就是 说,少数民族武术也随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大环境,正处于濒危失传或正在 失传。本讲是从少数民族武术的特色入手,从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中国武 术的雏形与少数民族模仿巫术的渊源关系,以及图腾崇拜、战争等关系; 从考古学的角度,论证三幅典型岩画中少数民族的武术信息,从中折射出 这些民族早期生产生活场景、民间民俗习惯、狩猎战争的画卷等;从民俗 学的角度,论证少数民族武术的具体特色。特色是少数民族武术传承、发 展的根本,其特色可为决策部门提供抢救与保护的依据。

少数民族的模仿巫术活动构成武术的雏形武术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其发生是由单个的元素逐渐构成的。从众多研究成果来看,武术的起源离不开原始狩猎、部落战争、图腾武舞、祭 祀活动、宗教巫术等多个活动方式,其中宗教巫术与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是长期以来,基本是闭口不谈,一言以蔽之“唯心主义”。今日开启这样 的话题,是想历史地、辩证地、客观地证实两者的必然联系,以引发武术 起源的探索新思路。在原始的宗教活动中巫术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以人类追求自然崇拜、 祈求保佑开始的,幻想着通过自己的言行,产生一种魔力,以达到改变大 自然的目的。在世界所有民族的原始阶段,巫术都曾不同程度地加以应用, 在我国也如此,而在少数民族居住区更加发达,并构成与武术的必然联系。 首先,从字音字义上看,原始状态下的武、舞、巫是三位一体的。《说文解 字》中有“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 中也记载着著名的巫者,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懿、巫枯、巫 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他们都具有上天人地、沟通人神的“居 山”能力,巫者通过非凡的法力产生神奇的力量,舞者就在其中。有注解 为:无形同無形,無、舞皆与巫叠音;武与舞也音义相通。三者之间都有 相同和相近的结合点,如雏形的武术套路中带有舞蹈艺术的成分,武舞中 又带有武术套路的成分,而巫术中又有舞蹈成分。因此,武舞同源、巫舞 难分。其次,从象形舞上看,少数民族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传统,这与先 民对某些自然的动植物顶礼膜拜有关。原始人一旦将某种动物奉为图腾, 便模仿该动物的种种行为和动作,以求接近一种神性。由最早的百兽舞、 禹步舞、戏豹舞、大雀舞、狮子舞、仙鹤舞等,逐渐形成了傣族的“孔雀 舞”、侗族的“春牛舞”、壮族的“龙凤舞”等等。象形舞起源可以作为象 形拳发生的佐证。象形拳拳种可以追溯汉代的“称猴舞”,《乐记》有:“汉 书檀和卿为猕猴舞,是状猕猴”。后华佗有创编了 “五禽之戏”。德昂族有狗拳,土家族流行鸡形拳、虎占山捶拳,壮族节日活动表演蚂拐拳等。而 傣族有多种象形拳,如白象拳、孔雀拳、喜鹊拳、象牙拳、抓灰拳、金鸡 拳、马鹿拳、鸭形拳、跳蚤拳、虎拳、猫拳、打狗拳等;拉祜族有大象拳、 老虎拳、鸭形拳、鸡爪拳等;阿昌族有公鸡拳、猴拳、大蟒翻身拳、猴子 挑水拳等。这些象形拳,无疑有不少是该民族的图腾、或曾经的图腾。再 次,从模仿模拟上看,人类的许多活动是从模仿开始的。著名人类学家弗 雷泽认为原始巫术有两类:一是模仿巫术,二是接触巫术。模仿巫术直接 影响到了模仿武术,巫术与武术在本质目标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击败对手, 只是操作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原始人将一个有尖的骨、棍、箭头或某种动 物的脊骨,用模仿的仪式向所要加害的人的方向刺去、投去或指着,便称 要把那个人弄死”。如《周礼》所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 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司傩),以索室殴疫,先枢、及墓、 人圹。以戈击四隅,欧方良(罔两)”。这段文字是记载“跳傩”民俗的作 用,这位“装身护面”的方相氏,执戈扬盾,四面出击,率领百余名部卒, 直到把那位代表厉鬼瘟神的方良打败为止,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有模仿武 术的动作,同时带有明显的原始巫术色彩。这种想象中的向对手击刺、劈 砍或拳打脚踢,可以推断是武术套路的雏形。不仅如此,在少数民族的巫 术中,还可以见到大量类似武术套路的形式。如德昂族的驱鬼活动,有刺 长矛、撒细沙、喊打鬼的举动;仫佬族驱鬼仪式,领头先锋挥剑舞链,鬼 师以法剑指画劈刺;彝族和哈尼族在跳神驱鬼时,戴面具,执刀、剑、棍、 或徒手应节而舞;纳西族的东巴跳驱鬼时,刀舞、弓舞、盾舞,动作粗旷 豪放,气势凶猛。所以有人说:东巴跳“是最隆重、最热烈的大型法事,同时也是各种套路千姿百态的集中表演。”而巴蜀南蛮部族,以投剑比赛 的方式来乞神显灵,并以此确定部落首领,似乎可称是武术竞赛的萌芽。另外,鼓是巫术活动的灵魂,有鼓才能跳神。南方发达的巫官文化与 发达的铜鼓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早在《尚书•益稷》中就有“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控制着节拍,模仿着兽类形 象跳图腾舞的巫术活动,武术中的象形拳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武术用鼓 源于巫术,现在少数民族武术用鼓更为普遍。如《云南民族武术的特点》 一文介绍:“多数都有各种鼓、锣、钹伴奏。如傣族拳、阿昌拳、德昂拳, 就有象脚鼓、鋩锣伴奏;景颇族拳术以鼓、风笛伴奏;佤族以木鼓伴奏, 彝族以花鼓、钹、锣伴奏。在某种程度上,练武术的节奏、快慢、力点等, 都受伴奏的制约。”此外,像苗族跳鼓活动,往往就是武术套路表演;傣族 的脚鼓对踢,可称武术对练;纳西族东巴跳,手执刀、矛叉等兵器者均在 雄壮的鼓声中人场并开始表演。

浏览2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