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是一种内外、软硬功兼备,具有较强技击性的拳种。心意 六合拳的基本理论归纳为十字:韧、钻、踩、扑、实、接、照、裹、束、 诀。招法注重手、肘、肩、胯、膝及头部的习练与应用,直进直出,先声 夺人,发劲如放箭,缩展如弓翻,势简法精,结构严谨。演练时进退旋转, 多走直线与四角,步法灵活,内外合一。其主要功法有桩功架:蹲马猴、 蹲鹰熊、鹰熊斗志;五形:踩扑、裹束;单势演练:单把、双把、连环把、 十字把、怀抱顽石、抖把、掠把、起肘、底抱肘、合心肘、裹肘、十字裹 横、龙形裹横、迎风贯斗、鸡行步、螺丝步、踩步、马形步、十字披红; 排打功:对树排打、对木桩排打、对吊沙袋排打、打吊包、打四面包、打 桩(单、双、四面)等。以人称“心意大侠”的河南回民买壮图为代表。就心意拳而言,著名回族武术拳师买壮图当仁不让。买壮图(1829- 1892年),河南鲁山人,人称“心意大侠”。自幼从张聚学心意拳,曾中武秀才。因受师责,不再留意功名,潜心研究心意拳法,苦练数十年,以擅 长心意四把锤著称,是精炼、简化心意六合拳的杰出代表。与郭云深、车 毅斋并列为意拳三绝。与人交手时,善快步逼近,贴身发劲。他练就的飞 手擒雀和沾蝶之功,可谓意拳之绝,功夫之深也得到同行的由衷敬佩。
秘不示传回回肘“回回肘”顾名思义,以肘见长,这是回族教门的特色拳种之一。武术 谤语中有“宁挨十拳,不挨一肘”的说法,讲的是肘法的威力。该拳击打 时以身体回缩蓄劲,突然发之,以尺骨鹰嘴撞击,其力度和硬度明显超过 拳法和掌法,杀伤力极强。据《南阳市志》介绍:流传于河南南阳一带的 回回十八肘主要在水氏家族中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义军首领水好成,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并传承到第七代。其传承顺序为:河南省邓州 市攘东镇清真寺水四阿訇水观澜(1786 -1896年)—水腾龙阿訇(清道光 年间-民国年间水应龙(1856 -1944年)—水子立、水子恒、水剑光 (1896 -1959年)、水献之等—水仲贤、水普慈(1920-2006年)。水氏祖 籍陕西渭南,在明初时迁居至南阳镇平,后居邓州,清时又迁南阳,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回回十八肘历代均为秘密传承,其传人并不多,更不为外界 所知。据知情人讲,除了单肘的盘肘、顶肘、压肘、扣肘、砸肘、拐肘外, 还有双肘的上肘、下肘、前肘、后肘、左肘、右肘等,并配以拿法和摔法。 《水应龙七十有二自述》资料中有一首打油诗:一株幽兰用笔载,不经风雨 四时开,年年翠绿不凋零,可惜无香蝶不来。以“幽兰”比作“回回肘”; 以“四时”比作“春夏秋冬”;以“不凋零”比作“世代传承”;以“无 香”比作“不外传”之意,强调在水氏家族中传承着特色的回族拳种—— 回回十八肘。
枪术短杆实用强武术有“东枪西棍”之说,但西北从来就不缺枪术,而且久负盛名。 “明代回族枪法流派中有沙家枪、马家枪。且有马家长枪、沙家竿子、李家 短枪之名,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宜。沙家枪又名沙家竿子,其枪竿长一丈八至二四丈。沙家枪之妙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据传,沙家枪为关中沙家所创;马家枪系南京回族马家所创,在明永乐年 间迁至河北青县明中期有马仲良者善枪法,遂与沙家枪齐名,因此两种 枪法均属六合枪系统。在西北还流传着颇具特点的“西域大枪”,约乾隆、 嘉庆年间河北燕山人(亦山东人)、回族武术拳师常燕山为最。他精通八门 武艺,尤擅大枪、大杆子,人称“常巴巴”。他将原本流行在中原地区的许 多拳、棍术带到大西北,不分回汉,择徒而传,著有《八门拳论》一书。 自他以后,经过百多年,逐步形成了以八门拳、天启棍为核心的西北武术 体系,后传遍甘、宁、青、新四省区。当地回民习武之人共同尊奉“常巴 巴”为西北各族传统武术的先贤。不仅如此,长棍、短棍(5尺为棍,3尺为鞭杆)也成为西北回族武师 们常用的武术器械。据口传,杆子鞭和五虎群羊棍均与穆斯林民族牧马放 羊有关,分别由牧马鞭和放羊棍脱胎衍化而成,与西部回族人民的生活、 生产是紧密相关的。流传于甘肃临夏一带的天启棍又名河州棍,它是我国 武术所称道“西棍”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州棍法风格粗矿荒率、古朴无华, 动作多换手调把,左右都练,讲究梢把齐用,以短制长,棍法拙中寓巧, 战法多同兵法,是我国双头棍法击打流派中的佼佼者,自成一家,尤以折 子(组合棍法)、条子(套路)、排子(对练)兼备而成一体系,在西北武 坛久享盛名,素有“西棍之冠”的美誉。此外,还有杆子鞭,又称西域 鞭,是指齐眉棍上缚一绳索,索端系一钢镖,镖重约750克,是一种独具特 色的器械。近代来,河州又出现了使棍名手拜哈保、大古拜、马彦虎等, 他们将回族技艺传播到西北各地。长期以来,回族人民基于历史和宗教两方面的原因,养成了习武的传 统,并创造了诸多的拳种和器械。以上所举的只是具有代表性的拳械。
教门回族武术在民间的流传回族武术遍布全国各地,流传甚广。从城市到农村,武术队、武术班、武术学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回民居住地更加普遍。回族与其他民族相比 有两个特殊性,一是回族人口虽然不及汉族的1%,但在我国几乎所有县级 以上的行政区域都有回族居民分布,回族拥有比其他任何少数民族都多且 遍及全国的自治地方,可以说是除去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二是回族 是我国唯一的自民族形成开始就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虽然回族先 民也使用过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但民族形成时即开始使用汉语。 由于这两大特征的原因,回族成为与汉族最为接近的民族,这种密切联系 使得回族文化的发展自始至终与全国各民族保持一致。而其他一些少数民 族居住的地区大多为边远山区,交通、经济和文化都欠发达。语言文字使 用的空间极为有限,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他们与全国的交流。因此,回族武 术在全国的流传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它所具有的先天条件是其他民族没 有的。
回族武术在全国的传播和流传例子不胜枚举。其中大片城乡的约有几 卜处,小的聚居点更是星罗棋布。大的如河北沧州尔南乡(以今孟村回族 自治县为主)的武术、保定的摔跤、武术;通州(今大厂回族自治县)的 摔跤、武术;山东济南的武术;冠县的武术;河南开封、孟州市桑坡的武 术等。小片的如甘肃临夏八坊的武术;北京牛街的摔跤、武术;广州光塔 路的武术;西安、兰州和呼和浩特的武术;湖南桃江埠的武术;吉林长春、 通化的武术等等。由此可见,回族武术在全国流传很广泛。那么,回族为 什么有尚武传统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回族崇拜的伊斯兰教 领袖穆罕默德的勇武。《穆罕默德的宝剑》一书,在广大回族人民群众中早 已流传广泛,并有众多模仿者。穆罕默德还曾经给勇士哈立得赐“安拉之 剑”的美名。由于回族人严格遵守穆圣的言行,因此,回族群众认为练武 自卫是“逊乃提”,是圣行。二是回族人是由中亚等地输入中国的,其祖籍 系外来人,后来“大分散,小集中”在全国各地,元朝回族人被编入“探 马赤军”,为适应战争的需要经常练习骑马射箭,使枪用棒。在受到统治阶 级的压迫后,回族人民感受到势单力薄,于是就养成了尚武、任侠、团结的习俗,并把练武作为抵抗压迫和屠杀的重要手段。如清末山东济宁闸口 出现的“侮辱回族的事件”;民国元年葫芦沟把猪赶到回族街所引起的厮 斗,使回族人不得不用武力,以少制众。总而言之,少数民族的习武之风自古有之,回族武术以其独特的民族 风格和特点在中华武术大家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近代的回 族武术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各种环境的影响,从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和保护。
浏览2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