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练习六合功的根本,内练一口气是 历代武术家毕生的追求。《庄子•刻意》:“吹 峋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练习六合功时呼吸讲究:气气归脐、寿比天 齐;哈字一声、长生不老。即动作配合呼吸, 气蕴丹田,吐故纳新。呼气时以哈音震动心 包经,畅通心脉,心脉通百脉通。六合贯通, 三维相代,内外环境协调统一,形神相聚。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气在脏腑功能中的升 降机理,下文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六合功吐 故纳新的呼吸方法。气包括宇宙中的天地之 气和人体的先天之气及后天之气(水谷之 气),概括为两个含义:一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 水谷之气;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但二者都是互相联系 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 功能表现。人体之气循经络系统运行周身,内属脏 腑,外络肢节,具有防御外邪侵袭机体,固 摄体表气血津液,温煦机体的作用。古医家 为了明析气在体内的升降出入特列出三焦学 说,即胸膈以上心肺、上肢、头面为上焦, 脐以上脾胃、肝胆为中焦,脐以下肾、膀胱、 女子胞(子宫)、下肢为下焦。分别以上焦 如雾,中焦如讴,下焦如渎来形容各自的功 能状态。上焦肺主气,司呼吸,吐故纳新。 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谷精微之 气,升清降浊。下焦肾藏精,主纳气,即气 沉丹田。六合功周天行气呼吸之法:以舌舐上 腭,立身中正,神隐于形,呈和和之态。鼻 吸清气,行于任脉,至脐下丹田,过会阴穴, 上走督脉,经腰间命门穴,上达百会穴,下 至人中穴,以口呼出浊气。如此练习,动作、 呼吸、意念三者合而为一。图示(《任督二 脉经络循行图》)《针灸大成》: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 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 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 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故名日阴脉之海焉。 督脉起于下极之胸,并于脊里,上至风府, 人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以人 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 脉则为之都纲,故名日海焉。用药难拘定法, 针灸贵察病原。要知任督二脉一功,先将四门外闭,两 目内观。默想黍米之珠,权作黄庭之主。却 乃徐徐咽气一口,缓缓纳入丹田。冲起命门, 引督脉过尾闾,而上升泥丸;追动性元,引 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 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心如止水,身 似空壶,即将谷道轻提,鼻息渐闭。倘或气 急,徐徐咽之;若仍神昏,勤加注想。意倦 放参。久而行之,关窍自开,脉络流通,百 病不作。广成子日:丹灶河车休吃吃。此之 谓也。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经设作许多言, 予今指出玄机理,但愿人人寿万年!此周天 行气呼吸之纲要。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 以后天脾土之气血滋补先天肾水之精气。此 养气内壮、培本固根之法。行气玉佩铭《行气玉佩铭》上的铭文记录的周天行气 之法:“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 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 几舂在上,地儿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开足三阴经(大腿内侧),补肝 肾、强筋骨。脚后跟之跟骨,是 人体最坚硬的骨头,亦是气血最 难滋养的骨头。中老年人多见的 足跟痛,其根本原因是肾中精气 不足引起的。通过对脚跟转动的 练习,可刺激肾经之胸穴,从而 达到益肾养阴、强健筋骨之效。 公转时脚尖与脚后跟的前后滚动 劲,是靠两个点滚动产生的,脚 心要空,这是关键。疏通经络, 平衡阴阳,是公转与自转的根本。手转时手心要空,意注劳宫 穴。手法的转与步法的转是相同 的,讲究阴阳相合。在自转与公 转中体悟阴阳变化之道。太极分 阴阳,阴有少阴、厥阴、太阴, 阳有阳明、少阳、太阳。手法向 里转即是少阴一厥阴一太阴的过 程,这个过程是公转,至太阴时 阳明出现,这时自转阴盛及阳。 向外转是阳明一少阳T太阳的过 程。如此阴阳相济。 了解手法的阴阳太极变化之道, 能更清晰的认识公转与自转的关 系。法从手出,手随心转,转则 经络通,气血旺。腰转时做到腹中空,腹空后 以意领气,方能气沉丹田。腰的 转动是一身之关键,腰胯相合, 力达八面,劲放四梢。是腰亦是 胯,以腰带点,百会中极,上下 一体,六劲贯通,形成一个立体 的空心圆。通过腰的转动可刺激 带脉,以加强经脉之间 的联系。经曰:腰为肾之府,转 摇不能,肾将惫也。现代人的腰 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实际是 命门火衰肾虚之故。肾有两枚, 左右各一,左为肾阴,右为肾阳。腰向左转时是少阴一厥阴一太阴的过程,此 为公转,这时命门济动自转,阳明一少阳一 太阳与之相合,阴阳相济,转动平面的圆。 左右、上下、前后皆依此为规律。《医旨绪余•命门图说》:“命门乃两肾 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 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 脏腑以继而成。”腰椎分五节,一二节为上 段,三四五节为下段。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 突下。命门是人体阳气的原动力,亦是先天 之心,自转与公转的核心是命门心意动,动 则生阳,静则生阴。在动静之中探究阴阳平 衡的中点,禅缘性空,明心见性,以心转继 而性空,性空而海纳百川。 经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当以青壮之年始习养生功法, 使经络通,气血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纵 横交错,遍布全身。古代武术家、养生家、医学家无不通晓经络学说。只有经络 畅通,机体内气血方能畅通循行,气血在经络中贯通,滋养于脏腑,而脏腑中的 气血又顺经络之循行来濡养四肢百骸。为了能使读者客观掌握经络的分类循行, 以便在练习六合功时以经络学说指导养生,本节特参考古医籍原图原稿,把古老 原始的经络学呈献给大家。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是在医疗实践 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与中医针灸学科关系最为 密切。掌握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体系, 寿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经络的定义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脉为里, 良而横者为络”(《灵枢•脉度》),“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本藏》)。 说明了经脉是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主干, 位于深层,粗大,纵行;而络脉是经脉的分 支;具有网络的含意,位浅,是较细纵横的 分支,其主要分支称十五络脉或称别络。整 个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 的病候。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 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织器官所起 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经络的循行分布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 指内廉,出其端。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 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骨两骨之 间,上人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上疆外前廉,上肩,出弱骨之前廉,上出于 柱骨之会上,下人缺盆,络肺,下膈,属大 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 挟鼻孔。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 沿足少阳经上行能关节部,经胁肋后侧, 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会合于督脉人体之气循经络系统运行周身,内属脏 腑,外络肢节,具有防御外邪侵袭机体,固 摄体表气血津液,温煦机体的作用。古医家 为了明析气在体内的升降出入特列出三焦学 说,即胸膈以上心肺、上肢、头面为上焦, 脐以上脾胃、肝胆为中焦,脐以下肾、膀胱、 女子胞(子宫)、下肢为下焦。分别以上焦 如雾,中焦如讴,下焦如渎来形容各自的功 能状态。上焦肺主气,司呼吸,吐故纳新。 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谷精微之 气,升清降浊。下焦肾藏精,主纳气,即气 沉丹田。六合功周天行气呼吸之法:以舌舐上 腭,立身中正,神隐于形,呈和和之态。鼻 吸清气,行于任脉,至脐下丹田,过会阴穴, 上走督脉,经腰间命门穴,上达百会穴,下 至人中穴,以口呼出浊气。如此练习,动作、 呼吸、意念三者合而为一。(《任督二 脉经络循行图》)《针灸大成》: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 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 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 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故名日阴脉之海焉。 督脉起于下极之胸,并于脊里,上至风府, 人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以人 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 脉则为之都纲,故名日海焉。用药难拘定法, 针灸贵察病原。

浏览1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